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曉波
【摘要】地域廣闊、鄉村環境復雜以及各地區經濟發展水平層次不齊和群眾需求存在較大差異等,成為目前國內鄉村規劃建設過程中所面臨的主要問題。本文就現階段現存規劃實踐中所面臨的主要問題進行分析,并在此基礎上就如何進行積極應對,談一下個人的觀點和認識,以供參考。
【關鍵詞】鄉村規劃;實踐問題;應對策略;研究
鄉村是動態發展的社會經濟實體,中國幾千年的傳統社會生活狀態以及自發形成的各種組織、價值觀念和地域文化是都是不可復制的,而且均在現階段中國鄉村組織模式以及文化表征中集中彰顯出來。中國鄉村發展關系著國計民生,應當從根本上摒棄傳統的思想觀念,集中力量解決目前國內鄉村規劃建設過程中所面臨的實踐問題。
1、現階段國內鄉村規劃實踐中的主要問題分析
1.1物質空間以及環境條件
基于對當前國內鄉村規劃設計過程中的物質空間表征分析可知,鄉村規劃過程中至少存在著以下幾個層面的問題。第一,空間重構與鄉村經濟和社會發展相脫節;第二,鄉村規劃過程中對各地域的環境和文化進行任意的復制、照搬照抄;第三,同一各地域范圍內的空間表征表達非常的隨意,缺乏設計。比如,在規劃過程中嚴重忽視了本地區鄉村特征,一味地照搬照抄大城市的空間建設和發展形態,與鄉村的組織肌理格格不入,以至于鄉村的文化喪失殆盡。同時,還存在著嚴重的建筑或者建筑形式移植現象,以至于每一個村的建設都如同模板復制一樣,千篇一律;民俗性的建筑色彩以及特殊的文化符號被隨意使用或者錯用,以至于大大減弱了民族文化的多元性。
1.2規劃后的鄉村不盡如人意
(1)空間邏輯與規劃邏輯之間的矛盾。鄉村是地域環境條件長期作用的結果,其中包含著制度、社會經濟以及文化和生態等要素。鄉村空間是的生產單元是家庭,即行為與實施兩種主體的相互統一,使村民之間能夠長期形成一種良好的共生關系。然而,從很多鄉村的規劃現狀來看,無論是編制主體還是實施與需求主體,彼此之間保持相互獨立,規劃主體過程與鄉村空間生產的自組織主體之間是相互分離的。簡單來講,就是鄉村規劃嚴重脫離了相處社會文化重構,以至于改變了原來的鄉村秩序和鄰里關系,不利于實施。
(2)社會生產與規劃過程相悖離。從屬性來看,鄉村空間社會既是空間功能的一種需求,同時也是空間生產的必然結果。鄉村社會的空間生產基礎是群體關系的自主過程,同時也是家庭空間主導下的血緣關系社會建構。鄉村規劃是基于村民主體之外的社會空間活動,嚴重脫離了廣大村民的主體行為。
(3)鄉村文化生產與規劃文化相分離。鄰里長期相處過程中建立起來的公共空間以及內部群體信仰和街巷系統等要素,都是文化影響下的產物,并且形成了有序的組織空間肌理,很大程度上承載著鄉村文化。然而,鄉村規劃過程中對鄉村社會經濟和文化等進行再解讀,其中包括以往和未來,同時也是對鄉村文化生產進行的重構,其主體價值取向非常顯著,而且與村民主體價值取向相背離。
2、提高鄉村規劃水平的有效策略
基于以上對現階段國內相處規劃過程中存在的問題以及影響鄉村可持續的桎梏和因素分析,筆者認為鄉村規劃應當立足實際,不能一味的照搬照抄,更不能不切實際地引入大城市或者其他地區的成功經驗,這些都是不可取的。
2.1加強物質空間和環境條件優化設計
在加強物質空間和環境條件優化設計過程中,應當講究理論與實踐、主體與客體之間的相互統一。具體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1)健全和完善鄉村規劃以及實踐理論基礎,提高鄉村規劃建設的認知深度及其科學性。鄉村規劃實際上就是主體對客體建構的一種存在,其中主體價值判斷影響著客體存在。在鄉村規劃過程中首先應當辨清楚主、客體的關系,科學認識客體的基本發展規律以及內在的相關機制,這有利于鄉村規劃的科學編制和有效實施,如下圖所示某亞運村規劃設計方案。
對鄉村進行規劃實踐,應當建立在對其認知的基本理論基礎之上,需從鄉村的特征出發,找準契合點;基于鄉村的社會行為特征,熟悉其地域環境條件與村民的價值觀二者之間的密切聯系。同時,還要從人本的視角出發,對鄉村規劃的價值進行客觀評判,這樣才能真正理解鄉村空間特色及其場所的內涵。
