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路 施芳琦 裘建鋒
【摘要】文章結合“一帶一路”的國家戰略背景,站在第三方檢測機構的角度,分析國內外檢驗檢測機構的發展現狀及特點,展望行業發展趨勢,提出一些企業發展建議。
【關鍵詞】“一帶一路”;工程檢測
1、引言
“一帶一路”的提出,是我國從戰略高度審視國家發展潮流,統籌國內外格局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在認證認可領域,2015年3月,中國政府發布《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愿景與行動》,明確將認證認可作為合作重點;2015年6月,國家認證認可監督管理局發布《共同推動認證認可服務“一帶一路”建設的愿景與行動》[1]。在計量領域,2016年6月,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發布《“一帶一路”計量合作愿景與行動》。
作為第三方檢測機構,必須抓住國家整體規劃思路,緊貼政策才能在開放的檢測市場中謀發展。
2、檢驗檢測機構的發展現狀及特點
2.1國外典型檢驗檢測機構在中國的發展現狀及特點
瀏覽幾個全球知名的檢驗檢測機構官網,可知其在審核、認證、咨詢、檢測、測試、培訓、驗證等方面提供多元化服務,積極開拓中國市場,逐步建設中國市場網絡,并已將服務范圍拓展到了建設工程領域,具體如下:
瑞士的SGS提供檢驗、鑒定、測試和認證等服務,1991年在中國成立SGS通標標準技術服務有限公司,現已建成50多個分支機構和100多間實驗室,員工超13,000名,服務能力涵蓋工業和建筑業等[2]。英國的Intertek提供測試、檢驗、認證、審核、風險評估和管理、咨詢、培訓等服務,1989年在深圳成立合資公司,現已建成100多家實驗室或分支機構,員工超10,000名,服務能力涵蓋建材等[3]。德國的TüV提供測試、檢驗、審核、認證、培訓和知識等服務,國內成立南德認證檢測(中國)有限公司,現已建成約40個分支機構,員工超3000名,服務能力涵蓋土木和結構工程服務、建筑材料及制品、建筑能效等[4]。
2.2國內檢驗檢測機構的發展現狀及問題
2017年9月4日,第九屆中國第三方檢測實驗室發展高峰論壇在杭州舉行,據報道,截至2016年底,我國共有檢驗檢測認證機構數量3.36萬家,從業人員111.6萬人,規模100人以下的占比96%,絕大多數為小微企業。
中國社科院研究生院博士生王穎婕認為我國的質量管理體系基本完善,政策環境利好,人才建設發展迅速,但發展中也存在著一些問題:質量技術基礎能力有待提升;建設體制機制仍需完善;檢測機構布局不合理,地區發展不平衡等[5]。羅林聰等在其論文中提出檢驗檢測機構規模小且重復建設、標準化及科研力量較弱、大部分機構缺乏品牌國際影響力、高技術人才嚴重匱乏、檢驗檢測服務業對其他服務業的支撐作用較弱等問題[6]。
3、檢驗檢測行業的發展趨勢
主要有以下幾點:
3.1兼并、重組
由于檢測市場為碎片市場,橫跨眾多行業,且每個市場相對獨立,無法通過資本進行快速復制與擴張,因此,通過收購方式快速切入新市場,從而實現多樣化的檢測服務、多層次的行業分布以及廣泛的全球覆蓋,是國際檢測市場的趨勢[7]。“十八大”以來,國務院對檢驗檢測認證機構改革和職能轉變提出了要求:“整合業務相同或相近的檢驗、檢測、認證機構,解決這些機構過于分散、活力不強的問題”。在國內,2016年第三方檢測機構蘇交科收購全球最大環境檢測公司TestAmerica的行為拉開了并購的帷幕。2017年,華測檢測以918萬元收購了主營業務為建材檢測的四川華測建信檢測技術有限公司68%股權;蘇交科收購主營業務為工程檢測的廣州建粵路橋檢測技術有限公司100%股權。鈦和資本副總裁和創始合伙人鄭安吉建議,不要放棄產業方或資本方的合作。盡管目前企業現金流和利潤較好,但長期發展會有問題,需要借助大平臺,形成集團化運作模式[8]。
