謝翊 賈會明
張煥喬,核物理學家,1933年12月13日生于四川巴縣的一個商人家庭。童年的經歷培養了他頑強的毅力、獨立能力和自學意識。自小就對自然科學產生了強烈的好奇心和濃厚的興趣,在巴蜀中學受到了良好的中學教育,更增加了對數理化學科的濃厚興趣。在農村上完小學,1946年考入巴蜀中學,1952年考入武漢大學物理系,為了適應國家發展原子能事業的需要,1955年轉入北京大學物理研究室,師從胡濟民和朱光亞等名師。1956年畢業后至今一直在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工作。
堅守科研一線,潛心物理研究
隨著我國20世紀60年代發展核武器需求的加大,核數據測量成了當務之急。張煥喬于1960年秋天調入裂變物理組,在何澤慧先生的領導下開展工作。1962年負責開展238U對裂變譜中子的裂變截面的絕對測量,為了提高計數率,制備了大面積均勻的薄鈾樣品,設計了大直徑裂變室,并提出利用235U熱中子裂變的平均中子數作為基準來進行裂變截面的絕對測定,與陳進貴、崔德惠和劉桂生一起順利完成了此項任務,接著完成了235U和239Pu對裂變譜中子的裂變截面測量。
1973年,為國防需要,張煥喬負責開展239Pu快中子裂變的瞬發中子平均數(νp)隨入射能量(En)變化的測量,要求精度達1%。當時擁有的實驗手段不能滿足要求,于是他帶領課題組,自己動手創造條件,用兩年多時間,在國內首次制成大體積載釓閃爍液體探測器、載量達105毫克钚的快裂變電離室(過去僅1毫克钚水平)和高穩定性的脈沖數分析器。最后測得的νp值精度達0.8%,與當時國外最好水平相當。測量的數據顯示在0.15~2.0 MeV能區νp(En)的斜率有下降的趨勢,后來得到美國橡樹嶺國家實驗室數據的支持,也在美國ENDF/BV數據庫中得到反映。該數據被美國國家數據中心收集,并獲1978~1979年度國防科委重大成果獎二等獎。
系統研究了自發裂變和中子誘發裂變的中子平均數及其與碎片特性的關聯。精確測量252Cf自發裂變的瞬發中子平均數及中子數目分布,提供了高精度裂變中子產額的初級標準,被國際上譽為“高質量的測量”。國際核數據委員會將此數據作為原始標準數據收集和推薦,是承認的13個數據中精度最高的4個數據之一,至今仍是國際上“熱中子常數和252Cf自發裂變中子產額”這組重要初級標準中被收入的唯一中國數據。
20世紀70年代末,原子能院籌建串列加速器,他把注意力轉移到核物理基礎研究領域,并參加了引進串列加速器物理籌備組,討論串列加速器的物理終端、計算機和電子學設備等。1982年初應邀赴意大利利亞洛國家實驗室(LNL)從事在XTU-15串列加速器上的重離子熔合反應實驗工作,合作建成靜電偏轉板裝置,并負責了前期檢驗實驗。
1984年2月回國后,張煥喬提出了開展壘下重離子裂變角分布的研究課題,從最初的設計和加工反應靶室和靜電偏轉板等基本工作入手,實現了用靜電噴射法制成多種放射性薄靶,建立起一個可以用作實驗的物理終端。1987年原子能院建成HI-13串列加速器正式開始供束,他和合作者用8年的時間,系統研究了近壘和壘下重離子熔合裂變反應的角分布。
張煥喬具有細致嚴謹的科學精神和敏銳的科學洞察力,在科學研究中從不放過對任何一點異常跡象的探索。敢于創新,能于常規中找到新奇。
謀求學科發展,重視國際交流
張煥喬先生淡泊名利、平易近人,從不擺架子。他嚴于律己,在每次的基金申請中,沒有把握完成的任務從不寫進去。平時遇到事情總是往前趕,從不拖大家后腿。無論生活還是工作都十分節儉,直到八十歲高齡,還是堅持騎著自己的老式自行車上下班,平時出差也都是與年輕人一起坐經濟艙。
張煥喬先生對科學的好奇和探索永不停息,雖然近年來視力大幅減退,但仍然堅持閱讀文獻的習慣,放不下自己心系的科學研究。他對科學研究的極大興趣和驚人的毅力讓人由衷敬佩。如今,雖然年紀大了,無法親自去實驗室干具體工作,但是還心系實驗,經常與組里的同事和學生討論工作中的問題,放不下熱愛的物理研究工作。
目前,張煥喬先生已經培養了二十多名博士、碩士研究生和一名博士后,在培養過程中,對學生要求嚴格,自己身先士卒,帶領他們開展科學研究,幫助他們盡快成長,鍛煉成具有獨立研究能力的科研工作者。希望他們青出于藍而勝于藍。教育學生既要勤奮努力,又要動腦思考,既要腳踏實地,立足現實,又要謀求發展,著眼未來。在實際工作中要靈活處理自主研發與購買設備的關系。在張先生的辛勤培育下,不少學生已經成為專業骨干人才。
張煥喬先生每逢年底都會把在組里待過的學生和同事聚在一起,跟大家傾心暢談,了解大家的工作情況并給予指導和鼓勵。如果在一些場合發現年輕人的問題,總會委婉指出其問題,督促其改正,并給予更多的肯定和鼓勵,希望年輕人能夠踏實工作,盡快提升能力和水平,為國家作出更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