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現階段,在現代建筑領域的發展過程中,對于材料的選擇以及結構設計均在不斷向綠色方向貼近。論文對建筑領域現代發展趨勢的綠色生態建筑規劃設計進行了探究,首先闡述了綠色建筑概念及內涵;其次,分析了綠色生態建筑的規劃設計;最后,提出了綠色生態建筑設計在城市中的應用及其發展意義。
【關鍵詞】綠色;生態;建筑;規劃設計
目前,在環境污染日益嚴重的背景下,我國可持續發展戰略進一步推進,建筑設計也需要朝著綠色、生態、節能的方向發展。綠色建筑主要是將環保因素融入綠色建筑設計中,在后續施工中降低建筑施工過程中的能源消耗,符合可持續發展戰略。為此,本文將從綠色建筑的含義、意義以及綠色建筑生態節能設計堅持原則入手,對具體的策略進行分析,希望能為今后建筑綠色節能設計提供幫助。
1、綠色建筑簡述
綠色生態建筑在其概念上來理解也就是建筑業的綠色生態方向發展,包括在材料上、結構設計上等方面均遵循著綠色環保原則,降低建筑業的污染程度。綠色生態建筑規劃設計需要考慮到環境因素,施工期間將對環境的影響降至最低,投入運行期間也需要為用戶提供舒適、低耗、健康的建筑物。基于此,可將綠色生態建筑理解為是在建筑壽命期中,經由控制資源與能源損耗,控制各種廢棄物的產生,實現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的協調發展。在全球范圍內,建筑物每年所消耗的原木約為24%,石料約為40%,水資源約為16%,在此背景下,綠色建筑概念越來越受到關注。對于綠色建筑內涵的分析,也就是以綠色環保材料作為建筑基礎材料,探尋綠色的建筑結構等,以最少的資源實現最大化的效益。綠色建筑在現代城市發展中并非獨立存在,逐漸成為生態城市的重要構成,為此,綠色建筑的規劃設計需要在生態城市建設的引導下實現更快發展。
2、綠色生態建筑設計原則
2.1節能性原則
對綠色生態建筑進行設計,首先需要將節能性原則貫徹到底,應用新型環保材料,搭配科學技術手段,在不影響工程功能的前提下,減少各類資源的應用總量,嚴格控制能源損耗。基于建筑工程所需資源眾多的特點,除了要應用環保型材料以外,還需要重視各類材料的回收與利用,以可再生、可降解材料與資源作為應用主體,減少工程施工建設對環境帶來的污染、輻射等影響,提高工程建設科學性。將節能性理念滲入到綠色生態建筑設計中去,在創造健康舒適居住環境的同時,減少對環境帶來的不良影響。
2.2因地制宜原則
與前兩項基本原則一樣,因地制宜原則在建筑設計中同樣占有重要地位。所謂的因地制宜就是要通過合理的設計,讓綠色生態建筑的特點與周圍環境交相呼應,讓建筑和生態系統實現協調發展。設計過程中,設計人員應當根據建筑物當地的自然條件和人文景觀等對設計方案進行適應性調整,必須在現場實地考察后再著手設計,在確定最終設計方案前應當通過試驗,必須確保建筑物和周圍環境的環境是相互適應的,真正實現與綠色自然的和諧共處。
3、綠色生態建筑的規劃設計
3.1改善外圍護結構隔熱保溫性能
外圍護結構屬于建筑能耗的核心結構,基于此,為保障建筑物設計能夠遵循節能原則,就必須要對外圍護結構選擇節能措施。差異化的氣候條件對建筑外圍機構具有不同的要求,一般情況下,若地區較為寒冷,需要增加外圍護結構的保溫性能,應該在結構上盡量應用傳熱系數相對較小但保溫性能較強的隔熱材料,借助于此來控制外界低溫對室內溫度的影響。現階段,建筑領域多應用復合墻體的手段進行外圍護結構保溫設計,也就是用保溫材料融入墻體結構中,促使整個結構在維持原有承重作用的基礎上增加保溫性能。
3.2充分利用自然資源
一是利用太陽能。相較于化石能源用之有竭的特性,太陽能資源往往具有可再生的特點,而且方便獲取,即太陽能的可利用效率較高,也是綠色建筑設計中的首選能源。在進行綠色建筑設計時,一方面要考慮到建筑設計會受光照強度以及角度的影響,對建筑空間布局進行合理設計,使夏季能夠有效降低太陽輻射量,冬季又能有效采暖,達到冬暖夏涼的設計效果,降低啟用空調調節室溫而消耗的電能。另一方面,安裝太陽能熱水器,利用光源提供熱水資源,避免使用電能或天然氣。二是利用自然風。將自然風利用到綠色建筑中,主要是利用其降溫性能,設計過程中,設計人員應根據建筑物的方位,在合適的位置設計多個拔風井,在配以有關通風設備,將拔風井中的自然風引入室內,從而加速空氣對流。除此之外,還可以使用采光中庭設計的方法,提高建筑物的熱壓差以及風壓差,使空氣流通加速,這樣就能有效降低夏季室溫,從而有效降低空調開啟的能耗。
3.3將綠色植被與建筑設計相結合
在綠色建筑生態節能設計中,將綠色植被與建筑設計相結合,不但能發揮凈化空氣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還能緩解人們的視覺疲勞。因此,進行建筑設計時,要將自然條件與建筑相結合,加大綠色植被覆蓋面積,發揮植物的光合作用,改善溫室效應,真正實現生態化、綠色化設計,同時,滿足人們走近大自然、親近大自然的需求。
3.4控制環境負荷
在綠色生態建筑期間,需要關注的是避免或是盡量降低對生態環境的負面影響,從而達到控制環境負荷的效果。首先,在材料上優先選擇環境負荷小的材料。建筑期間對于資源以及能源的消耗較大,且對環境污染也比較嚴重,設計師對于材料的選擇需要綜合考慮經濟與環境效益,應用對環境負荷較小的材料,例如,綠化混凝土、高性能周期長建筑材料等,有助于控制建筑垃圾。其次,綠色生態建筑應該關注到施工期間所造成的污染,在結構設計上以及材料選擇上需要便于施工,控制施工能耗,降低其對環境造成的負荷。
結語:
對建筑工程發展趨勢進行分析,可確認綠色生態建筑設計的必然性,其從根本上滿足了節能降耗理念,在兼顧建筑功能的同時,減少運行損耗,創造一個健康、舒適的室內環境,全面滿足人們對建筑工程的要求。應在以往建筑設計中進行經驗總結,積極應用各項新型技術與手段,即與工程所處地區地理氣候環境,綜合各項條件,來完成科學可行方案的設計,爭取從根本上來提高建筑工程建設綜合效果。
參考文獻:
[1]戴永平.生態建筑設計中的綠色技術運用實踐探尋[J].建筑建材裝飾,2017(2).
[2]高峰.探析現代綠色建筑的生態節能設計策略[J].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上旬刊),2016(5):64-65.
[3]黃海濤.建筑規劃設計如何做到綠色、生態、環保的有機統一[J].低碳世界,2016,05(35):199-200.
作者簡介:
遲文廣,山東省萊陽市規劃設計院有限公司,山東萊陽;
遲皓亮,青島北洋建筑設計有限公司,山東青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