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月
【摘要】本文主要對《建筑模式語言》中所提出的一些建筑模式做出分析,討論其適用范圍,并對其中的另一些模式提出質疑,探討其在當代中國的國情下的實用性。最后筆者試圖將模式語言的邏輯應用——沙溪模式語言。
【關鍵詞】建筑語言模式;沙溪
1、模式語言的分析
首先,模式和類型有共同點也有不同之處。說道這,筆者想先要對類型做一個解釋,學術上語言解釋太過復雜,用一個簡單比喻大家應該能對類型有一個更直接的理解,類型其實就是一種分類的手段,比如,我用“紅色”這一個類型來對水果進行分類,那么符合這一個類型的水果可能會有:紅蘋果、櫻桃、西瓜等,這樣,在“紅色”這一個大類型下會出現紅蘋果、櫻桃、西瓜等這類水果;那么當我用“酸的”這一個類型對水果進行分類時,這一類型下附屬的子類型會有:綠蘋果、櫻桃、檸檬等,在這個例子中“紅色”和“酸的”就是兩種不同的類型。
模式和類型相似的一點是:模式的研究方法是試圖從同一個類型中找到在處理這種類型時的一種通用的手法。而他們不同之處則是:模式在尋找一種類型的處理手法的同時,更加關注這一類型和其上下相關的類型的關系。所以我認為,《建筑模式語言》是類型學的一種方法論。
模式都是相互關聯的,即建造任何一個模式(或稱建筑)時,有不可以獨立的看待它,任何一種模式都有內外。外——上行模式(或稱較大模式),內——下行模式(或稱較小模式)。《建筑模式語言》一書的根本任務就是尋找各種模式中不變的因素,并提出解決的辦法。
《建筑模式語言》按照從“較大模式”到“較小模式”的順序列舉出了建筑的119種模式語言,并分別對每種模式語言做了詳細的規定,既:在遇到每一種模式的時候,作者都會對該模式的解決方法提出大的、方向性的指導意見。下面對該書中提出的對建筑模式的要求作分析
1.1模式96 樓層數
對樓層數這一模式的解決方法,筆者總結一下一共有如下三點
“1)建筑層數不超過四層。2)建筑密度不超過50%。3)最高層在坡屋頂時,其有效面積不超過較低層的3/4。”
筆者認為,該模式1、2條對層高和容積率的規定比較理想,這種容積率更適合做旅游小鎮類的項目,當在城市設計時,2.0的容積率實在不太現實,所以筆者認為,這種模式不適合當代中國的國情,2.0的容積率在做住宅設計等項目中不切實際,但是在做旅游小鎮
的時候,容積率不能超過2.0確實是很好的控制條件,高品質的旅游小鎮的容積率甚至不能超過1.5。對于條件3,筆者認為頗有研究的意義,于是自己琢磨了一下,發現這個3/4很有意思,對于坡屋頂建筑來說,當最高層有出挑的陽臺時,二層的有效面積自然不會超過較低層的3/4。
1.2模式104 基地修整
在這一模式中,模式語言的作者有一個頗有意思的觀點:“絕不能把建筑蓋在環境最優美的土地上,實際上,應該反其道而行之,把基地及建筑視為單一的活動的生態系統,把新的建筑建在目前最不招人喜歡的基地上,這樣便不會破壞環境優美的基地。”
這一觀點初看很是浪漫,可是深入的思考我就開始懷疑這一方案的可實行性,在中國的情況是:開發商向政府買地,然后建設,再把建筑租給或者賣給使用者。在這個過程中,如果政府向開發商出售的都是環境和景觀不好的地段,那么地價肯定很低,政府不會愿意,開發商在環境不好的地方建設,那么他們租給或者賣給使用者的房價就會很低他們也不會愿意,而使用者在租房或者買房的時候地段或者景觀也是他們必要考慮的因素之一.
1.3模式114 外部空間的層次
這一個模式中提到對室外空間的處理,筆者以為說的非常好。尤其是在處理院落空間和屋頂花園的時候,其中提到了在處理這一模式需要注意的“任何讓人舒服的地方基本具備:1、靠背。2、看到更大的空間。
小到座椅和花園,大到露臺和庭院,甚至是廣場,無論什么樣的外部空間,這兩條都是尤為重要的,因為首先“靠背”會給人安全感,人們處于一個有靠背的空間才回放松,這是處理小空間需要考慮的。其次能看到更大的空間,這是一個小空間必須具備的條件,這樣的空間視線才不會堵,無論怎樣的小空間都需要能看得見一個更大的空間,同樣也要能被另一個空間所看見。
1.4模式133 有舞臺感的樓梯
“一個沒有生氣的樓梯,會使上下兩層分隔,使上層死掉。”因此,要將主要的樓梯設于重要位置,居于中心,易看見。把整個樓梯當成客房,加框樓梯的底部,并設有寬敞的窗戶和臺階或者護欄。可以利用樓梯底下四五步的臺階當成座位。如右圖,通常,樓梯底部的四五層臺階是很重要的,如果做的好,人們會在這里駐足、休息,所以筆者認為在設計樓梯時,要充分考慮樓梯底部四五層臺階的做法,是否加寬、是否做好看的欄桿、是否在墻上開通透的落地窗等。
2、模式語言在沙溪的應用
首先,按照亞歷山大在書中所說,當我們想使用模式語言做設計的時候,先要從書中所羅列的模式中選擇適用于你所做的這個項目的模式。于是,經過反復的思考,和精剪,最后我們組選定了如下的模式語言,他們十分重要,將貫通整個設計。
模式:95建筑群體、96樓層數、98內部交通領域、99主要建筑、100步行街、102各種入口、105朝南的戶外空間、110主入口、111半隱蔽花園、112入口的過度空間、114外部空間的層次、115有生氣的庭院、116重疊交錯的坡屋頂、117帶閣樓的坡屋頂、118屋頂花園、121小路的形狀、122建筑物正面、124袋形活動場地、125能坐的臺階、128室內陽光、133有舞臺感的樓梯、144浴室、149賓至如歸、150等候場所、158室外樓梯、160建筑物邊緣、164臨街窗戶、165向街道的開放、180窗前空間200敞開的擱架、202嵌墻座位。
以上是對該設計中需要的模式的羅列,筆者在設計前期將這些模式組織成了一種邏輯,如下圖:實心的箭頭表示了必然的因果關系,而虛線則表示了一種可能性。
筆者試圖通過模式語言來組織整個設計的邏輯,從最后的成果看,還是比較理想的,大部分的邏輯都是按照初步的設計進行的。
小結:
通過對《建筑模式語言》的閱讀,得到了很大的幫助,主要體現在對設計中邏輯性的把握,以前的設計總是缺少邏輯,拿到任務書就忙著開始入手,現在讀過該書后,有了一個嶄新的設計模式,在設計之前可以利用模式語言把一個項目大的邏輯把握住,這是最大的收獲。
參考文獻:
[1]《建筑模式語言》亞歷山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