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杰
[摘要] 目的 分析抗凝劑配比和標本放置時間對血液細胞學檢驗結果影響。方法 隨機選取該院2017年1—12月期間進行常規血液細胞學檢測的90例患者為研究對象,分析抗凝劑配比分別為1:1 000和1:5 000以及標本放置時間分別為30 min和3 h時血液細胞學檢驗結果之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結果 抗凝劑配比為1:10 000時紅細胞總數、白細胞總數、血紅蛋白和血小板檢測值分別為(5.32±0.19)×1012/L、(10.29±0.68)×109/L、(144.16±17.92)g/L、(185.33±23.43)×109/L,抗凝劑配比為1:5 000時上述指標的檢測值分別為(4.00±0.17)×1012/L、(6.57±2.25)×109/L、(108.21±18.24)g/L、(130.94±28.15)×109/L,抗凝劑配比上述監測指標之間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45例標本放置30 min內紅細胞總數、白細胞總數、血紅蛋白和紅細胞分布寬度的檢測值分別為(4.31±0.53)×1012/L、(6.29±5.31)×109/L、(118.84±18.15)g/L、(13.73±3.75)%,另外45例標本放置3 h后上述指標的檢測值分別為(4.40±0.47)×1012/L、(6.20±5.34)×109/L、(118.93±18.21)g/L、(19.84±3.41)%,除紅細胞分布寬度外,其他指標之間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抗凝劑配比不同能影響紅細胞總數、白細胞總數、血紅蛋白和血小板檢測值,標本放置時間在30 min內和3 h后檢測僅影響紅細胞分布寬度的檢測值,應加強血液細胞學檢驗的質量控制。
[關鍵詞] 血液細胞檢驗;血液標本;抗凝劑配比;放置時間
[中圖分類號] R44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5654(2018)06(a)-0147-02
血液細胞學檢驗分析是常重要檢查項目,準確可靠的血液細胞學檢驗結果對疾病尤其是血液病的診斷和療效判斷具有重要意義[1]。隨著科學技術水平和檢驗醫學的不斷進步和發展,已經逐步淘汰以往手工分析血液細胞,廣泛應用操作方便、結果準確的血細胞自動分析儀。筆者隨機選取該院2017年1—12月期間進行常規血液細胞學檢測的90例患者為研究對象,分析抗凝劑配比和標本放置時間對血液細胞學檢驗結果影響。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隨機選取該院進行常規血液細胞檢測的90例患者為研究對象,其中男性46例,女性44例;年齡范圍在24~74歲之間,平均(中位)年齡37歲;血型分部位,A型23例,B型24例,AB型18例,O型25例。
1.2 方法和檢測項目
常規抽取研究對象的靜脈血,按照1:10 000和1:5 000的比例用抗凝劑稀釋血液樣本,將相同稀釋比例的靜脈血搖勻后檢測紅細胞總數、白細胞總數、血紅蛋白和血小板。
將90例標本分別分成90等份,在室溫為22℃的條件下,放置30 min內檢測45份,放置3 h后檢測45份(不同放置時間標本對應患者基本資料之間的差異具有可比性),檢測項目包括紅細胞總數、白細胞總數、血紅蛋白和紅細胞分布寬度。
1.3 統計方法
采用SPSS 20.0統計學軟件,計量資料用(x±s)表示,行t檢驗,計量資料用[n(%)]表示,行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不同抗凝劑配比對血液細胞學檢驗結果的影響
90例研究對象血液標本在抗凝劑配比為1:10 000時紅細胞總數、白細胞總數、血紅蛋白和血小板檢測值分別為(5.32±0.19)×1012/L、(10.29±0.68)×109/L、(144.16±17.92)g/L、(185.33±23.43)×109/L,抗凝劑配比為1:5 000時上述指標的檢測值分別為(4.00±0.17)×1012/L、(6.57±2.25)×109/L、(108.21±18.24)g/L、(130.94±28.15)×109/L,見表1。假設檢驗表明,抗凝劑配比不同,血液標本紅細胞總數、白細胞總數、血紅蛋白、血小板檢測值之間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 標本不同放置時間對血液細胞學檢驗結果的影響
