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毅
【摘要】臺山華僑廣場設計從華僑文化入手,整合資源,以工程建設帶動城市片區的更新與復興,并回應嶺南的地域氣候特征,創造舒適宜人的現代多功能空間環境.
【關鍵詞】華僑文化;尋根;廣場;太平洋鐵路;勞工
1、項目背景
華僑文化廣場位于廣東省臺山市臺城南區的城市縱向中軸線上,也是南區的地理中心。近年來,臺山不斷加大對南區建設的力度,以新寧體育館的建設為突破口,迅速帶動南區的開發建設,形成城市發展新亮點。
2、上層控規及城市設計解讀
2.1在規劃總體功能定位的基礎上,確定的規劃結構為:“一軸三區、綠楔環芯”
1)一軸:城市公共服務軸——南安路與陳宜禧路之間城市空間走廊,集聚布置商業、行政、文體、休閑等城市公共服務功能,形成城市公共服務軸線。
2)三區: 包括北部的行政文體中心區、東部綜合住區及南部生態住區。
3)綠楔環芯:以中央公園作為基地的景觀核心,向周邊發散綠楔,構建有機滲透的生態景觀體系。
2.2華僑文化廣場地處南區的行政文體中心區,處于以公共開放空間為框架的城市中軸核心區域
1)北鄰新行政服務中心,南達景觀核心金星湖,以承上啟下之態,連通城市公共服務之軸;2)東側為珠影星光城,西側為新寧體育場館,以左文右武之勢,坐擁文體中心組團之心。
3、問題與策略
3.1聚焦場地
1)新建成的新寧體育館開放空間流線主要強調南北縱向,停車場和超出紅線的網球場阻斷了東西軸線的聯系。
2)現有停車場和超出紅線的網球場阻斷了東西軸線聯系
3)規劃中的珠影星光城屬文化商業用地,緊鄰中軸的建筑商業界面將對中軸景觀氛圍產生重要影響
3.2規劃策略
1)創造兩條綠色林帶界面形成大氣完整的空間基調
2)同時作為軸線兩側大尺度開發的過渡和對地塊未來開發不可預見的屏蔽
3)提供多樣的林下小尺度空間,既滿足與文化展示,又兼顧日常休閑需求
4)創造令人過目不忘的紀念碑式構筑物建立場地特性,吸引人流聚集
5)強化東西地塊的聯系走廊,使三個地塊融為整體
4、總體規劃
1)總體規劃形成一軸·一心·兩帶的框架
一軸:打造南區城市山水軸的啟動示范標桿
一心:新寧體育館與文化設施用地節點為本段軸線的核心原點,也是南區的城市物理中心。將此廣場定義為尋根廣場,也是作為華僑文化廣場的原點,同時也是華僑歸國尋根的原點。
兩帶:提取代表臺山華僑占據華僑歷史進程重要的兩條線性元素--跡憶軌道與故鄉水帶串聯一系列重大事件及2)奮斗故事帶
強而有力多層次的規劃框架能確保其可實施性,短期內也能造就一定大氣的軸線形象
在多樣性空間的基底下通過各種不同的華僑文化景觀元素來加深空間變化的體驗
5、主題故事空間設計
將中軸空間分為:故人歸來、原點尋根、四海之門、繼往開來四個主題段:
1)地形設置步步高升的臺地,創造移民主題人物剪影群雕,展現海外華僑對故鄉的依戀“故人歸來”。作為臺山市南區第一個以華僑文化命名的項目,設計概念由“華” 展現出來。原點尋根設計不僅僅是對于過去歷史的追憶,更重要的是構建一個群體記憶之根,激勵華僑由此出發心系故鄉、展望世界。每一位歸國的華僑及家鄉的親人來到廣場,都能從鐫刻在銅片上的文字找到與各自命運息息相關的地名,找到屬于自己的根。
2)“四海之門”是中軸上的一個標志性的構筑物,是由四個華字形結構組成的玻璃的結構,上層為展覽回形廊橋。四向通透寓意著臺山華僑名揚四海,情系祖國和家鄉。設計基于概念透明的建筑,因為它的體量,其結構不失標志性,但由于其透明的材質又不至于阻礙中軸的視線。夜晚,通過四海之門穿透夜空的華僑之光,彰顯華僑先驅的開拓精神。蒸汽機火車頭作為南部廣場的主要形象,兼顧紀念意義和實用功能,寓意僑鄉建設在政府的帶領下繼往開來。
3)“記憶軌道”故事帶以尋根廣場為原點,向南北兩向通過故事園的形式,在樹蔭下軌道行進中向世人展現臺山華僑在新寧鐵路與太平洋鐵路修建中不可磨滅的奮斗精神史詩。特色銹板裝置,從三維上強化了中軸的序列感,仿佛像一座座“碉樓”聳立在綠色田野之中。同時也暗喻鐵路沿途的站點,結合圖文展示,作為室外華僑文化場景展廳。仿佛又帶人們穿越到了那個勤勞堅毅的臺山人民創造奇跡震驚世界的黃金年代。
4)通過一條“故鄉水帶”串聯起各個故事園,講述臺山華僑在各時期在海外的生活成就以及對祖國解放事業貢獻、情系桑梓為家鄉建設突出貢獻等事跡。水渠從形象上呼應金星湖,同時為未來珠影星光城商業界面預留沿街的休閑空間。
結語:
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臺山華僑不畏艱險,走出國門,勇于開拓這就包含著中華民族最根本的勤勞勇敢的精神基因。兼容并蓄,海納百川,不斷學習他人轉化形成了今天獨特的僑鄉文化。文明因交流而精彩,因互鑒而豐富。弘揚華僑文化就是弘揚中華民族的“根”和“魂”。
新形勢下,習總書記要求我們講好中國夢的故事,講好中華優秀文化的故事。而在臺山就要集中講好華僑文化的故事,傳播臺山的聲音,向世界展現一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臺山。臺山華僑文化廣場的建設,將成為展現臺山華僑文化精神的重要窗口,必將為南區開啟新的發展引擎。
參考文獻:
[1]北京市園林局.公園設計規范(CJJ48—92)[S].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92.
[2]巴里·W·斯塔克,景觀設計學:場地規劃與設計手冊(原著第5版)[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4.
[3]艾倫·泰特,城市公園設計——國外景觀設計叢書[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5.
[4]加文,貝倫斯,城市公園與開放空間規劃設計[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