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經濟新常態顯現出當前中國社會經濟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同時也預示了未來社會經濟的發展趨勢。面臨社會經濟的深刻轉型,中國城鎮化將向著以人為本、法制公平、信息化、安全化方向發展,生態文明將成為此次革新轉型的主題。與此同時,“新常態”下生態城市規劃也必將面臨根本性的范式轉變。
【關鍵詞】新常態;生態城市規劃;范式轉變
1、經濟新常態
2014年5月,國家主席習近平提出經濟“新常態”這一概念,傳導出國家最高決策層對當前中國經濟的認識及未來經濟發展的戰略判斷。中國新常態的經濟表現為以下幾點:(1)經濟增長減速的新常態;(2)宏觀調控政策的新常態(保增長、控風險、調結構、促改革);(3)結構調整的新常態;(4)要素供給的新常態(低土地成本、低能源成本和低環境成本的時代已經過去);(5)改善與完善國家治理的新常態。
簡言之,新常態是增長速度由高速到中高速,產業結構由中低端到中高端,增長的動力由要素驅動、投資驅動向創新驅動轉變,資源的配置由政府主導不完善的市場經濟,向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和更好地發揮政府的作用轉變,對外開放從單純的引進來到引進來和走出去并重,經濟由非平衡發展到包容、共享方向轉變。
2、新常態下城鎮化發展的趨勢
2.1以人為本
多年來,由于城市規劃注重物質形態的構建而忽略人們的需求和行為習慣,造成城市發展中重經濟發展而輕社會民生,環境惡化、城市公共設施和基礎設施缺乏、道路擁擠等問題。
在“新常態”下,要把對經濟增速的關注,回歸到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和增進人民福祉上來。轉變傳統發展的慣性思維,走出囿于粗放發展的思維定勢,改變以往對GDP的過度追求。要求城鄉規劃改變過去單一或主要追求經濟發展效益的片面作法,將推進自然、經濟、社會各子系統的協調發展作為規劃工作的主要著力點,并下大力氣做好民生問題的規劃應對,真正使規劃成果造福人民。城鎮發展由唯經濟主導轉向社會民生主導,追求社會-經濟-生態的一體化協調發展。
2.2法制公平
致力于實現更廣泛領域的公平有序,以便構建經濟社會發展的“公平新常態”。我國在過去30年的快速發展過程中表現出的居民收入差距拉大、城鄉二元結構、區域發展不平衡、司法不公、權力尋租等問題成為深化改革征途上必須破除的障礙。某種意義上說,在改革中體現和落實公平原則,不僅是民心所向,也是中國實現經濟結構調整升級和可持續發展的客觀要求。城鎮化發展必須統籌城鄉一體化規劃,促進公共資源在城鄉之間的均衡配置,促進城鄉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社會管理一體化,實現區域發展平衡、城鎮與農村公平分享資源。
2.3城市安全
城市安全包括:交通安全、供水安全、災害應急、治安安全、生態安全等。古人講“安身立命”、“安居樂業”,安全是宜居的前提,更應當是城市發展的最基礎要求。國際上研究城市可持續發展,常常把安全放在第一位[2]。透視近年來我國城市發展中地震、滑坡、泥石流、城市雨洪等各種災害的頻發,城市安全已成為政府與民眾普遍關注的熱點問題。針對水安全問題,近日住房城鄉建設部近日發布《海綿城市建設技術指南——低影響開發雨水系統構建(試行)》,旨在指導各地推廣和應用低影響開發建設模式,充分發揮城市綠地、道路、水系等對雨水的吸納、蓄滲和緩釋作用,以緩解城市內澇、削減城市徑流污染負荷、節約水資源。其他安全問題,如山地城鎮抗震減災規劃設計還有待從立法、政策引導、技術規范等層面深化改革。
3、“新常態”下生態城市規劃范式的轉變
3.1 “范式”與“范式轉變”
在1962年《科學革命的結構》一書中,Kuhn提出“范式”的概念。他指出“科學革命”是一個新范式取代舊范式的過程,即“范式變遷”(paradigm shift),新舊范式之間是一種質的差異,無法兼容,即“不可通約性”或“不可共量性”。Kuhn認為,不同范式所支配的常態科學時期,其研究問題、問題解決方式、評斷標準均不相同,像是在不同的世界中工作一樣[3]。一般認為,Kuhn對“范式”一詞的用法主要集中于表達:一種公認的范例或模式,一種由某一科學共同體成員共有的信仰、價值、技術等構成的科學成就整體,作為常態科學研究中解謎的基礎,它具有世界觀和方法論的作用,是科學共同體從事科學活動的指南。
范式的混亂是城市規劃理論研究中產生各類問題的最為根本、最為重要的基礎原因,對根本原因的消解是解決城市規劃理論研究中各種問題的捷徑,其途徑是建立主流城市規劃理論范式[4]。
3.2包容性增長下社會、經濟、生態的公平合理
20世紀80年代初,馬世駿院士提出著名的“社會-經濟-自然復合生態系統”,指出生態城市絕非綠化或生態環境較好的城市,而是遵循生態學基本原理,人類聚居和自然環境相協調,城市社會、經濟和自然等各個子系統之間的生態平衡得到有效維持的一種城市發展模式。許多自然生態問題,歸根結底是人與人的社會生態失調——生態城市最根本的問題乃生態整治。生態城市建設不可能脫離所在區域的發展條件,且生態城市規劃建設涉及多個方面的復雜因素,各種因素相互牽制,僅從單個方面如自然生態治理修復、劃定生態紅線的限制規劃入手,難以從根源上解決十分復雜的生態問題。
結語:
城市形態的演變受制于經濟、社會和政治力量的作用,因此城市空間發展模式與城市發展階段息息相關。隨著外部環境的變化,城市形態結構的演變存在著多種可能性,不同的規劃和決策會構建不同的形態結構。此時,正是中國面臨社會經濟重大變革轉型期,如何有效引導城市向生態、宜居、可持續發展,改變以往經濟與可持續發展的矛盾、生態環保與貧困的矛盾、地方經濟發展與社會生態利益之間的矛盾,最根本的還是規劃范式的轉變。
參考文獻:
[1]張慧蓮,汪紅駒.中國經濟“新常態”[J].銀行家,2014(6):11-13.
[2]鄒德慈.城市安全:挑戰與對策[J].城市規劃,2008(11):19-20.
作者簡介:
潘娟,性別:女,籍貫:山東聊城,學歷:研究生,出生年月:1982年7月,職稱:講師,單位:重慶房地產職業學院,研究方向:建筑設計、園林;
李益,性別:男,籍貫:四川閬中,學歷:碩士研究生,出生年月:1981年12月,職稱:副教授,單位:重慶房地產職業學院,研究方向:城市規劃及景觀工程;
劉世為,性別:女,籍貫:四川成都,學歷:本科,出生年月:1984年2月,職稱:講師,單位:重慶房地產職業學院,研究方向:美術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