3.2聯盟
共享經濟時代,應該打破技術壁壘,共享技術和設備,實現人員和設備的優化配置;建立交流平臺,共享管理經驗,加強溝通交流,互相學習借鑒,提升檢測行業的整體管理水平。杭州本土機構可以與國內技術和實力雄厚的檢測公司或集團聯合,以資金或技術股方式,建立聯合檢測公司,利用自身地域人脈優勢,快速占領市場份額,建設高尖端的實驗室[10]。在第九屆第三方檢測論壇上,專家指出我國現在3萬多家的實驗室,做到1000萬到3000萬業務量的占大多數,需要尋找從1000萬到5000萬突破的中小企業同樣占絕大多數。歐陸集團中國區執行總裁秦殊涵建議企業之間互相合作,例5家規模都在2000萬以上的企業聯盟就是一個億,就會吸引投資者投資[8]。
4、發展建議
民企代表華碧實驗室集團總裁劉學森建議民企首先一定是先走精;歐陸集團中國區執行總裁秦殊涵認為,中小企業的主營業務一定要突出,多在管理上下功夫并提高技術能力[9]。筆者結合自己多年的工作經驗,分幾個方面提出一些建議,希望能拋磚引玉,有機會和同行探討、共同進步。
4.1業務與多元化
沒有業務就直接影響到企業的生存。目前,建設工程檢測機構能承接的業務范圍和企業已獲取的資質范圍息息相關。
2016年1月,國家質檢總局局長支樹平在全國質檢工作會議上專門闡述了國家質量技術基礎(National Quality Infrastructure,簡稱“NQI”)的重要性和緊迫性,科技部也首次將NQI納入《國家科技創新“十三五”規劃》。NQI是對一個國家質量體制機制的統稱,包括計量、標準、認證認可和檢驗檢測四個方面,具有較強的技術專業特性[5]。在杭州,杭州市建筑工程質量檢測中心有限公司的業務涉及檢測、鑒定,浙江中浩應用工程技術研究院有限公司的業務涉及檢測、鑒定、測繪、評估、咨詢等,浙江中能工程檢測有限公司的業務涉及檢測、鑒定、測繪等,服務領域已涵蓋建筑、鐵路、通信、水利、交通。
有調查顯示,目前大多數第三方檢測機構的服務類型偏單一,想要做強做好,需要往NQI四個方面發展,多和行業標桿交流學習,發展多元化業務。
4.2人才與國際化
人才是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之一。招聘、甄選、培訓、指導、領導,需要一套比較完善的人力資源管理體系,來有計劃地開發和使用人力資源,持續提高人員的檢測能力和管理能力;適時推出符合企業自身情況的績效考核,以激勵員工,使企業和員工共同成長,達成企業目標。在新媒體時代,也需要網絡營銷專員來建設企業的官網,不斷運行維護并優化設計,建立和客戶的又一條紐帶,為不久之后的國際化、品牌化作準備,隨時向世界展示企業形象。
4.3管理與規模化
以下僅針對檢測業務提些建議,暫不涉及計量、認證、標準方面。
(1)前期招投標階段:人力資源管理、財務管理。
在這一階段,企業資質類別越多,選擇余地就越大,中標幾率相應越高。同一時期不同項目招標,但企業的人力財力有限,就不得不擇優而選,做好人力財力的配置和檢測方案的撰寫,突出企業自身的競爭優勢。
(2)檢測準備階段:合同管理。
經過緊張的等待,收到了中標通知書,此時應及時簽訂書面合同,規定雙方的權利和義務、各支付節點及費用占比等,明確違約責任,對特殊項做出書面說明,以免日后產生不必要的法律糾紛,耗損雙方的人力財力。
(3)檢測實施階段:流程管理、項目管理、互聯網+大數據。
以質量手冊為大綱,參考程序文件,積極參加協會組織的各類培訓,不斷優化檢測流程管理,做好質量體系文件的升級工作,并以實踐來提高最高管理者、技術負責人、質量負責人、質量監督員、內審員、業務受理員、設備管理員、文件管理員、樣品管理員等的管理水平;從項目管理角度出發,將同類產品的多個檢測項目看成一個項目周期,充分合理利用信息化手段,進行項目的進度、質量及成本管理。另外,上任華測總裁徐帥軍曾提及過檢測數據的開發利用問題,檢測產生的數據作為含金量最高的數據,不僅可以進行產品的質量管理,還可以進行風險管控。國際質量科學院院士何楨對徐老的話表示十分贊同,提出分析大數據尤其是在線分析是一個很大的挑戰[11]。未來企業如何充分利用檢測大數據來增值服務,也是值得探討的話題。
