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根據三星堆文明演變進程可以了解到,與其他文明相比較而言存在最大不同就在于其并非是通過不間斷吸收優質文化而產生,而是在長期貿易合作過程中自然形成,其中南方絲綢之路是貿易交流來往主要途徑之一,借助這條國際貿易運行線路三星堆在與眾多物資進行交換時也會逐漸接觸到其中蘊含的豐富青銅文化元素,進而創造出具有獨特魅力的青銅文明。由此可以明確,南方絲綢之路就是三星堆青銅文化衍生發展的主要影響因素。本文主要對三星堆青銅文化和南方絲綢之路二者關系展開詳細化闡述介紹。
【關鍵詞】三星堆;南方絲綢之路;青銅文化;二者關系
基于我國歷史探究發現,古蜀地區可以說是古代文明重要場所之一,而通過三星堆和青銅文化的重大考古發現結果卻徹底改變了人們長期以來想法觀點,開始認識到最初在先秦時期古蜀地區就已然出現一批青銅文化,即為三星堆文明,不僅將古蜀所獨特擁有的文化模式和歷史淵源真實呈現在人們面前,更在現今中國文明起源歷史研究中占有至關重要地位,具有著鮮明文化特征,而南方絲綢之路作為古蜀文明文化向外傳播宣揚基本途徑之一,其中所包含的眾多三星堆也是清楚凸顯了其與古蜀文明二者的聯系,真正體現出了古蜀文明在青銅文化中的崇高地位。
一、南方絲綢之路的簡要概述
根據相關調查顯示,絲綢之路這一名稱由來是由德國地理學家李希霍芬提出,指的是以絲綢為主要貿易往來物品展開的一系列交通路線。基于中國角度來看,可具體講其通往海外絲綢之路線路劃分為南方絲綢之路、北方絲綢之路、海上絲綢之路和草原絲綢之路等,但在古蜀絲綢傳遞到國外西方主要途徑便是南方絲綢之路,隨后漢代時期在由北方絲綢之路向西方進行絲綢運送時也都以古蜀產地絲綢為主,而在草原絲綢之路傳送時出現最早的絲綢也是古蜀出產,再加上絲綢之路運行期間所有運送貨物中以絲綢最為珍貴,因而該交通線路被命名為絲綢之路,同時也是中國向世界各地出發交通線路的代名詞。
總體來說,南方絲綢之路普遍以成都平原為首發站或起始地,之所以如此開展的根本原因在于其獨特客觀條件,著名學者蘇秉琦曾在《中國文明起源新探》一書中明確提到:“四川古文化無論是與漢中、關中還是江漢都有著密切關系,就中國與南亞關系來看,四川可以說處于龍頭位置”,決定了南方絲綢之路的源頭位置。同時南方絲綢之路作為國家重要通道,在其由四川出發后需分成三條道路分別前進,即為東路、中路及西路,借此形成龐大國際交通范圍,將中國古文明與世界古文明有效連接起來,并且借助南方絲綢之路將三星堆文明與青銅文化互相融合,進一步明確古蜀文明在世界文明中的核心地位。
二、南方絲綢之路運行中青銅文化的詳細研究
南方絲綢之路最開始是由四川成都出發,途經四川西北、四川西南及云貴高原等眾多領域,這一廣闊范圍不僅是南北民族遷徙要道,同時也是南北文化交流重要渠道之一,最早出現于新石器時期,到了春秋戰國時期,南方絲綢之路運行沿線的眾多文化內涵都開始紛紛進入到青銅時代,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三星堆,其因具備自身鮮明文化內涵而在青銅文化中扮演著重要角色,以下針對南方絲綢之路青銅文化區域展開詳細描述。
(一)以四川盆地為主的古蜀文化區域
