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隧道排防水結構的影響因素分析,地下水對非飽和黃土軟巖隧道結構穩(wěn)定性的危害及防治。
【關鍵詞】非飽和黃土軟巖;公路隧道施工;防排水技術
非飽和黃土軟巖在地下水的影響下,強度和承載力等工程性質會發(fā)生明顯的變化,是影響隧道的整體安全的關鍵因素。本文對非飽和黃土軟巖隧道防排水系統(tǒng)的影響因素和地下水的危害和防治進行了簡單分析。
1、隧道排防水結構的影響因素分析
1.1地形地貌的影響
黃土的地貌主要分為塬和峁梁兩大類。黃土的地下水為松散巖類孔隙潛水,大氣降水為地下水的主要補給來源。孔隙、垂直節(jié)理為地下水的主要徑流通道,以泉的方式排泄于溝谷。黃土塬受大氣降水、地下水儲存遠比黃土梁峁接要好, 但地下水排泄條件要差的多, 故而黃土塬的地下水較豐,滲水量較大。
1.2環(huán)境氣溫與凍深的影響
我國黃土隧道主要分布于西北地區(qū),經常伴有凍害。若隧道防排水結構設計不夠合理,不僅危害行車安全,還嚴重影響隧道使用壽命。因此應查明隧道區(qū)域的凍結深度,針對性的采取排水溝處于凍結深度之下、相關檢查井增設泡沫或聚氨酯保溫層、水溝出水口設置于向陽位置及設置保溫出水口等相應措施,以免排水通道凍結、凍脹失效確保隧道的安全性、延長其使用年限。
1.3施工方法與襯砌結構的影響
設計防排水系統(tǒng)時,確保隧道結構安全的情況下,要充分考慮防排水系統(tǒng)的實用性以及經濟性。通過對非飽和黃土軟巖的結構分析并與其它工程隧道進行對比,發(fā)現利用模筑防水混凝土+防水板的復合襯砌結構是最佳經濟合理的,且實際效果比較良好、施工比較方便。
1.4地層巖性與地質構造的影響
通過研究地層巖的特征發(fā)現:泥巖在受到水浸濕之后,會產生略微的膨脹、使其強度降低,因此必須確保排水系統(tǒng)的可靠性;非飽和黃土具備非常嚴重的濕陷性,受水浸濕后會產生較大的濕陷量,所以要防止隧道下部地下水匯流到一起,可以利用中心排水溝使隧道內部的地下水順暢排出。通過分析隴東地區(qū)離石非飽和黃土實例隧道地質構造可知:離石黃土與下伏第三系紅色泥巖不能夠整合接觸。不可能出現特大泥石流進入到隧道內,所以隧道洞體內的排水結構應該以“防排結合”為設計原則。
2、非飽和黃土地下水對隧道結構穩(wěn)定性的危害及防治
2.1非飽和黃土地下水對隧道結構穩(wěn)定性的危害
(1)隧道基底受到水的浸濕后,黃土含水量增大,強度下降,產生下沉現象;泥巖受到地下水浸濕后,會出現輕微的膨脹,承載力嚴重下降進而導致路面電纜槽產生形變、裂紋,同時也會造成襯砌斷面呈圓環(huán)狀開裂。(2)隧道圍巖的含水量逐漸增大,造成松動圈不斷外擴,進而襯砌垂直壓力、側向水平壓力也隨之漸漸增高。此時襯砌結構所受到的壓力再次增高,當超過其允許承受范圍之后,襯砌拱部或者側墻產生錯臺、裂縫等。(3)襯砌體存在滲漏水現象,當氣溫降低后,造成路面、墻面出現結冰,從而對過往車輛產生嚴重的安全威脅。(4)經過長時間后,由于過往汽車排出的汽車尾氣包含一定量的co1以及co2,這兩種化學成分會與水產生化學反應,生成的物質具備一定的堿侵蝕性,從而造成襯砌體的滲水位置出現酥松、墻體脫落、起毛等嚴重損害襯砌結構強度的現象。
2.2非飽和黃土軟巖隧道地下水致結構不穩(wěn)定的防治
(1)“以排為主、防排結合”是防排水系統(tǒng)應當遵循的原則,應形成完整的防、排水體系,使隧道防水可靠,排水通暢,保證初期支護或一次襯砌無大股出水點,二次襯砌背后排水順暢,運營期間隧道內不滲、不漏,基本干燥,形成完整有效的防、排水系統(tǒng)。施工中應嚴格控制施工質量,保證防水層的封閉和排水的通暢,其發(fā)揮功能。嚴格控制采購防排水材料物理性能及耐久性滿足設計及規(guī)范要求的,落實仰拱、仰拱填充、二襯接縫“三縫合一”等工藝要求,對排水管連接、防水板的鋪掛及保護、襯砌接縫部位止水帶的設置施工等關鍵工序從細節(jié)上進行控制。應加強排水工作,避免浸泡拱腳及基底,可在掌子面開挖臨時排水溝引排掌子面滲水,反坡段可在仰拱段設置集水坑攔截已施工段落匯水,并用水泵抽至附近水箱,再通過水管分級排至洞外。(2)巖土在遭水浸濕后,各力學參數嚴重下降。當非飽和黃土隧道下伏基巖為泥巖或砂巖等弱透水性巖層,但隧道并未穿越交界面時,應充分考慮應季節(jié)變化及隧道開挖引起地下水位線的變化及黃土飽和承載力的減弱,因此在對隧道的結構穩(wěn)定性進行計算時,要按最小值校核。(3)為了避免隧道基底由于地下水不能及時排出而發(fā)生軟化現象,因此宜在仰拱下部設置中心排水溝,必要時要考慮在隧道下方設置泄水洞。(4)當隧道通過的地段為泥巖地質結構、淺埋段為非飽和黃土地質時,由于泥巖地層透水性差,其與非飽和黃土在交界層會匯集一定量的地下水,引起此地段的泥巖風化層以及非飽和黃土呈飽和狀態(tài),從而增加了施工難度并且對后期的隧道質量產生嚴重的危害。當隧道完工后,可以讓排水系統(tǒng)快速向洞體外部排出地下水,從而降低此處的地下水流對襯砌體的損害,因此人字坡是隧道的最佳設計形狀,但是為了防止因鹽分結晶造成排水管道堵塞問題,縱坡的坡率也不能太小。
結論:
非飽和黃土軟巖公路隧道防排水是公路隧道建設面臨的大問題,排防水問題常常不能引起重視,但建成使用后很快卻有了滲漏或拱腳沉降等水害質量問題,繼而發(fā)展成拱墻、拱頂或路面裂縫,出現嚴重質量和安全問題。在非飽和黃土軟巖公路隧道排防水施工技術及質量控制研究中,應將防水施工質量和集排水施工質量均視為重點。要正確判斷隧道地下涌水類型,采取有效的排防水措施設計,確保隧道長期正常運營。
參考文獻:
[1]康佐,李寧軍,來弘鵬.非飽和黃土隧道力學特性研究[J].公路交通科技(應用技術版),2007(05):8-11.
[2]楊曉華,王航,張小榮.黃土軟巖隧道滲漏水病害成因與防治對策研究[J].公路交通科技(應用技術版),2007(05):5-7+15.
[3]賴金星,李寧軍,謝永利.黃土軟巖公路隧道防排水合理結構型式研究[J].巖土力學,2007(03):614-618.
[4]康軍.黃土公路隧道設計與施工技術研究[D].長安大學,2006.
作者簡介:
雷立強,中交第一公路勘察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陜西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