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霞 郭曉蓓
[摘要]孝親不僅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更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大學生作為中華民族的希望,其孝親觀念的培養不僅關系到自身健康成長、家庭和睦,更關系到民族復興、社會和諧。了解當代大學生孝親觀念及行為現狀,及時調適其孝親觀念及行為中存在的問題,對培養全面發展的大學生和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具有重大意義。
[關鍵詞]孝文化;大學生;孝親觀念及行為
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文明演化匯集成的一種反映民族特質和風貌的文化,其基礎和核心是孝文化,其體現為孝親觀念和孝親行為的總和。傳說在堯舜時代,便有了孝的觀念和行為,而后又不斷得到傳承和發展。
時至今日,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文化多元化趨勢越來越強,傳統文化在發展潮流上也和新時代社會文化出現了一些碰撞,甚至產生一些沖突,孝親文化的傳承也遭遇到一些困境,其理論形態也相應地發生了一些變化。當代的孝親文化無論內涵還是形式都在古代基礎上有所發展,但個別地方也出現了一些需要調適的問題。這種情況在作為“新生代”的95后大學生群體中表現尤為突出,很多大學生的孝親觀念展現出新的形態,孝親行為也有新的變化。新時期大學生的孝親觀念和行為一方面體現了時代發展的特色,如不再對父對父母惟命是從,能夠更加理智的孝順父母,而不是以往的愚孝;另一方面部分學生在孝親觀念和行為還存在一些亟待調適的問題,如對孝親的認知不足,孝親意識淡泊,漠視孝道等,從而導致其在日常生活中不能很好地履行對父母的責任。這時就可以嘗試借鑒中國傳統孝文化的精髓來予以調適。
一、增強學生孝親觀念
馬克思認為,事物發展的根本原因在于內因,一個人如果對孝道沒有正確的認知,就很難明確如何愛戴自己的父母。古語云:“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只有加強孝親觀念,才能減少這種難以挽回和彌補的遺憾。在傳統孝文化中,孔子曾言:“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這對當代大學生來說,就是主張孝敬父母要有緊迫感,應當珍惜每一份來之不易的親情。而這勢必需要培養強烈的責任意識、感恩意識、歸家意識和踐行意識。大學生要主動承擔贍養父母、孝敬父母的責任和義務;要從生活點滴感恩父母的付出;要把孝親觀念體現在生活的各種小事上和具體行動中;時刻謹記“孝親”是公民最基本的道德品質,要把傳統孝親美德內化于心、外化于形。
二、重視家庭孝親傳承
家庭是社會的基本單位,是傳承孝親文化的重要載體。家庭對傳統孝親的傳承,使得家庭教育在一種自然狀態下進行,這往往比學校和社會的教育更具影響力,對孩子孝親觀念及行為會產生不可替代的影響。
家庭對傳統孝文化的傳承,要通過營造濃郁的家庭孝親氛圍、注意親子之間的溝通和提高父母自身道德素質來體現。父母應當充分意識到孝親是中國傳統家庭倫理的核心,孝親的傳承有利于尋找協調家庭關系的最佳模式。此外,傳承還要體現在日常小事中,例如父母要有意識地與子女溝通,讓其體會其工作的艱辛、明白生活的不易,從而從心底產生對父母的敬重和愛戴;再如要訓練孩子孝敬父母的行為,讓孩子學會關心父母健康,積極參與家務勞動等;父母還要以身作則,尊重孝敬家里的長輩,為孩子樹立良好的榜樣。
三、落實學校孝親教育
學校是大學生接受教育的場所,學校的孝親教育是調適大學生孝親觀念及行為的重要方式。
高校要讓孝親教育內容具體化,例如學校可通過開展具體實踐幫助學生將《增廣賢文》中的“羊有跪乳之恩,鴉有反哺之義”的內涵落實到行動上。高校的孝親教育最有效的方式就是要讓大學生參與實踐。學校可以廣泛開展以孝親為主題的演講比賽,讓學生深刻交流其孝親觀念,反省自己的孝親行為;除此之外,還可以開展諸如孝親征文活動、舉行孝親主題班會等,重視孝親教育載體的多樣化。
四、弘揚社會孝親文化
墨子曾用“染于蒼則蒼,染于黃則黃,所入者變,其色亦變,五人必而已則為五色矣,故染不可不慎也”來說明環境對人的影響。人的根本屬性在于其社會屬性,每個人都不可避免的會受社會大環境的影響。孝親優秀傳統是否能得到良好的繼承,與社會對孝親文化的重視程度、弘揚力度等密切相關。因此,改善大學生的孝親觀念和行為離不開社會對孝親文化的大力弘揚。
傳統文化既有精華又有糟粕,因此傳統孝親文化的弘揚要順應時代發展潮流、推陳出新。新版“二十四孝”應成為大學生的行為標準;孝親先進人物應被感動中國的典型,成為大學生學習的楷模;還要充分發揮各種社會媒介輿論作用,大力宣傳優秀孝親傳統,積極引導大學生踐行孝親美德;要讓孝親美德通過各種娛樂形式深入到大學生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以此優化大學生的孝親觀念及行為。
綜上,傳統孝親文化中的精髓可為大學生正確認識及規范自己的孝親行為提供堅實基礎。端正大學生的孝親觀念及行為,使學生能夠樹立良好的孝親意識、責任意識和感恩意識;引導大學生從自身做起,自覺踐行孝親美德,主動關心父母,感恩父母的無私奉獻是高校在進行素質培養時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