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土木工程施工技術是一門專業性強、覆蓋面廣、與實際工程聯系緊密的專業課程,在培養學生分析工程案例、解決工程實際問題等方面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將土木工程實訓基地和土木工程施工技術理論教學有機結合,改革現有理論課程教學方法、豐富教學手段,能夠直觀易見地解決土木工程專業學生學習施工專業知識難、實訓難的問題,提高理論教學質量。
【關鍵詞】實訓基地;建筑結構構造;工種實訓
“土木工程施工技術”課程專業性強、覆蓋面廣、與實際工程聯系緊密。獨立院校土木專業的學生畢業后大部分都會在基層從事施工管理的工作,因此這門專業課對于學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這就對課程的教學提出了更高要求。如何上好這門課程,使學生掌握更專業的施工技術知識并具有發現和解決現場工程問題的能力,提高學生的就業競爭力,這需要不斷從教學方法上進行改革。
1、課程現存的教學問題
1.1傳統的教學方法影響教學效果
“土木工程施工技術”涵蓋了土方、樁基礎、砌體、混凝土結構、結構安裝、防水、裝飾裝修等多種工程的施工方法和工藝流程,涉及面非常廣,這就要求學生必須有較好的基礎理論課程基礎。由于課程本身的難度及學生掌握基礎理論知識的程度不一,會造成教學內容晦澀難懂,學生覺得枯燥而影響教學效果。
長期以來“土木工程施工技術”課程教學基本上采用“老師講”為主的“填鴨式”教學方法,師生相互交流少,課堂氣氛沉悶。教師授課時會采用板書和多媒體教學,雖然借助多媒體已經能展示一些施工圖片及施工視頻,但還是停留課堂上。教師照本宣科很難把不同情況下的施工關鍵點、施工技術的核心問題講清楚,學生沒有身臨其境導致對施工工藝一知半解。
1.2 教學內容滯后于技術發展
隨著基本建設的快速發展,近年來,工程施工中不斷涌現新技術、新材料、新工藝、新結構,國家、地方的標準、規范也在不斷做修改。但是很多教材中還存在一些已經淘汰的施工工藝,例如裝飾裝修工程中的水磨石施工、防水工程中的瀝青防水卷材。還有些施工工藝已經在全國各地普遍使用,教材中卻沒有選編,例如保溫墻體。教師若不能與時俱進更新教材和課件,而與當前工程實踐脫軌就會進一步影響教學效果,使學生無法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
1.3 實習存在的問題
學生培養計劃中與 “土木工程施工技術”息息相關的實習有很多:認識實習、生產實習、畢業實習等。但由于實習經費有限,許多單位出于經濟和安全的原因也不太愿意接受學生去實習。真正能到現場去實習的學生又存在另外的問題:學生的實習周期只有一個月甚至一周的時間,而一個工程的工期一般在一年以上,實習期間在工地上并不能看到全部的施工過程。由于實習生的身份,有些工地并不會真正的安排學生做施工管理工作,僅僅會安排學生做一些資料整理、繪圖等施工內業工作。通過這樣的實習,學生只能在工地上學到很少的專業知識,達不到實習大綱規定的要求。
2、課程教學改革的探討
基于實訓基地的“土木工程施工技術”課程教學改革,以培養土木工程專業創新、應用型人才培養為前提,依據課程的教學目標,改革教學方法,豐富教學手段,提高教師的專業水平,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
2.1基于實訓基地的教學方法改革
科學的教學方法將會促進教學目標的實現,提高教學質量和效率。為了更好的實現教學理念,鞏固學生的專業知識,提升學生的動手能力,學校專門斥資修建了土木工程實訓基地,主要包含構造樣板展示區、定型化設施展示區、安全體驗區、生產實習區四大塊。通過土木工程實訓基地把建筑結構設計、施工中常用的施工工藝和方法,以及常見的一些關鍵部位的做法和知識,還有建筑施工結構中的各知識點等具體構造直觀的展示出來,使學生一目了然,直觀易見地徹底解決土木工程專業學生學習施工專業知識難、實訓難的問題。
(1)實訓基地內設構造樣板展示區,包括:衛生間樣板、砌體樣板(圖1)、抹灰樣板、樓梯樣板、主體支模樣板(圖2)、屋面樣板、主體實體(圖3)、管道水井樣板等。每個樣板上都掛有標識牌,注明了主要的施工流程并設置二維碼,學生通過掃碼能得到更加詳細的施工資料,例如施工準備、施工流程、質量保證措施等。教師采取了課堂教學與現場教學相結合的方式,根據所講授章節內容結合模型進行教學,使學生能過更加全面的掌握其工藝流程、質量要求,使課程內容更加真實、立體,加強了學生的工程概念,拓展了學生的知識面,提高了學生處理現場問題的能力。
