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亞斐
【摘要】東臺大規模舊城改造拉動了房地產經濟與基礎建設,卻破壞了舊城的空間,破壞了鄉愁文化,間接造成了經濟的沒落。城市空間是生產關系的再現,象征著文化的領導權,破壞古城便是放棄了權力的空間,最終會傷害其生產關系。
【關鍵詞】創造性破壞;舊城改造;城市地景;空間的再生產;權力空間
1、前言
東臺,位于江蘇省沿海中部,長江三角洲北翼,東擁黃海,西接泰州,南依南通,北望鹽城。總面積3240平方公里,人口100余萬,海岸線長85公里,是里下河地區最繁華城市,也是范公堤沿線最核心的地段。
1999年開始的舊城改造,主城區基本全部拆除重建,拉動了房地產經濟與基礎建設,卻對舊城造成了毀滅性的破壞。重建之后,城市仿佛變成了另外一個城市,鄉愁文化逐漸消失,喪失文化領導權又加速了人才的流失,經濟也就更加沒落了。
2、當地居民的困擾
2.1古城地景消失,替代以無地域性符號特質的國際主義風格城市,城市變成了一個毫無地域特色、而又不夠現代化的小縣城
東臺老城區始建于明朝隆慶三年(1569年),主要以主街道為軸心,房屋臨街而建,東起陸家灘、西至大王廟,長達7華里,故人們便把臺城稱為“七里長街”。
“七里長街”見證了東臺上百年的歷史變遷,大凡是上世紀九十年代前在東臺生活過的東臺人,或與東臺有過淵源的外地人,無論是身居要職的達官貴人,旅居海外的僑胞,還是普通平頭老百姓,總會有很多的記憶、很深的感情,就像老北京人談起王府井,上海人說起南京路,南京人談起南京三山街那樣興致勃勃、滔滔不絕。
然而,由于經濟、人口、意識等等方面的原因,東臺終究不是大都市,無法形成那種現代化大都市的發展規模和發展方向。走了一條相同的道路,基礎及資源等等卻樣樣都不如別人,可謂揚短而避長,結果自然不會理想。
2.2古城消失了,鄉愁與文化也跟著消失了
古城曾經流傳著很多美麗的傳說,以古建筑遺址、地名等等為依托長久流傳了下來,隨著古城的消失,這些也開始逐漸消失了。
鄉愁是靠著幾百幾千年的文化傳承才得以形成延續的文化認同感,故鄉有了這些才稱之為故鄉。故鄉作為一個抽象概念,需要具有象征意義的符號語言來加以詮釋。父母之鄉自然不可否認,但假如沒有了前面提到的那些鄉愁符號,故鄉又何以成為故鄉。我們可以說那個海邊有座古塔的地方是故鄉,也可以說那個董永故里是我故鄉,甚至可以說那個城西郊外有個八字形拱橋的地方是我故鄉,但后人又怎么辦呢,恐怕就只能說那個有個步行街的城市,市中心有幾棟大樓的地方了。
2.3交通等城市生活條件的改變
1)公共成本增加但卻反而惡化的安全問題
安全問題也開始成為一個大的問題,入室盜竊、搶劫等等犯罪行為仍時有發生。舊城改造前家家戶戶都有門窗開向巷道,這些窗口成為巷道安全的天然觀察點,一有犯罪發生便會被發現,保障了巷道的安全。平房時代居民區有很多公共的空間,如公用的庭院,水井等等,促進了居民間的交流,一旦有陌生人進入便很容易發現,更不要說是罪犯了。
2)被電動車霸占的城市交通
交通問題,電動車橫行已經成為城市的一個毒瘤。無論你是以任何一種交通方式行走在城市里,如汽車、自行車、步行等等,都有機會和電動車發生沖突。電動車的事故發生率已經超過了交通事故案件總數的30%,老人兒童逐漸成為主要受害者。
城市的設計無疑是罪魁禍首之一。新城道路大多缺乏電動車的專用車道,經常與機動車甚至人行道混用,逐漸在電動車駕駛者心目中形成了“我什么地方都可以開”的思想,滋生了野蠻駕駛、無視交通規則等行為。為求交通快速、便利,道路設計得四通八達,導致一旦到了道路上,就仿佛到了危險的區域。筆者小的時候都是自己去學校的,現在已經再沒有父母放心孩子自己去學校了,從而又增加了上下學期間學校周邊的擁堵。電動車正逐漸成為城市的一個重大危險源。
3、主要原因
3.1經濟驅動引發的舊城改造
和大多數城市一樣,東臺的舊城改造同樣誕生在房地產經濟的大背景下。九十年代中后期,經濟有所好轉,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消費能力提高,但消費水平卻沒有提升到相應的水平,節約生活大量存錢仍然是一種固有的習慣;因此,如何拉動內需,搞活市場經濟下的國有企業,繁榮市場經濟成為國家的首要任務。在此大環境下,各地紛紛開始大搞舊城改造,搬遷市政府,建新區新城也一時成為一種時尚。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走上了一條國有資產為主導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道路,在改革道路上也經歷了很多,舊城改造成為資本的原始積累。
3.2決策層導向
城市規劃的決策層站在了一個比專業者更高的層面上,如上一章節所言,全國所有城市都是如此,為何東臺城會搞得如此慘烈呢。這個還要從多年來東臺與鹽城之間的矛盾說起。
東臺市是個縣級市,隸屬地級市鹽城,一直固守三泰文化的東臺人堅決不融入鹽阜文化,讓鹽城人退避三舍,不敢越雷池半步……,更甚者,不待見在東臺的鹽城人,冷嘲熱諷,逼人打道回府。
像中國很多昔日輝煌的廢都、古城、名城一樣,東臺這個解放前相當于地級市地位的“大東臺”也許很難再雄起了……
長久以來因文化、經濟等,除了行政關系外再無任何聯系的地緣矛盾而形成的狹隘的地域觀,嚴重侵害了城市的發展,常常會產生一些啼笑皆非的決策,絲毫不考慮東臺人民的感情,甚至經常會出現一些統治者的姿態。例如某年城區所有的路牌都被在中文英文之間加上了朝鮮語,令人哭笑不得。其原因是因為鹽城有大量韓國企業,其中不乏起亞這樣的大戶,而東臺卻幾乎沒有韓國企業。
3.3專業者被迫迎合,設計脫離實際
據有關人士透露,也曾經有過古城保護的方案,但經過多輪的審查修改,再加上建設過程中對設計方案的隨意修改,就變成了今天的格局。
專業者目前常常存在這樣的問題,
1)專業者直接服務的是政府以及權貴階層,當與使用者利益發生沖突時無法調和。
2)大建設的時期,專業者沒有時間精力,也不想設計一些切合實際的方案。
結論:
空間是社會的產物,東臺舊城改造的空間生產,是社會生產的空間再生產,經濟不僅是社會生產的主導力量,也成為了空間生產的主導力量。
城市空間是社會生產空間的再現,空間是領導層階層再生產其支配性的工具。拆除古城,重建現代主義模型式的新城,正是放棄了文化的領導權,是再生產資本權力空間的過程,是形式主義的移植與創新。喪失了都市象征的城市,便喪失了成為市民社會的可能性。
資本主義式權力空間的再現,與社會主義式生產關系的矛盾,令市民明顯感到了被邊緣化。喪失了市民的城市空間,又傷害到了其生產關系,最后又對經濟造成了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