(4)檢測結束:客戶關系管理。
工程竣工后講究保修期,檢測結束后講究服務期。及時響應客戶的需求,建立客戶資料檔案,為每個客戶提供個性化的服務和咨詢,以提高客戶滿意率為目的,認真對待客戶的投訴,擇其可取之處而改進,這樣既增加長期客戶,也有利于企業的可持續發展。
(5)小結
管理貫穿了檢測全過程,滲透到企業的角角落落,管理的實施主體是人,對象也是人,對最高管理者自身的要求也很高,所以前文所述人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高水平的管理團隊聯合高效的專業技術團隊,管理就更容易出業績,并創造出誠信熱情、專業嚴謹、創新高效的企業文化,有力助推企業往規模化發展。
4.4誠信與品牌化
誠信是企業的立足之道。第三方檢測多小微企業,自身資金實力并不雄厚,面臨著場地、人員、設備、業務開發等各種費用壓力。行業內會有爭奪客戶、打價格戰的行為,產生“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而目前政府無法有效區分辨別“良幣”和“劣幣”,暫時也沒有現行的檢測機構綜合實力評價機制等,報告蓋上CMA章即被認可,使兩者報告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和市場。企業是逐利的,慢慢“良幣”就會退出市場。
行業內,報告造假行為一經發現就會影響到企業自身資信,企業將面臨納入不同的處罰措施。距認監委統計,2017年上半年因造假被暫停、撤銷、注銷CNAS認可資格的檢驗檢測機構有79家[9]。2017年10月起,浙江開始實行《自我申明公開承諾》,信用誠信與風險防控也成為了一項需要企業重視的管理內容。基于誠信,企業如何在社會上建立良好口碑,樹立企業形象,形成品牌以吸引到更多投資,是亟待解決的問題。
以上四點,彼此交叉融合,并不能獨立看待,更不能顧此失彼,只能在企業的發展實踐中,摸索出其平衡點。
結語:
2017是建筑業的改革發展大年,各種政策文件和實質性舉動頻頻不斷,工程檢測作為建筑工程質量管理的重要內容之一,也不可避免的迎來了它自身的轉型變革時期。第三方檢測機構不僅要面對同地區同行間的激烈競爭,也要充分認識到國外同行可能會帶來的行業變革,主動開展機構間、國際間合作,博觀、厚積、學習、借鑒,以提升企業實力,決戰于當下,決勝于未來。
參考文獻:
[1]中國國家認證認可監督管理委員會,共同推動認證認可服務“一帶一路”建設的愿景與行動[EB/OL].(2015-06-09).
[2]瑞士SGS集團.關于SGS通標[EB/OL].
[3]天祥集團.Intertek中國[EB/OL].
[4]TüV南德意志大中華集團.TüV南德意志大中華集團簡介[EB/OL].
[5]王穎婕.美國NQI發展及對中國的啟示研究[J].現代管理科學,2018,(1):27-29.
[6]羅林聰.中國檢驗檢測行業現狀、發展趨勢及對策建議[J].中國計量,2017:28-30.
[7]前瞻網.2017年全球及中國檢測行業并購大數據[EB/OL].(2017-12-19).
[8]許歡.中小檢測機構如何走好整合之路[J].中國纖檢,2017:56-58.
[9]我要測網.巔峰對話:檢驗檢測大咖縱論行業增長點——第九屆中國第三方檢測實驗室發展高峰論壇[EB/OL].(2017-09-10).
[10]許震.“一帶一路”建設背景下環境檢測機構發展模式的研究[J].環境監測,2017:51-53.
[11]姚雷.論壇:影響行業未來發展的因素[J].質量與認證,2017:36-37.
作者簡介:
王路(1974-)男,漢族, 河南,浙江吉和建設工程檢測有限公司, 高級工程師,本科,項目管理及工程檢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