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海燕
[摘要] 目的 研究在產科病區中實施護士分層管理模式對護士與孕產婦護理滿意度的影響和作用。方法 選擇2016年3月—2017年5月該院產科病區護士41名,另選取100例孕產婦作為調查對象,對比實施分層管理前后產科病區護士與孕產婦滿意度情況。結果 實施分層管理后產科病區護士對責任管理、工作環境、交流溝通、專業發展及社會認同等工作滿意度評分高于實施前,與實施前相比,實施分層管理后產婦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較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產科病區實施護士分層管理能夠提升護士與孕產婦的滿意度,不僅能夠提高護士的工作積極性,同時也有利于建立和諧的護患關系,應予以臨床推廣。
[關鍵詞] 產科病區;護士;分層管理;孕產婦;滿意度
[中圖分類號] R4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5654(2018)05(c)-0046-02
產科病區對護士的能力要求較高,只有采用科學、合理的管理措施,保障護士的護理能力不斷提升,才能增強護士職業能力。現階段大部分醫院產科病區均行統一性護理模式,這一模式不利于優化產科病區護理資源,極易造成護患關系緊張問題[1]。鑒于此,可采用分層模式進行護士管理,實現護士的科學管理,從而優化當前緊張的護理資源,提升孕產婦對護理工作及護士的滿意度,提高產科病區護理水平[2]。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該院產科病區護士41名,其中,產科病區護士最小年齡21周歲,最大年齡47周歲,中位年齡(35.1±5.7)周歲。工作時間最短1年,最長13年,中位工作時間(6.2±3.9)年。參與研究的產科護士中本科及本科以上學歷11名、大專學歷21名、中專學歷9名。主任護師1名、副主任護師3名、主管護師7名、護師11名、護士19名。另選取100例孕產婦作為調查對象,100例孕產婦均系一年間于該院檢查及生產。
1.2 方法
①根據該院產科病區實際情況構建合理的分層管理結構,全面評估產科病區護士技術能力、知識水平、責任素養等各個層面,形成3個層次,分別為責任護士、專業護士與普通護士3個層級,其中,責任護士主要負責整個產科病區護士的管理、協調及突發事件的處理工作,同時,責任護士還需負責全體護理人員的教學、指導與考核工作;專業護士負責產科孕產婦與新生兒的管理工作,配合責任護士開展各項日常護理工作,尤其針對為重孕產婦的護理工作需予以重視;普通護士分為若干小組,每小組3~4名護士組成,分別負責不同區域孕產婦護理工作[3]。
②加強護士分層管理工作制度制定,制度是保障該院產科護士分層管理效果的重要因素,通過建立完善的護士分層管理制度,以便于更好地約束和管理護士日常護理工作[4]。在具體制定產科護士分層管理制度中,應采取責任制理念予以制定,將產科床位進行分區,要求每一護士小組負責不同的區域,并在小組中選出一名組長,由組長直接負責本組病區孕產婦與新生兒護理和管理工作,并根據醫院產科實際情況予以彈性排班,進而推進優質化護理服務。
③建立產科病區護士工作監督管理小組,由醫院行政管理人員與責任護士組成護士工作監督管理小組,每日對產科病區護理工作進行檢查與監督,并對護士各項護理工作進行評分,并形成護理工作監管報告。每星期召開1次全體護士例會,針對一星期護理工作進行總結,分析護士工作中存在的問題,由全體護士共同探討優化與改進策略,并針對不同層次護士開展工作優化,從而實現產科病區護士管理工作得以逐漸完善。
④明確各個層級護士崗位責任,層級管理需建立在完善的崗位責任制度之上,應根據不同層級護士制定相應的崗位責任。其中,產科病區普通護士日常需針對一般性孕產婦與新生兒加以護理,并在責任護士管理與調配下開展各項工作,日常密切關注孕產婦各項生命體征和病情變化程度,一旦出現緊急事件需及時上報[5]。同時,普通護士需做好孕產婦與家屬的教育宣講工作,針對順產、剖宮產、新生兒護理、產婦健康管理等相關知識加以介紹,從而提升孕產婦與家屬的健康管理水平。產科病區專業護士需在普通護士日常工作基礎之上,針對危重孕產婦予以護理及管理,并能夠引導低年資護士開展一對一護理教育工作。同時,專業護士需針對孕產婦各項體征進行評估,形成完善的孕產婦健康評估報告,為醫師治療提供數據支持,有助于提升產科病區護理工作質量。責任護士日常工作量較大,需要負責危重孕產婦及新生兒的整體日常護理,并協調產科病區護士人力資源,以優化護理資源為目標,形成更為科學、合理的護理模式。