(2)提高鄉村規劃實踐過程中的內容彈性要求,采用科學合理的技術手段。規劃設計實際上就是使建設和發展更加的簡單,而制度與生俱來的剛性特點又改變了以往精細的關系以及實踐結果,不規范的規劃實踐恰恰是剛性制度的必備條件。鄉村地域非常的廣袤,經濟和社會發展水平不一,單靠剛性的規劃設計以及制度規定恐怕難以適應差異性較大的各種地域。基于此,筆者認為應當在原來剛性要求的基礎上適當增加一些彈性內容,這有利于適應多樣化的訴求。鄉村規劃不缺技術方法,比如多路徑推演、GIS以及RS等先進的技術手段,使得鄉村設計實現了可視化,為鄉村規劃彈性的提高提供了有力的技術支撐。然而,技術手段絕非單一方法,更多的是多學科技術方法的融合與應用,減少因價值判斷而造成的規劃失誤。
2.2立足實際,確保規劃后的鄉村符合發展邏輯要求
(1)科學劃定規劃時間目標,確保規劃方案符合鄉村特點和發展要求
現實生活中我們對鄉村規劃賦予了非常大的期望,比如編制內容涉及到了鄉村空間建設、產業發展以及基礎設施建設和文化打造等方面,因此需要資金、主體以及土地權屬等問題的解決工作能夠及時跟上。鄉村規劃關系著村民的衣、食、住、行,其中住和行與鄉村規劃具有更高的關聯性,可以說規劃是鄉村生產以及生活功能的合理安排。為此,在鄉村規劃過程中,應當將其作為村民的任務,以此來維持原有的空間生產理念以及價值體系。
(2)建立公共空間模式,保持主體自主性。政府及有關部門的主要責任是引導廣大人民群眾高效應用土地,以此來提升鄉村公共設施的質量和服務水平。鄉村規劃過程中,將村民的宅基地選址以及各種公共設施建設隔離開來,不同的矛盾采用的解決方法有所區別,針對實際問題提出解決措施,有利于提高切實可行性和降低成本。通過有效引導社會公共資金的有效參與,來實現公共空間以及公共設施建設,從而有效發揮其能動性,進而將鄉村公共資源的屬性予以改變,使其成為公共資本。村民的宅基地和住宅屬于滿足自身需要的部分,市場參與機會較低且成本較高,在規劃過程中應當盡可能使村民住宅原址不動,在原址上改造或者建設,并約定使用面積。村民住宅規劃建設過程中,應當保持應用、建設兩種主體的統一性,既要保留傳統的生產模式,又要講空間秩序有效地內化在生產邏輯之中。在鄉村規劃過程中應當對新建房屋層數以及質量和技術等進行嚴格控制,堅持自發選擇以及自主建設的原則,將土地利用與家庭人口的增多有機地結合起來,并且幫助貧困村民建造,從而使他們能夠自主實現對社會、空間以及價值體系準確判斷與取舍,盡可能減少鄉村規劃外部行為對文化空間形態產生的影響。
結語:
總而言之,目前國內鄉村規劃實踐過程中存在著很多的問題和矛盾,實踐中我們既要對鄉村規劃問題進行分析并提出對策,又要講究制度和措施的有效落實,立足于實踐,積極探求科學規劃之道,從而實現美麗鄉村規劃建設目的。
參考文獻:
[1]李迎成.后鄉土中國:審視城市時代農村發展的困境與轉型[J].城市規劃學刊,2014(4):46-51.
[2]胥明明,楊保軍.玉樹重建中的規劃師主導的協商機制[J].城市規劃學刊,2013(5):38-47.
[3]王雷,張堯.蘇南地區村民參與鄉村規劃的認知與意愿分析—以江蘇省常熟市為例[J].城市規劃,2012(2):66-72.
[4]周嵐,于春,何培根.小村莊大戰略—推動城鄉發展一體化的江蘇實踐[J].城市規劃,2013(11):20-27.
[5]戴帥,陸化普,程穎.上下結合的鄉村規劃模式研究[J].規劃師,2010(1):16-20.
[6]易鑫.德國的鄉村規劃及其法規建設[J].國際城市規劃,2010(2):11-16.
[7]段進,章國琴.政策導向下的當代村莊空間形態演變——無錫市鄉村田野調查報告[J].城市規劃學刊,2015(2):65-71.
[8]葛丹東,華晨.適應農村發展訴求的村莊規劃新體系與模式建構[J].城市規劃學刊,2009(6):60-67.
[9]胡畔,謝暉,王興平.鄉村基本公共服務設施均等化內涵與方法——以南京市江寧區江寧街道為例[J].城市規劃,2010(7):28-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