闕心怡
“公寓窗臺上種的苦瓜藤,不指望它開花結果……于是煙塵萬丈的都市里的一扇窗子,為我編織了故鄉夏日里一席苦瓜涼夢來。”這段話是臺灣作家洪素麗的散文作品《苦瓜》的結尾,也是作者于該文的點題之筆。
作者的童年是陰暗的,成年后定居異國,飽受思鄉之苦,唯有幼時在家中常吃的苦瓜在她腦海中留下的印象最深。孩童時期家中所烹的苦瓜妙品在這異國他鄉甚是稀有,那揮之不去的苦味成了作者綿長的愁思。
文章的主題表達的是濃濃的、綿長的鄉愁,但讓讀者感悟更深的是作者對生活的獨特理解。
初嘗苦瓜的人都知道,苦瓜那種苦可謂苦至心底。洪素麗說,苦瓜的苦是令人清心寡欲的苦,不是“啞子吃黃連”的苦。我也有同感。從父母和鄉人的嘴里知道,苦瓜的特性是苦和寒,可以清心明目,吃起來雖苦,但咀嚼過后,竟留有一絲甘甜。細想起來,苦亦可以算是美味。
我們都會或多或少地經歷苦,因此,苦是人生無法回避之味。倘若覺得太苦而不愿去嘗試,余味的甘甜也就不會感受到了。苦中作樂,是每個人必須學會的一項生活技能,更是一種超越物質滿足的新境界。
現在的我們,雖然少了許多童年時的自在,但我們還是有著自己獨特的方式苦中作樂。對朋友,難過時陪伴就是樂;對家人,落魄時簡樸便是樂;對他人,受助時微笑也是樂……街上形形色色的人,男女老少,面部表情有喜有憂,每個人懷揣著自己的苦或苦中作得的樂向前走著。
我們可以在苦瓜里吃出人生的道理來。苦與樂其實很簡單,心態變化就在一瞬間,正如味蕾知覺的變化,上一秒還是極苦,下一秒便是極樂了。輕松得來的樂不是真的樂,只有當你累過,苦過,哭過,笑過,那才是樂。
(指導老師:鄭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