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簡”是陳和生辦公室的風格。房內(nèi)的辦公桌、茶幾、沙發(fā),都是最簡單的擺設,唯一顯眼的是貼在墻上的工程圖紙。就在這間略顯單調(diào)的辦公室里,這位已步入古稀之年的中科院院士,主持締造了“國之重器”——中國散裂中子源。
3月25日,位于廣東東莞的散裂中子源通過了中國科學院組織的工藝鑒定和驗收。建成后的中國散裂中子源成為中國首臺、世界第四臺脈沖型散裂中子源,填補了國內(nèi)脈沖中子應用領域的空白。
時間回溯至72年前。1946年8月,陳和生出生于湖北省武漢市的一個中醫(yī)家庭。1978年,陳和生順利考入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以下簡稱高能所)。此時,恰逢諾貝爾獎獲得者丁肇中教授應鄧小平的邀請為中國培養(yǎng)高能物理研究人才,陳和生以扎實的專業(yè)功底脫穎而出,通過層層選拔成為德國漢堡丁肇中實驗組的研究人員。
1998年夏,在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乃至中國高能物理發(fā)展陷入困境時,陳和生被任命為高能所所長。他提出了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重大改造(BEPCII)方案。
2000年前后,他主持制定了《我國高能物理和先進加速器發(fā)展目標》,全面規(guī)劃了中國高能物理和基于加速器的大科學裝置的發(fā)展戰(zhàn)略。在全體工程人員的精心設計、精心研制、精心安裝調(diào)試下,BEPCII沒有經(jīng)歷大的反復和挫折,按計劃竣工,成為國際上最先進的雙環(huán)對撞機之一。
2006年5月,他來廣東為中國散裂中子源選址,最后選擇了東莞。克服了重重困難,2011年10月中國散裂中子源終于奠基,陳和生擔任工程指揮部總指揮和工程經(jīng)理。
“散裂中子源是用來自大型加速器的高能質子轟擊重金屬靶,引起金屬原子的散裂反應,釋放出大量的中子。這些中子形成非常強的中子束流,中子經(jīng)碰撞減速后與樣品發(fā)生散射,最后由中子散射譜儀接收。科研人員就根據(jù)這些中子散射的數(shù)據(jù)分析出被觀測物體的微觀特征。”陳和生說,“通俗點說,散裂中子源就像一臺‘超級顯微鏡,可以研究DNA、結晶材料、聚合物等物質的微觀結構。”
從工程動工起,陳和生就把東莞當成自己的第二個家。對于自己的付出,他渾然不覺,反而很心疼團隊里的年輕人。“年輕人平常要照顧孩子,送孩子上學、參加課外班等;等孩子上大學了,家里又有老人要照顧。”陳和生說,部分科研人員要離開北京,到2000多公里外的異地去工作,不是件容易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