45例標本放置30min內紅細胞總數、白細胞總數、血紅蛋白和紅細胞分布寬度的檢測值分別為(4.31±0.53)×1012/L、(6.29±5.31)×109/L、(118.84±18.15)g/L、(13.73±3.75)%,另外45例標本放置3 h后上述指標的檢測值分別為(4.40±0.47)×1012/L、(6.20±5.34)×109/L、(118.93±18.21)g/L、(19.84±3.41)%,除紅細胞分布寬度外,其他指標之間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血液細胞學檢查是臨床中一項最常規最重要的檢查項目[2],紅細胞、白細胞、血紅蛋白、血小板和其他相關制表位檢驗的主要指標,其檢測目的是排除和診斷患者是否和已經存在血液疾病。影響血液細胞學檢測結果因素較多,這些因素不僅影響最終檢測結果,給出的檢驗結果報告可能誤導臨床醫師做出正確判斷,尤其是對病情比較嚴重的患者,可能會出現誤診和錯誤判斷病情和預后,造成醫療事故[3]。
通常情況下血液稀釋比例的配備為1:10 000,血液稀釋比例過低血液中細胞重合后能造成實驗結果錯誤;但如果血液稀釋比值過高,也會降低血液內的細胞數量[4]。血液細胞學檢測中使用的抗凝劑對白細胞和血小板的干擾較小,在獲取患者的靜脈血樣本后,應該立刻進行抗凝,調控血液稀釋與抗凝藥物的比例。過低的抗凝劑會讓血細胞中的微凝血塊堆積,阻礙儀器正常運行,同時也干擾實驗檢驗項目的準確度。另外,過低的稀釋比例還會改變血液中的白細胞形態,使白細胞數值不準確。放置時間也能程度不同地影響血液細胞學檢驗結果,尤其是對紅細胞分布寬度,影響較大[5]。
該研究分析抗凝劑配比和標本放置時間對血液細胞學檢驗結果影響,結果表明抗凝劑配比為1:10 000時紅細胞總數、白細胞總數、血紅蛋白和血小板檢測值分別為(5.32±0.19)×1012/L、(10.29±0.68)×109/L、(144.16±17.92)g/L、(185.33±23.43)×109/L,抗凝劑配比為1:5 000時上述指標的檢測值分別為(4.00±0.17)×1012/L、(6.57±2.25)×109/L、(108.21±18.24)g/L、(130.94±28.15)×109/L,抗凝劑配比上述監測指標之間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45例標本放置30 min內紅細胞總數、白細胞總數、血紅蛋白和紅細胞分布寬度的檢測值分別為(4.31±0.53)×1012/L、(6.29±5.31)×109/L、(118.84±18.15)g/L、(13.73±3.75)%,另外45例標本放置3 h后上述指標的檢測值分別為(4.40±0.47)×1012/L、(6.20±5.34)×109/L、(118.93±18.21)g/L、(19.84±3.41)%,除紅細胞分布寬度外,其他指標之間的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可見,抗凝劑配比不同能影響紅細胞總數、白細胞總數、血紅蛋白和血小板檢測值,標本放置時間在30 min內和3 h后檢測僅影響紅細胞分布寬度的檢測值,應加強血液細胞學檢驗的質量控制。
因此,為了提高血液細胞學檢驗結果的準確性,應控制整個檢驗過程,加強檢驗人員的專業素質、標本采集質量,檢驗人員在上崗前要嚴格培訓,合格后上崗就業;檢測前核對患者檢查單,檢查單中應包括姓名、年齡、性別、科室、標本采集時間、病史和治療措施等內容;部分特征差異對結果也有一定影響,如兒童和成人的紅細胞參考范圍值不同等;在測定血液標本前,檢查所有試劑是否符合標準,血液分析儀所在的周圍環境應保持相穩定,完成檢測后不能只根據一項數值進行病理判斷,而是應該繪制細胞的直方圖,根據圖的形狀決定是都需要使用顯微鏡檢查,檢驗數據應與患者的臨床癥狀綜合分析。
[參考文獻]
[1] 焦二莉.關于血液細胞檢驗中的注意事項及質量控制探討[J].中西醫結合心血管病雜志,2016,4(23):195,197.
[2] 艾則孜·阿布力米提,鮮曉莉.分析醫學檢驗中血液細胞檢驗的質量控制策略[J].中國衛生產業,2016,13(6):106-108.
[3] 王曉云.血液細胞檢驗中的注意事項及質量控制措施探析[J].中國衛生產業,2017,14(14):19-21.
[4] 張秀英.探討血液細胞形態學檢查在血常規檢測應用中的臨床價值[J].醫學信息,2016,29(14):106-107.
[5] 王英英,楊紅,王斌.探討貧血鑒別診斷中血液檢驗的臨床應用[J].臨床醫藥文獻雜志,2016,3(1):150-151.
(收稿日期:2018-0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