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敏
1月31日至2月1日,以“共享、包容、協作,共塑亞太航空新未來”為主題的首屆亞太地區民航部長級會議在北京舉行。此次會議是圍繞亞太民航事務召開的規格最高、規模最大的一次國際盛會,在亞太地區民航發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
來自國際民航組織亞太地區32個成員國負責民航事務的部長和民航局長,英、法、美、俄4國民航機構及國際航空運輸協會等6個國際組織負責人等共計300余人參加了會議。中國民用航空局作為發起人承辦了此次會議。會議的成功舉辦標志著,中國民航未來將以更加積極、主動的姿態參與國際民航規則的制定,在國際舞臺上唱響中國民航的聲音,同時也將在亞太地區民航業發展中承擔更多的責任。
國際舞臺上的中國聲音
通過近10年的發展,亞太地區在全球航空運輸業中的地位與日俱增。如今,亞太地區不僅是全球經濟份額最大的板塊,也是全球民航發展的活躍地區。根據IATA最新的預測顯示,未來20年,全球航空運輸業的發展重心將繼續向東轉移,亞太地區將成為焦點。
2013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出席亞太經合組織工商領導人峰會時指出,中國發展離不開亞太,亞太繁榮也離不開中國。中國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將會給亞太地區經濟發展帶來更大機遇,對于民航業的發展來說也同樣如此。
當前,中國已經成為亞太第一大、全球第二大航空運輸市場。中國南方航空公司和中國東方航空公司已經成為亞太地區收入規模最大的兩家航企。同時,近10年來,中國同亞太地區各國之間的運輸總周轉量、旅客運輸量、貨郵運輸量年均增速分別為16.8%、15.9%和 6.6%。2017年,中國民航完成運輸總周轉量1083.1億噸公里、旅客運輸量5.52億人次、貨郵運輸量705.8萬噸,對世界民航增長貢獻率超過25%,對亞太民航增長貢獻率超過55%。未來15年,預計中國將進口24萬億美元商品,對外投資總額將達到2萬億美元,年出入境游客將達3億人次。可以說,中國已成為亞太地區民航運輸業發展的“領頭羊”。
但同時,我們也不得不正視這樣一個問題,那就是盡管亞太地區航空運輸業在全球航空運輸市場中所占比例逐年上升,但是亞太地區經濟發展仍不平衡,航空安全與發展的威脅因素仍然存在。例如,安全監管效率不高、基礎設施投資力度不夠、人力資源短缺等。
對此,國際民航組織理事會主席伯納德·阿留表示:“為了推進亞太地區各成員國更加平衡、科學的發展,國際民航組織近年來提出了‘航空安全、能力和效率全球計劃、‘全球航空安保計劃等,以促進世界民航安全水平和運行效率的提升,提出了‘不讓一個國家掉隊的倡議,以加強成員國之間的合作援助和能力建設。中國民航積極響應國際民航組織‘不讓一個國家掉隊的倡議,參與了航空安全援助伙伴計劃、專業人才培養等亞太地區民航合作項目,為促進亞太地區民航業發展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力量。可以說,中國對全球和亞太地區民航發展作出了不可忽視的貢獻。”
《北京宣言》落地
會議期間,國際民航組織秘書長柳芳表示,近年來,民航業對亞太地區經濟發展的貢獻越來越大,亞太地區的民航安全事故率逐年下降,民航業整體發展極具潛力,前景廣闊。但同時,國際民航組織亞太地區有一些成員國尚未建立起有效的航空安全監管系統,安全監管人力等資源不足,空中交通管理水平有待提高。同時,隨著民航業數字技術的推廣普及,網絡安全同樣給航空安全和安保領域帶來了新挑戰。因此,亞太各國應該進一步加強空中交通服務建設,提升空中交通流量管理水平,建立新的航線結構。同時,加快機場等基礎設施建設,改變機場設計和運營模式,順應未來航空運輸量不斷增長的趨勢。
柳芳表示,近期國際民航組織將加強與亞太各國開展以援助為重點的合作,希望借此次亞太地區民航部長級會議構建一個高級別的亞太技術合作與援助互助平臺。
對此,中國民用航空局局長馮正霖給予了積極的回應,并呼吁亞太各國要進一步凝聚共識,形成合力,堅持“亞太民航的事,亞太民航人一起辦”,進一步打造形成更加緊密的亞太民航利益共同體和命運共同體,塑造亞太民航業更加美好的未來。
在此背景下,此次亞太地區民航部長級會議討論通過了《亞太地區民用航空部長級會議宣言》,即《北京宣言》,與會各國在航空安全、空中航行服務、事故調查、人力資源開發等4個方面達成共識。