例如砌體樣板做了一面加氣混凝土砌塊墻,展示了砌體砌筑、圈梁、構造柱、門窗洞口等細節。主體支模樣板就支設了一個小型的框架剪力墻模型,學生通過在實訓基地學習可以直觀的了解、掌握其中柱、梁、剪力墻的鋼筋布置及模板支設。
(2)定型化設施展示包括:切割機防護罩、電焊機推車、原材料標識牌、電梯井防護門、乙炔推車、試塊振動平臺、箍筋吊籠、塔吊圍欄、卸料平臺、二級箱防護棚。
(3)安全體驗區涵蓋:緊急自救、安全防護裝備展示、綜合用電展示、鋼爬架、安全帶體驗區、洞口墜落體驗、移動式操作平臺、安全帽撞擊體驗、臨時通道體驗。對于其中的洞口墜落體驗、安全帽撞擊體驗,學生都非常樂于嘗試,在歡笑聲中就潛移默化地接受了安全教育。
(4)學生在學習完“土木工程技術”這門課程后會安排生產實習,其中一周在校內參加集中的工種實訓,另外四周在校外與本專業相關的企業參加實習。一周集中實習包含鋼筋、模板、腳手架、砌筑及抹灰五種工種實訓。老師首先會講解相應工種的施工流程、檢驗標準,然后將學生分為5人一組進行輪換,務必要求每個學生都動手操作,操作完成后填寫相應的檢驗批報告,交由實習指導老師簽字。
實訓基地的建設為我校土木專業一體化教學的創新和發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使學生在專業學習中學習成績和實操能力有了很大提高,其中有一批學生以自身的專業水平贏得了就業單位的青睞,最終成為就業單位的專業技術骨干。
2.2加強師資隊伍建設
教師隊伍建設是高校土木工程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的核心之一,積極引進和培養 “雙師型”教師,努力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對培養高水平的學生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學校采取多種方式鼓勵教師們積極參與科研、教研項目,不斷促進教師專業水平的提高。
2016年開始學校還專門派老師假期下企業培訓,帶回來現場一手照片、視頻,取得了大量珍貴圖片和影像資料。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穿插實際工程中的圖片,影像,學生觀看后對分部分項工程的施工過程有了更加感性和清晰的認識,對本次課中涉及的施工工藝有更加全面、深刻的理解。由于老師參與了現場的管理工作,結合實際工程項目講解起來更加生動。對于一些工程案例采取“提問→講解→學生分組討論→最終處理方案→建議”的流程,加強了教學互動。“提問”這種帶著問題去學習的方式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老師“講解”時學生會更加專注,“分組討論得出最終處理方案”加強了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最后的“建議”則進一步加強了學生的思考能力,鼓勵他們想辦法解決一些工程難題,積累更多工程經驗。
結語:
土木工程施工技術發展迅速、實踐性強,激烈的就業競爭使得社會對土木工程專業人才的要求越來越高,而將土木工程實訓基地與“土木工程施工技術”理論教學有機結合在一起,以學生為主體,以課堂討論、現場參觀學習、自己動手操作的方式開展教學,活躍了課堂氣氛,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有效地保證了 “土木工程施工技術”理論教學的質量。
參考文獻:
[1]寧寶寬,白泉,黃志強.基于生產實習的土木工程施工理論教學改革與實踐[J].高等建筑教育.2012年第21卷第3期.
[2]鄭志宏.土木工程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10(8)
作者簡介:
楊蕓(1981—),女,漢族,湖北武漢市人,碩士,武漢科技大學城市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結構工程。
本課題研究來源于“土木工程實訓及創新基地建設研究與實踐”,項目編號:2013CYZDJY0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