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麗
[摘要] 目的 觀察尿液常規檢驗分析前質量控制與檢驗效果。方法 收集該院檢驗科采集的136例尿常規標本,采集時間是自2015年11月—2017年11月,遵循隨機數字表法的分組原則,分觀察組(n=68)和對照組(n=68),對照組進行尿液常規檢驗,觀察組在尿液常規檢驗前進行質量控制,對比檢驗結果。結果 觀察組的診斷相符率(97.1%)遠比對照組的(80.9%)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分析前質量控制可有效提高尿液標本的檢驗合格率,為患者疾病的診斷提供更可靠的依據,值得借鑒。
[關鍵詞] 尿液常規檢驗;分析前質量控制;檢驗效果
[中圖分類號] R44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5654(2018)05(c)-0056-02
[Abstract] Objective This paper tries to observe the urine routine test analysis quality control and test results. Methods 136 routine urine specimens collected by the laboratory of the hospital from November 2015 to November 2017 and followed the grouping principle of the random number table method. The observation group(n=68) and control group(n=68) The control group performed routine urine tests. The observation group performed quality control prior to routine urine tests and compared test results. Results The diagnostic compliance rate(97.1%)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far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80.9%), with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P<0.05). Conclusion Pre-analytical quality control can effectively increase the passing rate of urine samples and provide a more reliable basis for the diagnosis of patients' diseases. It is worth learning from them.
[Key words] Routine urine test; Quality control before analysis; Test effect
尿液常規檢驗是臨床病情診斷、治療、評估的一個重要項目,具有無創、快速、操作簡單等一系列優點,對于泌尿系統疾病以及其他疾病可做出準確的反應,但是因為尿液樣本中間操作環節較多、樣本容量較小以及極易受到外源性物質的侵入,分析前質量控制普遍較低,檢驗結果極易出現異常,不利于患者疾病的診斷、治療、預后等[1-2]。該文探討尿液常規檢驗分析前質量控制與檢驗效果,特收集自2015年11月—2017年11月該院檢驗科采集的136例尿常規標本查究,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收集該院檢驗科采集的136例尿常規標本,遵循隨機數字表法的分組原則,分觀察組(n=68)和對照組(n=68),觀察組女性38例,男性30例,年齡區間是18~79歲,平均年齡為(48.52±29.99)歲。體檢標本21例、住院標本25例,門診標本22例。對照組女性39例,男性29例,年齡區間是18~80歲,平均年齡為(49.06±30.25)歲;體檢標本19例、住院標本26例,門診標本23例。兩組基線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可進行對照分析。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常規消毒實驗儀器,詳細檢查實驗儀器參數,確定無誤,實驗室保持空氣清新,器械完好無損,對于損壞的儀器要及時維修,而后對所有患者的尿液標本進行檢驗。
1.2.2 觀察組 對于醫囑單或者申請單填寫不完整的,必須退回重新填寫,保證患者的體征、疾病類型等完整。標本采集之前告知患者注意休息和飲食,不要服用任何對于檢驗結果有影響藥物,加強對患者具體病理變化、采集時間、床號、年齡、性別等信息的管理,對于不合格的必須退回,盡可能的減少不合格樣品的數量[3]。應用一次性集尿器,尿液要大于30 mL,尿液標本收集之后,必須立即送檢,采集標本2 h之內,必須完成尿液標本的檢驗,如果2 h之內無法完成尿液標本的檢驗工作,則需要進行甲醛防腐。期間必須認真觀察尿液的顏色,尿液在正常情況下呈琥珀色或者黃色,綠色、黃色、紅色一般是病理性的,其次透明狀態則屬于正常尿液。每周必須規定一名檢驗人員檢查實驗室的所有儀器,如有異常,要積極的匯報并改進。定期對檢驗人員進行專業知識、相關知識的培訓,提高其自身理論知識,不斷提升檢驗水平,并將檢驗結果詳細記錄,盡可能做到靶值與檢驗值相一致[4-5]。
1.3 統計方法
用SPSS 24.0統計學軟件統計,計數資料用[n(%)]表示,行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比較檢驗相符率:觀察組的檢驗相符率(97.1%)遠比對照組的(80.9%)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3 討論
尿常規檢驗現已被臨床普遍使用,在臨床中主要是指檢驗尿蛋白,但是因為受到外界因素或者檢驗項目的影響,檢驗結果極易出現異常,究其原因,可能與特殊飲食、特殊藥物的服用、尿液標本采集不規范、尿液標本存儲不規范等有著極為密切的聯系,其次檢驗結果的異常與實驗室誤差也有著一定的聯系,標本采集過程中受到干擾的可能性最大,例如標本超時送檢、容器不合格、標本記不清、標本污染、標本量不足、采集不規范等[6]。由此可知,檢驗尿常規的過程中,相關的醫護人員、檢驗人員應該細心的指導,詳細告知患者在尿液標本采集之前需要做好哪些部位的清潔工作,同時應該不斷強化檢驗室的質量控制措施,定期對檢驗人員進行培訓,切實提高其業務素質和業務能力,防止尿液標本出現誤差。
分析前質量控制加強了對尿液標本采集、送檢、檢驗等環節的管理,提高了醫囑單、檢驗單等的規范性,保證檢驗內容與其一致,尿液檢驗之前,告知患者清淡飲食,注意休息,避免服用對檢驗結果有影響的食物和藥物,尿液標本之前必須檢查容器的合格性并將其備好,對患者的姓名、病號、床號進行標記,尿液采集之前,指導患者清洗尿道口,最好取中段尿,保證所有采集的標本可以在2 h之內完成檢驗工作,最大限度降低不符合率[7-8]。該文研究示:觀察組的檢驗相符率遠比對照組的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證實了分析前質量控制在尿液標本檢驗中的可行性、有效性,在臨床中具有較高的借鑒價值,廣大臨床醫護人員應該引起重視和關注,將其更高的推廣、應用于臨床。
綜上所述,分析前質量控制可顯著提高尿液標本檢驗的合格率,保證臨床尿液標本的檢驗效果,有助于臨床醫師準確的診斷、治療患者疾病,對于改善患者預后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具有較高的應用價值,廣大患者值得信賴并予以推廣。
[參考文獻]
[1] 方芳.分析前質量控制在臨床尿液常規檢驗中的臨床效果評價[J].數理醫藥學雜志,2015,28(4):497-498.
[2] 黃學斌,陳華根,宋強,等.重視尿常規檢驗質量控制 保證檢驗結果準確[J].醫學理論與實踐,2013,26(11):1491-1492.
[3] 劉文俊.臨床尿液常規檢驗分析前質量控制對策與效果觀察[J].基層醫學論壇,2016,20(31):4423-4424.
[4] 魏軒輝,武青青,杜世杰.臨床尿液常規檢驗分析前質量控制策略及效果觀察[J].中國實用醫藥,2016,11(22):254-255.
[5] 王萍菊.分析臨床尿液常規檢驗分析前質量的控制[J].北方藥學,2014,11(2):124-125.
[6] 李燕.尿液常規分析質量控制的常見問題及對策[J].醫療裝備,2016,29(17):88-89.
[7] 徐瑩.淺析臨床尿液常規檢驗分析前的質量控制[J].中國民族民間醫藥,2014,23(5):94.
[8] 戴泓厚.臨床尿液常規檢驗分析前質量控制的臨床效果分析[J].中國醫藥指南,2013,11(14):148-149.
(收稿日期:2018-0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