在航空安全方面,亞太地區各國民航部長一致認為,要將航空安全納入國家規劃;充分發揮地區航空安全工作組的作用,實現安全管理經驗的充分共享;要以數據手段為支撐,針對高風險不安全事件開展更加有效的行動,不斷提升亞太地區的航空安全水平。到2020年內,亞太地區所有國際機場全部通過國際民航組織審定;全面推進國際民航組織普遍安全監督審計項目,到2022年,亞太地區國家的有效實施率達到或超過全球平均水平;到2025年,亞太地區國家全面實施國家航空安全方案。
在空中航行服務方面,亞太地區各國將把空中航行納入國家規劃,并致力于2022年前推進亞太無縫空管計劃的實施。其中重點包括:實現從航空信息服務到航空信息管理系統的轉變;推動基于性能導航(PBN)的實施;加快通信基礎設施建設,支持空中導航服務應用;提升軍民合作水平;提高監視能力,加快廣播式自動相關監視技術的應用;在擁堵機場全面加強空中流量管理和協同決策,提升空管容量,實現亞太地區空域資源的融合發展。同時,通過強化地區間的合作和協調,加強搜尋和救援、國際空中航行氣象服務和空中交通流量管理方面的協作,提高空中航行服務水平。
在事故調查方面,亞太地區各國將以《芝加哥公約》為基礎,推動建立獨立于本國民航部門的事故調查機構,酌情在雙邊、次區域和區域基礎上建立伙伴關系,共同推動事故調查能力建設。
在人力資源開發方面,亞太地區各國將根據國際民航組織“下一代航空專業人才”計劃,搭建高質量培訓渠道,進一步加強人力資源開發。通過加強雙邊、多邊合作及與業界伙伴間的合作,實現資源共享、共贏發展,提高培養專業航空人員能力,滿足未來亞太地區民航增長需求。
讓“一帶一路”惠及更多人
《北京宣言》的落地不僅可以看作是亞太各國致力于民航合作的政治宣言,也將成為未來一段時間推動亞太民航發展的多邊政策指南。同時,《北京宣言》的落地還將有利于促進亞太地區“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民航發展。
回顧歷史,我們不難發現,北美天空開放政策和歐盟經濟一體化都曾帶動區域內航空業的普及、低成本航空的繁榮以及歐洲現代航空大都市的繁榮。尤其在“天空開放”政策下,航空運輸業推動了高科技、現代物流、國際商務和旅游等服務貿易的發展,帶動了地區產業發展和升級。如今,中國政府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同樣也為亞太地區乃至世界各國互聯互通創造了巨大機遇。
早在2017年5月的“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上,中國民用航空局就與國際民用航空組織簽署了合作意向書,雙方將進一步加強國際民航組織提出的“不讓一個國家掉隊”倡議與中國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之間的對接,在提高“一帶一路”沿線各國航空安全、提升沿線各國安全和安保監管能力、推動并促進實施沿線各國航空能力建設、促進沿線國家航空運輸自由化和便利化等諸多方面展開深度合作,合力推動“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的民航發展。
而“一帶一路”開放戰略必然包括商業航空發展的“天空開放”政策。從歷史經驗看,航空業健康穩定發展的前提就是天空開放的大背景,也只有在競爭充分的“天空開放”政策之下,才會出現具有國際競爭力的航空樞紐和航空公司。
對此,馮正霖在發言中表示,亞太民航合作的基礎是開放的,中國民航愿在友好協商、互利互贏的基礎上,減少市場準入限制,進一步擴大航空市場開放力度,讓民航發展成果惠及更多國家和人民。同時,亞太民航也要彼此尊重、彼此包容,取長補短,把多樣性和差異性轉化為發展活力和動力,發揮各方優勢和潛能,促進區域要素有序自由流動、資源高效配置和市場深度融合,共同努力營造公開透明、包容平等的市場環境。
截至2018年1月,中國同亞太地區27個國家簽訂了雙邊航空運輸協定,亞太地區21個國家的65家航空公司開通至中國航線,每周有近7200個航班往返于中國59個城市與亞太地區92個城市之間。同時,中國民用航空局還在不斷加大對中亞、南亞等國的航權開放力度,適時推進與東南亞、東北亞、西亞等國的航權開放,并同步擴大國際航線簡化審批程序的適用范圍,允許更多航空公司進入國際航空運輸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