對于該區域青銅物品來說,其會隨著時代演變而發生一定改變,殷商時期,古蜀文化區域主要位于四川成都平原范圍內,經過專業人士考古發現了三星堆遺址,挖掘出的青銅器更是極其豐富,如大小青銅立人、青銅人像、青銅面具、銅鈴、銅鳥、玉器、金器及象牙等都具有極高的價值。而進入到春秋戰國時期后,古蜀文化區域范圍不斷擴展,南起峨眉,北至四川綿陽,其中所發現的重大考古遺址有百花潭古蜀墓葬、新都馬家鄉古蜀大墓、商業街古蜀船棺等,進入到戰國時期,四川西部蜀文化和四川東部巴文化徹底融為一體,被稱為巴蜀文化,而在這一階段的青銅器也發生也較大改變,開始由柳葉形劍、三角形援戈、弓形耳矛器形等共同組合而成。
(二)四川西北、西南及橫斷山區
這個文化區域涉及范圍較廣,且其中青銅器文化特征豐富,但仍存在著一些共同之處,如青銅器中的山字格劍、曲柄劍、以雞手杖為主的銅杖和銅杖首等,由于青銅器種類普遍較少、紋飾結構較為簡單,能給人帶來一種樸實性風格。該文化區域由北到南可劃分四個范圍,不同范圍青銅器有著不同特點:第一,岷江上游河谷。該區域青銅文化重大考古發現包括營盤山、巴塘、茂縣城關、石棺葬群及石墓群等,該區域與古蜀文化區之間距離不遠,因而古蜀文化對其產生了較大影響;第二,安寧河谷。該范圍青銅文化遺址具體分布在安寧河谷兩側大石墓之中,青銅器以山字格劍、束發器及發釵等為主,適當包含一些古蜀文化;第三,以鹽源盆地為核心的三角形地帶。該范圍重大青銅考古發現有鹽源盆地石蓋墓、木淳墓及青銅器群等;第四,洱海區域。該范圍重大青銅考古發現包括劍川海門口遺址、石棺墓及木淳墓等。
三、三星堆青銅文化和南方絲綢之路二者的關系
根據現階段所擁有的相關歷史資料發現,西南區域青銅文化大多出現在春秋戰國時期,直至戰國末期西漢初期達到了鼎盛,而其文化內涵與古蜀文化有著密切關系。據資料信息顯示,西南區域青銅文化中所包含的三星堆古蜀文化,在受到歷史演變因素影響也產生了不同程度變化,借助對文化來源及傳播途徑綜合性分析可實現三星堆青銅文化的良好繼承創新。在此基礎上可對西南地區青銅文化政治因素、社會結構及整合過程展開更深層次研究,進而發現戰國時期巴蜀文化對青銅文化可能帶來的影響,促使中國古代文明歷史格局逐漸朝向多元化方向過渡。
基于調查顯示可知,三星堆青銅文化可能對西南青銅產生影響的關鍵性因素主要是青銅人物、青銅動物造型、金杖及銅杖等方面內容,并且其全部都是沿著南方絲綢之路途徑開始傳播宣揚,并且在傳播期間與不同特色青銅文化產生強烈碰撞融合,對西南區域青銅文化發展產生了巨大影響。例如:三星堆青銅與南方絲綢之路中所包含的青銅器相比較來說都具備單個青銅人物或是群體造型,如青銅立人、跪坐人,而滇文化中也包含單個跪坐或站立姿勢青銅人物;三星堆所包含的群體人物造型包含神壇上的群神造型,而滇文化中也包含著群體人物造型,這是滇青銅器中最具代表特色之一。從古蜀文化角度來說,其大多使用鳥獸魚蟲等動物造型來進行青銅器結構裝飾,如龍、虎、牛、鹿及雞等,往往該種裝飾文化被西南區域眾多文化所廣泛接受并繼承發揚。
