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選取北京市二撥子新村43、44號院居戶為研究對象,采取問卷調查形式,獲取502名來自全國各地的外來者的工作、住房現狀和住房滿意度等信息。利用SPSS和GIS分析數據,反映棚戶區外來者在住房方面所面臨的困境,分析原因并給出建議。
【關鍵詞】棚戶區;外來者;住房困境;GIS
1、引言
據北京市統計局2017年7月發布的數據顯示,北京市常住外來人口807.5萬人,占常住人口37.2%,常住外來人口對北京市的經濟建設、多元化發展、創新活力增加做出了重要貢獻。常住外來人口中有相當一部分比例的人口居住在基礎設施不完備的棚戶區,國內外已有對棚戶區居民住房狀況和住房保障的研究,但是處于“夾心層”的外來者群體的住房狀況未能得到足夠重視。有關資料顯示,棚戶區外來者群體普遍具有如下特征:吃苦耐勞,對同質群體具有強烈的親切感,生存壓力大,物質需求較強等。經濟壓力大、社會關注度不高、缺乏城市歸屬感等問題在棚戶區外來者群體身上屢見不鮮,而缺乏歸屬感的主要原因就是住房和教育問題,由于眾多主客觀原因,很多棚戶區外來者群體暫時沒有能力買房,只能選擇租房居住,他們的主要經濟支出就是房屋租金。
住房問題是世界各國的難題,對中國而言,棚戶區外來者住房問題尤為突出,針對不同地區的住房狀況,學者們進行了廣泛研究。研究對象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外來務工人員、新老兩代農民工、夾心層群體、城市低收入人群和城市非戶籍人員。研究角度主要包括:住房狀況、發達國家以及中國的住房保障、住房供給與需求、城鎮住房差異化和住房不平等問題。國內,(1)現代城市規劃的視角,吳良鏞【1】認為,城市和人體一樣是一個有機體,城市能夠健康發展也要遵循自身的“代謝周期”。潘聰林【2】,韋亞平【2】主張城中村存在的合法性,因為他們發現城中村的包容性,更促進了經濟的發展。它為大量涌進城市的外來者提供生存空間,在一定程度上為城市人口壓力提供緩沖。(2)政府與市民行動的視角,陳映芳【3】和其學生趙曄琴【3】也曾就城市化進程中大量涌入的外來者的居住權進行過研究。陳映芳發現,外來者作為弱勢一方,常處在社會邊緣。不僅受到城市人的白眼,甚至連居住權利都得不到保證。(3)外來者生活空間形成原因的視角,陳慧【4】、毛蔚【4】認為,這類社區的出現多是城市化過程中不可避免的產物,但由于政策實施跟不上城市發展的速度,造成并沒有給予外來者足夠的發展機會,最終造成他們發展過程中的訴求被忽視與掩蓋。國外,城市更新理論研究基本貫穿于整個西方城市規劃理論的各個階段。1940年,“形體改造”運動主張對市中心老式建筑,特別是城中心貧民窟進行徹底拆除,取而代之的是具有國際現代化水平的建筑,霍華德【5】的“花園城市”理論強調建立具有田園風貌的城市環境。20世紀60年代簡·雅各布斯【5】提出多樣性發展的城市策略。20世紀70年代,E·F·舒馬赫【6】認為城市更新最重要的是人的價值。20世紀后半葉,英國頒布的可持續政策主張在“以人為本”的基礎上,完成城市改造,實現城市的活力。新世紀,加拿大的道格·桑德勒【7】倡導政府應該給予“落腳城市”和外來者合法的身份和發展的機會。棚戶區外來者群體的住房保障政策研究。英國學者 Nevitt【8】(1977)提出,對一個國家來說,住房和社會這兩個問題中的任何一個解決不好都會影響該國向其國民或家庭提供全面保護,而一個社會如果希望取得基于社會安全目標的社會公平,就必須首先處理好它的住房問題。Fuerst【9】(2003)認為公共住房的目標對象是低收入家庭,他們位于收入階層的底端,一部分人接受了公共的資助,他們能獲得更好的生活。阿列克斯·施瓦茲【10】(2008)認為公共住房存在很多問題,設計不合適、管理不當、運營資金不足和貧困相對集中等,但它能為中低收入住戶提供相對舒適的住房。我國目前的住房保障政策主要有:廉租房政策、公共租賃房政策、經濟適用房政策、兩限房政策、河北將要實施的環京廉租房政策、住房公積金政策和住房補貼政策。但是我國現有的住房保障政策有限制條件,這些“門檻”阻礙棚戶區外來者群體享受福利政策,這些限制因素將在后文詳細論述。
