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太鋼技術中心高級工程師王輝綿當選2017“感動山西”十大人物。看著面前這個話語不多、不茍言笑、貌不驚人的男子,如果沒人告訴你,你可能不相信他就是名噪一時的、讓中國有了自己的“筆尖鋼”的太鋼集團技術中心高級工程師王輝綿。就在一年多前,隨著太鋼筆尖鋼的問世,圓珠筆鋼材純粹依靠進口的局面就此改寫,而研發者王輝綿也從此聲名鵲起。
成功始于點滴積累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臺,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成功從來都不是一蹴而就,而是始于點滴積累,這條亙古不變的真理在王輝綿的成長經歷中得到了有力的印證。1990年,王輝綿從北京科技大學畢業來到太鋼線材廠,做了一名基層技術員。并不滿足于干著眼前簡單的活兒虛度光陰的他,從此在工作崗位上開啟了邊實踐、邊學習、邊鉆研的成長之路。因為努力,王輝綿的進步比別人明顯快很多,他漸漸地從行業“小白”蛻變為技術“大牛”。1998年,公司組建不銹鋼棒線材產品研發團隊,王輝綿憑借扎實的理論功底和多年的實踐經驗脫穎而出,成為團隊負責人,并很快開發出高性能不銹鋼線材系列品種,打破了長期依賴進口的局面。實際上,不銹鋼棒線材在公司的產品結構中是小類品種,在筆尖鋼之前,很少像大類品種那樣引人矚目。但在王輝綿和團隊的默默耕耘和不懈努力下,依然涌現出清潔球用鋼、高端焊線用鋼、不銹螺紋鋼等一批在市場上叫得響、立得住的產品,為公司豐富品種結構、樹立品牌形象立下汗馬功勞。2009年,港珠澳大橋這一世紀工程啟動,對大橋用螺紋鋼筋的各項指標要求十分嚴苛。王輝綿意識到,這是一個拓展不銹鋼棒線材應用領域的難得機會。然而,建筑用不銹螺紋鋼筋的制造難度極高,世界范圍內,能生產的企業寥寥無幾。與每次研發攻關一樣,王輝綿帶領團隊成員又一次沒日沒夜往返于實驗室和生產現場。一邊試驗、一邊翻書、一邊試著生產……就這樣經過一年艱難的攻關,產品終于試制成功。
2013年,在眾多國際知名不銹鋼企業同臺競標的情況下,太鋼自主研發的雙相不銹鋼鋼筋憑借過硬的質量成功中標港珠澳大橋工程,替代了傳統鋼材,實現了雙相不銹鋼鋼筋首次在國內橋梁上的批量化應用。自此打破了國外壟斷,填補了國內空白。而由于產品質量穩定,服務到位,太鋼還收到了大橋管理局專門發來的感謝信。王輝綿也憑借自己的實力贏得了太鋼集團上下的普遍尊重……
創新成為發展動力
“創新,是一個不斷試錯的過程,別指望一蹴而就,得有耐心、有韌勁。”干了近20年產品研發的王輝綿對于創新有著自己的認識。
早在2011年3月,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重點項目“制筆行業關鍵材料及制備技術研發與產業化”啟動,太鋼作為主力,展開技術攻關。王輝綿擔任筆尖鋼課題負責人,深感責任重大。
一直以來,筆頭產品的生產工藝是國外企業的核心機密,太鋼必須自主開發一套前所未有的煉鋼工藝。沒有任何參考,只能不斷地積累數據、調整參數、設計工藝方法。
“一切資料都沒有,我們用幾十公斤的煉爐開始實驗,成千次地摸索。”王輝綿說,幾年來,他們這些攻關項目的人員一直都在苦心琢磨解決方法,甚至在休息、吃飯的時候也忍不住要去琢磨。而終于,從司空見慣的家常“和面”中找到了突破靈感:面要想活得軟硬適中,就要加入新“料”,相對應的鋼水里就要加入工業“添加劑”。普通的添加劑都是塊狀,如果能把塊狀變細變薄,鋼水和添加劑就會融合得更加均勻,這樣就可以增強切削性。煉特種鋼是個精細活兒,從原料到筆尖鋼絲,需要50多道工序,每一道工序都需要質量控制。如果煉鋼有微小的氣泡,鋼絲就有可能在機器上穿孔;盤條軋制時也可能會表面開裂。為了鋼絲外表不受一點剮蹭,他們在吊運鋼絲卷的時候,不能用鋼叉,而是用皮帶;之后還要用木箱包裝。
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5輪近百項的試驗,終于取得成功。在電子顯微鏡下,太鋼集團看到了“添加劑”分布均勻的筆尖鋼。2016年9月,大規模煉鋼10多次后,第一批切削性好的鋼材終于出爐了。這批直徑2.3毫米的不銹鋼鋼絲,可以驕傲地寫上“中國制造”的標志。
持續發揚工匠精神
“王工程師有點‘軸勁兒,也就是現在大家常說的‘工匠精神。其實從2016年9月,我們已經成功生產出第一批筆尖鋼,當時我們就想來宣傳報道這個事情。但王工程師一口回絕了我,他說必須等到產品性能完全達到進口的標準才能對外公布。太鋼包括王工在內的許多科研人員都是這樣,力求自己的產品做到完美。”太鋼集團新聞中心主任黃傳寶如此評價王輝綿。
“他平時話不多,但非常執著。屬于那種外表安靜,內心強大的人。”這是團隊成員、不銹線材廠技術質量科科長閆士彩眼里的王輝綿。
“我個人沒有什么過人之處,筆尖鋼的研發成功源于公司搭建的創新平臺和團隊伙伴的共同付出。一方面,太鋼通過深化改革啟動創新‘引擎。另一方面,太鋼大力弘揚工匠精神,培養能工巧匠,潛心打造精品。通過精益求精,公司的產品品質也不斷提高。鋼鐵業的出路在于轉型升級,有挑戰,更有機遇。接下來,我們要擼起袖子加油干,做到沉下心來、心無旁騖、堅持創新、打造精品、引領未來!”王綿輝激動地說道。
有人說王輝綿是工作狂,他自己不承認,但有一點是肯定的,他每天工作的時間比在家時間長。王輝綿的妻子曾經嗔怪:除了自己出差的東西,家里的物件放在哪兒他都不知道。王輝綿也很少和家人提及自己的工作,以至于他的兒子很長時間里以為爸爸是搞秘密工作的。直到筆尖鋼研發成功,王輝綿成了名人,兒子才驚訝地對他說,爸,你這么牛吶!那一刻,王輝綿笑得很開心,那笑容是一位父親被兒子崇拜的驕傲,更是一位科技工作者走過歲月、守得花開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