1.3 觀察指標
采用《護士工作滿意度量表》調查護士對責任管理、工作環境、交流溝通、專業發展及社會認同等工作層面的滿意情況,量表為10分制,分數越高,說明護士對工作滿意程度越高。應用院制《患者護理工作滿意度量表》予以測量,該從護理人員態度、護理技術及教育宣傳等層面進行調查,共計100分,≥80分為十分滿意、60~80分為一般滿意、≤60分為不滿意,總滿意=十分滿意+一般滿意。
1.4 統計方法
數據錄入SPSS 19.0統計學軟件之中,產科病區實施分層管理前后相關數據通過分析,實施前后護士對責任管理、工作環境、交流溝通、專業發展及社會認同等工作滿意度評分數據行t檢驗,采用(x±s)表示。產科病區實施分層管理前后產婦護理工作滿意度行χ2檢驗,采用[n(%)]表示。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實施分層管理前后產科病區護士工作滿意度比較
對比實施分層管理前后產科病區護士工作滿意度,兩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實施分層管理后產科病區護士對責任管理、工作環境、交流溝通、專業發展及社會認同等工作滿意度評分高于實施前,見表1。
2.2 實施分層管理前后產婦護理工作滿意度比較
分析實施分層管理前后產婦護理工作滿意度,兩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實施分層管理后產婦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明顯高于實施后,見表2。
3 討論
分層管理模式最初誕生于企業管理,當前廣泛應用于醫院護士管理之中,分層次管理模式是精細化、規范化管理的首要保障,通過對護士進行科學、合理分層,從而提升護士管理效率,平衡護士管理方式與護士職業發展之間的關系,從而實現醫院護士工作優化管理效果[6]。產科病區護理工作量較大,不僅需要對孕產婦實施護理與管理,同時還需針對新生兒進行管理,該院產科病區護理工作難度較高。鑒于此,采用分層模式管理護士日常工作,以便于提高護理管理效率。該種管理模式的基礎在于護士層級劃分,層級劃分需依托護士護理技能、年資經驗、理論知識、溝通能力、突發事件應變水平等多方面予以綜合性考慮,將護士科學的劃分為3~4個層次,依照不同層次護士綜合能力進行責任化管理,通過制度、質控小組予以約束和管理,從而保障產科病區各項護理工作得以有條不紊的開展,逐步提升產科病區護理質量。
蔡曉燕等人[7]在研究中表明,低年資護士在各種各個層面經驗、技術、理論水平有所不足,采用分層管理模式,使低年資護士在工作中不斷提升自身能力水平,不僅有能夠提高產科病區護理工作質量,同時也有助于護士職業能力得以發展。該研究結果也證實,與常規統一化護理管理模式相比,分層管理模式能夠提升護士對工作的認同與滿意度,護士的職業信心有所加強。同時,孕產婦與家屬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評分較高,說明在產科病區實施護士分層管理成效較好,能夠提高護士及孕產婦滿意度,具有臨床推廣應用價值。
[參考文獻]
[1] 章曉軍,李信群,黃群,等.產科病區護士分層管理對護士及孕產婦滿意度的影響[J].護理與康復,2015,14(6):569-571.
[2] 陳萍.護士分層級管理模式對提高產科護理質量的意義[J].中國實用醫藥,2017,12(21):183-184.
[3] 李信群,黃群,楊名潔,等.護士3個層次結構管理對產科病區護理質量的影響[J].浙江中醫藥大學學報,2015,39(1):70-73.
[4] 黃巧如.護士分層管理于產科護理管理中的運用效果分析[J].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2017,38(16):1980-1982.
[5] 沈玫玉,吳晶,余沉.能級進階護士分層培訓在婦產科的應用研究[J].護理研究,2015(10):1237-1239.
[6] 劉君,吳蘭君,陸浩雅.產科護士分層培訓模式的運用及效果探討[J].當代護士,2017(1):172-174.
[7] 蔡曉燕,顧美萍,許愛麗.護士分層培訓在提高婦產科護士綜合能力中的應用[J].實用臨床護理學電子雜志,2016,1(5):178-179.
(收稿日期:2018-0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