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金美
今年68歲的黃老太,兩年前行走時感到左腿疼,她認為這是“老寒腿”,自己都這把年紀了,腿腳出現點小毛病也正常,所以就沒去就醫。隨著時間的推移,黃老太的腿疼逐漸加重,尤其是今年以來,以前能走一公里的她現在連兩百米都走不了,這才在兒子的陪伴下來到醫院。醫生詢問病史后,讓黃老太做了腰椎CT,結果顯示,腰椎突出壓住了神經,需要手術治療。
“聽醫生說,幸虧我檢查及時,要是時間長了還可能癱瘓呢。”手術后回到家,黃老太對身邊有相似癥狀的老姐妹千叮嚀萬囑咐,一定要及時到醫院檢查治療。
“老寒腿”也稱膝關節骨性關節炎,常見癥狀表現為下肢及關節發涼,腿部酸、麻、脹、痛或有沉重感,行動不便,關節畸形等。患者受寒時癥狀還會加重、反復。但是,引起下肢發涼的原因有很多,未必都是“老寒腿”,有些更不能大意。
少數腰椎間盤突出患者由于突出的髓核刺激椎旁交感神經纖維,引起下肢血管收縮,出現下肢發涼、發冷,甚至足背動脈搏動減弱。還有少數患者因突出的髓核壓迫或刺激到本體感覺和觸覺神經纖維,會出現下肢麻木,但無疼痛。一般情況下,經過保守治療,多數患者的癥狀可以得到緩解,但是病情嚴重、保守治療效果不佳的患者,需手術治療方可痊愈。
此外,腿腳發涼也要防下肢缺血。人體的動脈好比一個輸油管道,血液每時每刻都在流動。一旦在動脈內壁上形成了動脈粥樣硬化斑塊,且隨著斑塊不斷增大,管腔逐漸狹窄,通暢性受到影響,流向下肢的血流就會減少,狹窄到一定程度甚至完全堵塞時,就會出現下肢缺血,肢體發涼。
如果是突發的下肢發冷或疼痛,需高度警惕急性動脈栓塞或閉塞的可能。如果將血管問題誤認為是“老寒腿”而一味保暖,里三層外三層地把腿緊緊包裹,或自作主張地當作“老寒腿”去治療,不但對緩解腿疼沒有幫助,反而容易加重腿部供血不足,嚴重者不得不截肢。用暖水袋暖腳或用熱水泡腳同樣會導致病情惡化。因為機體組織溫度升高后代謝加速,耗氧量增加,血管問題會更嚴重,一些患者還可能因為皮膚感覺減退,對熱不敏感而發生燙傷。
要提醒的是,由于對疾病不了解,很多中老年人一旦出現腿涼、麻木、抽筋等不適,往往認為是“老寒腿”或缺鈣或骨質疏松的表現,沒有想到是椎間盤或血管出了問題,延誤了最佳的治療時機,后果令人惋惜。
(摘自《家庭醫學·下半月》 2017年第10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