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琛
通過眼前的這塊屏幕,科學熱點、科普報刊、天氣情況、網絡書屋、新聞聯播等信息近距離呈現在老百姓的面前。5月24日,當記者走進太原勁松社區,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塊約8米長的宣傳欄,上面張貼著各類與居民生活息息相關的科普知識。隨后,記者來到圖書室,只見一臺約2米高的觸摸屏機器放在最引人注目的位置,這就是社區e站的一角。
“你看,這個觸摸屏的界面上有多個選項,生活常識、流行特色、育兒教育、美食烹飪、科普知識等項目,只要輕觸屏幕點擊任一選項,就會彈出相關的內容,很方便呢。”居民劉女士一邊操作一邊對記者說。
“自從社區e站建成后,居民獲取科普知識得到了極大的便利,更成為了社區各項工作的辦事指南,居民只需輕輕一點就能了解科普方面的知識。”勁松社區主任周瑞華笑著告訴記者。
從2017年至今,山西省各地市共建社區e站近百家。其中,新建社區e站都按照“五有一統”模式進行建設,即“有場所、有終端、有網絡、有活動、有人員、統一標識”。
太原市郝莊社區、南環社區、人民南路社區等都建起了圖書室,每家社區的圖書室都有上萬本科普類的圖書。如:網絡應用技術、衛生保健知識、老年保健常識等,從一定程度上滿足了社區居民對科學文化知識的需求。
在郝莊社區,記者看到居民都在使用手機拍攝屏幕頁面上所顯示辦理業務所用的資料,居民俞女士告訴記者:“社區e站上的辦事指南對我這種記憶不好的人來說簡直就是及時雨啊,回家只要對著照片準備就行了,再也不用重復地詢問工作人員了。”與俞女士有同感的還有張先生,他對記者表示:“社區注重科普建設,讓我們老百姓得到了實實在在的便利。”
據郝莊社區書記安妹枝介紹,2017年,郝莊社區圍繞科普進社區平臺,通過繁榮社區文化,推動社區科普教育、科普宣傳等一系列工作,形成了新的工作模式。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山西省科協普及部積極組織e站建設工作,科學導報社積極參與科普中國社區e站(60余家)和學校e站(30余家)的建設工作,并首先在太原市開展了試點建設工作。
南內環社區、雙塔寺社區積極配合科協工作,下一步將進一步完善科普示范基地的建設標準,指派專人負責e站維護,并制定工作計劃。這些社區還將進一步完善硬件條件,定期更新宣傳欄內容,開展各種貼近生活、老百姓喜聞樂見的科普活動,不斷提升基層科普服務能力,提升社區居民的科學素質。
“社區e站啟用后,為了更好地服務居民,社區將通過科普中國社區e站,利用中科云媒線上的內容信息資源,將科普內容信息實時傳遞給社區居民,并開展科普教育培訓、展覽、競賽等線上線下相結合的科普活動,推動科普信息在社區的落地應用。”安妹枝說,“郝莊社區將切實解決好科學傳播的‘最后一公里,真正讓社區老百姓得到實惠,把社區打造成服務于民的科普示范區。”
除此之外,科普e站還在建設個性化頻道,能夠集中展示風采,上傳各類活動等演示視頻供瀏覽,并深入挖掘傳統文化的價值內涵。未來,居民還可以將自己喜歡的內容下載至手機進行閱讀,同時還可通過朋友圈實現共享。
創新科普宣傳形式,提升科普宣傳效能,從而打通基層科普傳播的“最后一公里”,不斷地推動科普信息化建設走上可持續、快速發展的軌道,讓科普工作真正地深入基層、服務大眾、惠及民生,提升不同人群的科學素質。
科普e站正走進社區、學校、農村,讓老百姓享受到最前沿的科普“大餐”和新時代智慧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