在北京疏解非首都功能的背景下,本文聚焦于棚戶區外來者的生存狀況,以問卷調查及人物專訪等形式深入了解棚戶區居民的工作、住房及住房滿意度等情況,客觀描述棚戶區外來者的生理心理特點、社會經濟特點,住房需求,子女教育現狀,住房保障意愿等基本情況,旨在關注外來人口客居北京的現狀,提出改善租住居民生活狀況的建議,希望能夠對人居環境的改善和城市健康發展提供一些參考。
本研究以二撥子新村43、44號院為調查樣本,通過調查問卷方式進行開展并結合筆者在這里三年多生活經歷進行描述。
2、研究過程與方法概述
2.1研究過程
首先,通過文獻搜集法,查找有關棚戶區外來者生活狀況的資料、該部分人群集聚在北京的原因;其次,通過問卷調查和個人訪談的方式,對符合本文定義的棚戶區外來者進行實地調研,了解其住房狀態和住房滿意度;再次,根據調查問卷總體情況、個人訪談總體情況和已有資料文獻,分析論述棚戶區外來者面臨的住房困境;最后,給出意見和相應的政策建議。
具體思路如下表所示:
2.2研究方法
本文使用文獻搜集法和問卷調查法,利用SPSS,GIS進行數據分析,采用福利三角范式從三個角度分析研究棚戶區外來者的居住問題。通過“問卷星”編制問卷并網絡發放問卷,發放對象主要為筆者曾經共同生活過的鄰居、長輩。另外筆者找到原43,44號院的房東,從其手中拿到流動人口登記簿副本。同時筆者結合自身在這里三年多的生活經歷,采取觀察聊天等多種形式的專訪獲取相關信息。最后,使用SPSS軟件對數據進行相應分析,得出一些結論。
福利三角范式是1988年,伊瓦思在多元福利組合理論的基礎上提出的,他認為社會福利是由家庭、市場(經濟)和國家共同組成的福利整體。無論從家庭(此處細化為棚戶區居民個人)、市場(經濟)還是國家方面,棚戶區外來者群體都或多或少面臨壓力,特別是國家政策方面,棚戶區外來者群體明顯受到社會排斥(見下圖)。
3、調查報告分析
3.1問卷設計
考慮到數據的可獲得性及針對性,本次問卷調查采取判斷抽樣及方便抽樣的方法。數據主要來源為二撥子新村43,44號院生活過的居民(陸續有搬進和搬出的人家)。
問卷調查主要收集的數據包括:個人基本信息,工作與住房現狀,住房滿意度評價,政策評價與建議。一是被調查人基本情況,包括戶籍狀況,家庭狀況,工作狀況(單位性質、單位福利、收支狀況、參加工作時間)等內容;二是醫療情況,是否有社保,是否購買商業保險,醫療支出狀況;三是子女安置情況,包括子女教育狀況,是否有二胎,二胎安置情況;四是住房狀況,包括對租房周期長短,每月的用電量,租房滿意度,自有房屋情況,是否有在北京購房的計劃,購房區域意向和價格意向等指標;五是出行情況,包括上下班出行工具選擇,下班后娛樂選擇,假期出行,老人贍養情況,居民短、中期計劃等。這五部分內容相互聯系,對比居民生活的各項指標數據,能夠對棚戶區居民的生存狀況進行比較全面客觀的概括,從個人衣食住行和社會保障等方面對調查結果進行分析,并揭示存在此種現象的原因。
3.2樣本描述
