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國民經濟的飛速發展,城市社區的規模也在不斷地增大,在豐富了人們生活的同時,也促進了人與人之間的交流。但是由于城市土地規模的限制,可供居住的區域面積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限制,那么就有必要通過理論研究和實踐深入的方式,利用社區鄰里空間的交互性,充分地調動人們的積極性,激活人與社區鄰里之間的交互性,從而形成生氣勃勃的社區空間。在社區鄰里空間交互性的基礎上,可以用可變性的居住區來適應家庭的生長周期,更好地滿足社區居民的心理和生活的基本需求。
【關鍵詞】提高;社區鄰里;空間交互性;居住區;規劃探索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快,居民的家庭結構(文化背景等)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由于城市可建設用地的不斷減少,導致中高層住宅樓逐漸地成為了人們生活居住的主要模式。然而,在物質生活越來越富有的今天,社區鄰里之間的關系卻日益淡化,每個人都在懷念著鄰里之間其樂融融的社區生活,但是現在居住在城市之中鄰里之間卻幾乎上是零交流,人與人之間卻漸漸地產生了隔閡。很多時候限制人們進行交流的不僅僅是空間距離的束縛,更多的是人與人之間時間的距離和心理的邊界。那么,怎么樣才能營造富有活力、親密的鄰里關系已經成為了人們迫切需要實現的現實問題,通過對社區鄰里空間交互性居住區的合理規劃探索,就可以有效地建立起親密的社區關系。
1、現階段社區居住區中存在的問題
本文以某社區的居民為研究對象,通過調查問卷的形式去探究現階段居民區存在的主要問題,經統計主要下列問題:住戶之間缺乏應有的公共空間;社區鄰里之間的關系比較淡?。簧鐓^居民與自然幾乎是零交流。作為地球家園的一份子,人們應該與環境加強交流和溝通。此外,與自然溝通的質量主要是由溝通的時間決定的,人們應該自覺地提高與自然進行溝通的主動性[1]。
2、提高社區鄰里空間交互性的理論研究
通常情況下,人與人之間交往的頻率主要是和戶外運動的數量成正相關,也就是說戶外活動的質量很大程度上影響著人與人之間交往的質量,戶外活動主要有三種類型:第一,任何條件下都會發生的必要性活動,比如上班、上學等活動;第二,僅在戶外環境良好的條件下才發生的自發性活動,比如常見的曬太陽、散步等;第三,在公共場合參加的集體性活動,只有當社區組織大量的公共性活動時,人與人之間才會有高質量的交往活動,人與人之間的親密聯系又會促進大量高質量活動的發展和組織。不難發現,在進行居民區規劃時,營造良好的戶外空間就顯得非常重要。
3、社區鄰里交互性系統的確定
提高社區鄰里空間交互性的主要目的是為了給社區居民提供更多的相互交流的機會,主要包括提高社區居民交往的主動性和提高人們戶外停留時間兩個方面,具體的措施如下;切實地為社區居民提供趣味性強、宜人宜居的社區環境;增強居民的社區歸宿感和方向感;拒絕快速度的交通系統,形成慢速度的社區交通體系;通過對社區各個年齡層居民的室外活動時間和研究對象的統計,確定出人流量最大時的時間段和交流的場所。
4、社區鄰里交互性系統的確定
4.1 整個居民社區的交互性
從平面布置上去考慮,應該采取排布的布置方式,貫徹退臺立面的設計理念,實現人車分流,并在社區實行慢速度的交通體系,通過對公共社區環境的細化分層來實現社區居民大流量的交互性。
4.2 組團間的交互性
從平面上看,組團模式能夠確保社區居民擁有共享的私有庭院;社區建筑立面布置方向上,樓層與樓層之間,不同居民樓之間都可以形成具有聯系的回廊和通道,可以采用共享的垂直農場的模式來增加社區居民之間的交互性[2]。
4.3 統一棟樓的交互性
社區居民樓樓層與樓層之間可以通過利用形體的扭轉來建設公共的退臺,并且在樓頂的社區居民應該共同地享有屋頂花園。
4.4 相鄰樓層的交互性
通常來說,社區居民樓的設計一般都要具有普遍性規律,比如常見的朝向南面的陽臺,居民擁有建筑產權,朝向北面的連廊是相鄰樓層之間共同享有的空間。
4.5 同一樓層的交互性
社區居民樓的建筑入口也能夠改造成為一個半室內半室外的客廳區域,設計人員可以利用先進的設計理念,運用可變式戶型設計方法,將一戶的空間面積可以規劃成為兩戶或者三戶的面積,類似地,同一樓層的空間就可以劃分為五間到七間的用戶面積,并且居住的空間范圍還可以共同享有廚房和餐廳的公用空間。
5、社區可變性戶型的設計
5.1 根據不同居民的喜好進行戶型的設計
由于人與人之間的成長環境、成長歷程、收入水平、受教育的程度和年齡之間存在較大的差異,那么社區居民的喜好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用戶對住宅空間使用的要求時千變萬化的。在戶型設計的過程中,設計技術人員可以將戶型設計成為固定空間和可變部分兩者的綜合體,從而盡可能使可用空間面積最大化,不變的空間部分就等同于散布在底面上的一個個盒子,剩下的就是可變的空間區域,那么用戶就可以根據自己的居住需求來進行自主地規劃,從而提高社區居民之間交互性。
5.2 根據家庭結構變化來進行相應的設計
隨著時間的發展,社區居民的家庭結構和居住形式也會發生相應的變化,例如二代變成三代居住,青年夫婦會變成中年夫婦,那么中年夫婦也會變成老年夫婦,隨著孩子的不斷長大,社區居民的戶型設計也應該來滿足人們的實際居住需求。
5.3 不同人群混合居住的研究
眾所周知,充滿激情活力的社區通常都是年齡段比較豐富的社區,因為不同的年齡段有著不同的需求,所有不同需求的匯總就形成豐富多彩的社區文化,同時各個年齡層獨特的居住需求也造就了社區豐富的互動性,那么在進行樓居住區規劃時,就要想方設法地去滿足各個年齡段的實際需求,比如老年人喜歡下棋、中年人喜歡跑步、青年人喜歡球類運動等,形成一種互助的居住模式,用社區的空間去打破邊界的束縛,共享美好業余時間,以小家去融合到大家,擴大家的區域空間,從而使社區之間形成密不可分的互助單位,能夠實現用交叉的時間段去實現居民之間的互動性,從而形成真正的社交性社區。
結語:
本文針對現階段城市社區居民之間淡薄的人際關系,提出了多種加強社區居民互動性的有效措施,根據不同人群的需求,各個年齡段的需求、家庭居民結構的變化需求,對提高社區鄰里空間交互性的居住區進行了規劃探索,豐富社區居民的生活。
參考文獻:
[1]吳恩谷.以鄰里互動為基礎的高層居住區規劃模式探討[J].安徽建筑.2017(04):68-69.
[2]王堅.居民認知能力對居住區規劃結構的影響[J].科技情報開發與經濟.2008(35):114-116.
作者簡介:
王萌,山東大衛國際建筑設計有限公司,山東濟南;
竇樹玲,山東大衛國際建筑設計有限公司,山東濟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