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經(jīng)常看到,國人日常都在踐行的行為準則到了自己的孩子身上卻絕對行不通,比如“已所不欲,勿施于人”。有很多父母明明自己學習不好,卻不能允許孩子和自己一樣學習不好。
還有誰能比孩子更適合當大人的“背鍋俠”呢?懵懂的孩子像一塊可以隨意揉捏的橡皮泥,即便你去欺負他,他也不能反抗。
一個早年親子關系不良的人,長大后很難擁有強大的內(nèi)心。早年爸媽對自己不接納,成年后自己也會很難接納真實的自己;早年爸媽老盯著自己的缺點,看不到自己的優(yōu)點,長大后自己也會使勁盯著自己的缺點,讓自己反復陷入自卑的境地,痛苦得無法自拔。
所以自卑根本不是缺乏能力的問題,它源于早年形成、成年繼承的強迫型“虐待”關系。它的本質(zhì)是關系問題,是世界觀的問題。
為什么說是世界觀的問題呢?因為長久以來,中國人太喜歡用別人的標準來定義自己了。所謂別人的標準就是集體的標準,長久的集體主義文化的影響,讓每個中國人都置身于一個被群體規(guī)則綁架的社會中。
“你要成為一個什么樣的人”必須是集體認可才是可以的,這就導致我們很難去接納真實的自己。
人格層面的自卑是某個人的問題嗎?似乎它也不僅僅是父母本身的問題。在中國,內(nèi)心真正自信的人那么少,不良的親子關系何嘗不是因為受控于不良的社會關系。
要改變自卑,要改變的不是能力弱或者不優(yōu)秀,而是要改變你看待自己的方式,你跟世界和社會之間的關系。有一句話我很喜歡,它說“你首先是花朵,這個世界才可能是花園”。
(摘自《中國新聞周刊》 2017年第36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