二撥子新村43,44號院全部以平房為主,地處北京市昌平區,兩院并排位于二撥子工業園區中路半封閉道路的一側。兩院現有68戶居民,168人,包括出租業主在內全是外地戶籍。每家每戶居住面積都不大,一般在10-15平方米,租金在400元左右,另約有一半房屋配有3平米廚房,租金會貴上50元。住房有水,有電,房頂有水泥瓦,彩鋼瓦兩種,廁所公用。租戶從事的職業有上班族,流水線工人,個體戶,快遞員,街道清潔工等。
由于昌平區回龍觀政府已于2016年底實施了拆遷改造計劃,筆者未能及時對兩院居民進行問卷調查。筆者輾轉找到兩院曾經的房東,從她手中拿到兩院歷年的流動人口登記簿。接下來筆者將利用流動人口登記表上的姓名,性別,身份證號,同時結合筆者曾經在這里三年多的生活經驗作一個描述總結。
男性339人,占比71%。女性141人,占比29%。外來務工人員多是結伴來京,但長期務工者往往會帶上伴侶,在經濟和生活上相互幫持。筆者在曾經生活的三年時間里,曾看到過不少小孩,也有個別上了年紀的老人。他們多是年輕務工人群的子嗣和長輩。小孩往往在暑假期間見到時居多,平常會送到老家上學,也有個別孩子會就近在北京市入學,但往往在初中,最遲也是在上高中就會被送回老家。老人數量稀少的原因,筆者認為外來務工者往往會承受巨大的經濟壓力,再加上孩子會在家鄉入學,老人腿腳不便,因此年長者數量較少。
筆者較常接觸的幾位老人,其中一個是一位腿腳不便,走路去衛生間常常踱步倚門的老大娘,到了冬天狹小衛生間的地面常有薄冰,筆者常要提醒她的行動,以免她不慎摔傷。還有一對六十左右的老夫妻,他們是環衛工人,常在廁所門前不足60平米的公共休憩場(供租戶存放小型車輛)放置一些他們從外面撿來的廢品,房東常為此批評他們,因此將這個院的衛生間清潔工作交給他們代管了。
共474人,漢族465人,占比98%。其中兩個滿族來自遼寧省綏中縣,另兩個來自河北承德。一個蒙古族來自河北衡陽,一個朝鮮族來自吉林省通化縣,三個苗族來自重慶市彭水縣。
借助SPSS分析可以看出務工者年齡集中在25-45歲之間,最小的19歲,最大的65歲。筆者曾跟隨房東在收房租過程中見到過一對年輕的小夫婦,男23歲,女21歲,夏天在不足20平米的小屋內將淘來的二手空調整天開著,門窗緊閉,只住了二十多天便因為換工作不得已再次搬遷,居住期間斷斷續續的干過幾天活,但因為初來乍到,工作生活不夠穩定,像空調,新購置的小家具都將因為搬遷而再次損耗。
從數據地圖和表中可以看出外來務工戶籍來源前三甲依次是河北、河南和山東,均超過10%,棚戶區外來者樣本量為485人。
4、結果與結論
通過調查數據和筆者了解到的情況,目前絕大部分棚戶區外來者群體短期內沒有能力買房居??;棚戶區外來者群體無法享受到住房福利政策,成為市場和住房保障之間的“夾心層”;外來者的住房條件亟待改善。
鑒于棚戶區二撥子新村現已升級改造,原居民已流動到更為偏遠的郊縣,故只能揭示部分調查結果,以下將從福利三角范式的三個方面對棚戶區外來者面臨困境的原因進行分析。
4.1國家
我國城鎮住房保障體系主要包括:租賃房制度、經濟適用房制度、住房公積金制度和政府補貼,形成了高收入家庭購買市場商品房、中等收入家庭購買經濟適用房、低收入家庭租賃廉租房的住房結構,分別滿足自身的住房需求。我國采取的住房保障制度一般都有嚴格的條件限制,使得廉租房保障面狹窄、經濟適用房“不經濟”,作為來京務工的棚戶區外來者群體正是被這些限制條件排斥在外。比如:北京廉租房的申請條件中明確指出申請人必須具有本市非農業戶口、且取得本市戶籍滿五年;單身人士要符合晚婚年齡;人均住房面積、人均月收入、家庭資產等都要符合一定標準。作為外籍居民,其在戶口解決方面一般會遇到很大困難,僅此一條,就將很多外來者排斥在住房保障之外。經濟適用房的建立確實解決了一部分中低收入人口的住房難題,但是2014年北京市住建委主任楊斌在說明《北京市城鎮基本住房保障條例(草案)》時指出,在原有經適房、限價房備案家庭解決住房困難問題后,不再新建經適房、限價房項目,即意味著北京將不能再申請經濟適用房,經濟適用房的供給結束了,但是來京務工者并沒有減少,其將不能享受到經濟適用房的優惠保障政策。