根據三星堆考古出土發現的華麗金杖可以明確古蜀文化也曾存在用杖習慣,其中金杖代表的是宗教神圣不可侵犯權力和世俗代表物品,而三星堆出土大多數杖都屬于銅杖或是銅杖首,由此我們可以得出:第一,古蜀文化用杖習慣在西南地區得到了很好繼承;第二,用杖實際范圍相較于古蜀文化有所擴大。由此可以了解到,古蜀青銅文化的傳承發揚完全是沿著南方絲綢之路開展,這就代表著南方絲綢之路對古蜀文化傳播產生了重要影響,需引起高度重視,并且在此基礎上南方絲綢之路還是西南區域眾多青銅文化相互影響的主要載體,其中一些代表性青銅器在南方絲綢之路相繼產生并沿線勾勒出了文化傳播線路,如山字格劍,通常分布在南方絲綢之路西線沿線位置,由北到南涉及眾多城市,如茂縣、西昌、永勝、麗江、德欽、楚雄、大理及保山等;又如雙圓餅首銅短劍也具體分布在茂縣、寶興、永勝及劍川等沿線位置,貫穿落實于昆明文化區,并且出土場所都處于南方絲綢之路零關道上。此外,還需注意一點就是具有中亞、西亞及中國北方草原文化特色的眾多獨具風格青銅器也出現在南方絲綢之路上,如金杖、銅杖、金面具、雙圓餅首銅短劍及曲柄銅劍等,這向人們凸顯的就是南方絲綢之路還擁有更加深遠文化背景和重要歷史信息,如以三星堆為核心的古蜀文化和南方絲綢之路運行期間所形成青銅文化,逐漸融合形成了中國西南區域青銅文化核心要素,而南方絲綢之路就是對西南區域各個青銅文化起到連接作用的基礎載體,有利于實現各青銅文化之間的相互交流、借鑒及整合,促使南方絲綢之路能夠實現其存在的真正價值。
四、結束語
總之,三星堆重大考古發現和青銅文化的相關性研究可以說對南方絲綢之路交流發展起到了重要研究價值,根據調查數據顯示,南方絲綢之路運行時期大致處于商代,甚至是更早就已出現,而經過對1980年出土的表面裝飾海貝的小平底罐詳細化研究發現,其實際年代在遺址二期文化較早,這也就代表著海貝輸入到三星堆過程線路——南方絲綢之路也已經存在。由此可以確認,三星堆與南方絲綢之路青銅文化存在著某種必然聯系。
參考文獻
[1]于孟洲,吳超明.三星堆兩座器物坑出土銅器的相關問題研究[J].西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33(02):26~31,37.
[2]黃錦樹.三苗、蜀五王、三星堆特殊青銅器考析[J].韓山師范學院學報,2014(01):76~83.
[3]田長滸.剖析精絕美矣的青銅鑄品分享三千年古蜀國的技藝精華——一段幽遠神秘的三星堆文明[C].成都:,2014:1~8.
[4]李帥.試析滇西高原青銅文化中的雞、馬信仰——兼論“金馬碧雞”的起源[J].考古與文物,2015(04):65~69.
[5]胡玲,鄭紹江.青銅文化在家具產品設計當中的再生性設計初探——以云南江川李家山青銅文化家具產品設計為例[J].美術大觀,2016(02):118.
[6]陳虹.生態視域下青銅文化的審美價值實現——以銅陵市青銅文化建設為例[J].巢湖學院學報,2015,17(05):75~79.
[7]孫星,徐璐.淺談“工作室制”下青銅文化在旅游工藝品設計與制作專業中的應用研究——以青銅禮器產品為例[J].銅陵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7,16(03):96~97,100.
[8]朱世學.從虎鈕錞于和銅鼓看西南民族地區青銅文化的交流[J].長江師范學院學報,2016,32(03):22~28.
作者簡介:舒興川(1981.11—),男,四川人,碩士研究生,西南交通大學建筑與設計學院,講師,研究方向:公共藝術、環境空間藝術、城市雕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