通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棚戶區外來者群體既沒有足夠能力在北京買房,又不符合保障性住房的購買條件,也達不到租賃申請要求,這部分人游走在市場和住房保障之間的“空心地帶”,成為了名副其實的“夾心層”。
4.2市場
影響市場商品房價格的因素有很多,供求關系仍然是主要因素,住房價格在供給和需求之間達到平衡。但是,住房價格往往是一種剛性價格,即房價往往高于均衡價格并且持續居高不下,這種現象一方面是由于成本剛性造成的,另一方面是因為房地產開發商為了保護自身聲譽,會傾向于建設高質量住房,房價也會被抬高。高房價將棚戶區外來者群體排斥在“買房”之外。
既沒能力買房,又享受不到租房優惠,只能在高房租、面積小、環境差的公共出租房里生活。地理位置比較優越的出租房供不應求,又將住房租金不斷抬高,這也使得很多外地務工人員選擇留在平房密度大、房屋質量差、人均建筑面積小、基礎設施配套不齊全、治安和消防隱患大、環境衛生臟、亂、差的棚戶區。
4.3第三,個人
除了上述市場和國家政策的社會排斥原因,外籍務工群體之所以面臨住房困境的另一個原因來自自身。第一,自身能力不強,在眾多北漂人群中,不否定會存在自身能力很強,經過兩三年的奮斗之后,便能在北京很好的生活下去,但是大多數的“北漂”能力一般,而且在人才輩出的北京,競爭壓力十分大,短時間內憑借自身能力在北京解決住房困境并非易事。第二,大城市具有勞動力匹配、知識溢出、基礎設施完善、機會多、工資高的巨大吸引力,大部分北漂不會選擇去往其他小城市,都夢想著通過努力和奮斗在北京站穩腳跟,實現夢想。這種觀念的存在使他們陷入困境。
本文采取多種研究手段和方式,盡可能全面具體地分析現狀和問題,但是由于后續拆遷導致原棚戶區居民的搬遷,導致樣本調查范圍不夠廣泛、調查內容不夠深刻,同時導致數據挖掘和分析不足及研究者自身能力等原因,本研究難免有偏差和分析不充分之處,在后續研究中會努力改正。
參考文獻:
[1]吳良鏞,吳唯佳.美好人居與規劃變革[J].城市規劃,2014,38(01):57-61+68.
[2]潘聰林,韋亞平.“城中村”研究評述及規劃政策建議[J].城市規劃學刊,2009,(02):96-101+62.
[3]張鸝.棚戶區外來者的生存困境與選擇[D].哈爾濱工業大學,2013.
[4]陳慧,毛蔚.城市化進程中城市貧民窟的國際經驗研究[J].改革與戰略,2006,(01):136-139.
[5]焦裕鑫.城鎮居民住房狀況差異及影響因素研究[D].東北財經大學,2013.
[6]劉仁海.公共租賃住房建設運營管理機制研究[D].重慶大學,2010.
[7]王飛.我國中低收入大學畢業生住房保障問題研究[D].云南財經大學,2012.
[8]王雪力.基于居住狀況視角的流動人口社會融合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5.
[9]魏偉.新型城鎮化背景下商南縣保障性住房建設模式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15.
[10]張青蕓.我國保障性住房進入機制優化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15.
作者簡介:
董建振,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