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利平
[摘要]《安恩和奶牛》是諾貝爾文學(xué)獎獲得者約翰尼斯·延森寫作的一部短篇小說,被收錄在蘇教版七年級必修課文中。本文旨在對《安恩和奶牛》中“安恩的孤獨”做重點解析。安恩雖然極力掩飾自己,但跟隨作者處處的暗示,安恩的本意欲蓋彌彰。《安恩和奶牛》表現(xiàn)出的是作者對人性的洞察,對心靈的探析,而我們每個人也未嘗不是“安恩”。
[關(guān)鍵詞]《安恩和奶牛》;孤獨;人性
一、前言
《安恩和奶牛》的主題解讀歷來眾說紛紜,而主流觀點往往解讀為人與動物間的溫情、人與動物相互陪伴等主題。本文的意圖在闡釋《安恩和奶牛》的“孤獨”主題,而與《安恩和奶牛》文中安恩強(qiáng)調(diào)的“奶牛的孤獨”而言,本文解讀的對象在“安恩的孤獨”。
二、淺析“安恩的孤獨”
第一段中正面描寫安恩與奶牛的第一句話是“她牽著那頭孤獨的奶牛悄悄地站在一邊,也許是太靦腆羞怯,也許是故意要吸引更多的人的注意。”作者的表達(dá)值得我們玩味,為什么有“也許是故意要吸引更多的人的注意”這種可能呢?仔細(xì)思考,如果僅是為了讓奶牛“跟同類聚聚,散散心”,為什么需要吸引人的注意?這句話的最終對象指向了同樣是人的安恩,只有人才會需要吸引“人”的注意。再者,這句話中“也許是太靦腆羞怯”,從全文的閱讀中我們排除了這一種可能性,安恩并不是靦腆羞怯,那么在作者的暗示中便只剩下了“也許是故意要吸引更多的人的注意”這一種可能。而從全文看來,這一可能性是解釋得通的,只是作者從未挑明,“安恩的孤獨”都潛伏在文字里,只等我們細(xì)細(xì)挖掘。
接著,作者對安恩裝扮進(jìn)行描寫,“她身上穿著樣式老掉牙的舊衣服,可是很干凈……她戴的那條頭巾顏色褪得泛白,七皺八褶,好像是撂在抽屜里有了年頭。腳上的木屐連后跟都磨平了,皮面上卻抹了油,擦得锃亮。”看得出安恩是一位貧窮的老婦人,但她顯然對這次出行有著足夠的重視,干凈整潔的衣物,皮鞋擦得锃亮。或者說“帶奶牛出來散散心”只是一個噱頭,因為從來重視裝扮的最主要原因都是為了讓自己得體。她在集市上的表現(xiàn)也讓人捉摸不透,她在織毛襪。可為什么要織毛襪呢?
“她站在那里,豎起耳朵凝神傾聽著雜貨攤上飄過來的音樂聲,也不時抬頭看看身邊熙來攘往的人群和買賣交易的牲口。周圍一片嘈雜喧囂,馬市上馬兒嘶鳴,海灘上漁船卸貨的在吆喝,馬戲班鼓聲咚咚,小丑們招搖地高聲喊叫。然而她卻站在那里曬著太陽,打著她的毛襪。”
“豎起耳朵”“凝神傾聽”“不時抬頭”都寫出安恩對周圍世界的關(guān)注。但集市上熱鬧的一切和她顯得那么格格不入。最主要的原因是,來集市上的人都是為了進(jìn)行商業(yè)活動,他們都有著同樣的目的,買貨或賣貨,而安恩呢?什么都不是,她只是來這里排遣寂寞,她是一個觀眾。而對于安恩織毛襪的行為,筆者的理解是:織毛襪可以掩蓋她的突兀和格格不入,至少好像有事可做。熱鬧的集市是安恩寧靜的小村莊所沒有的,她聚精會神的感受這熱鬧的集市并享受其中,但也因為她與這熱鬧格格不入,作者才感嘆道:“哦,真是旁若無人,安閑得很。”
第二段開始對奶牛進(jìn)行正面描寫。“那頭奶牛依偎在她的身邊,頭蹭著她的肘部,神情厭煩,腿腳僵硬地站在那里,翕動著嘴唇不斷地反芻。”這里出現(xiàn)了戲劇性的一幕。安恩說她來集市的目的是“讓它跟同類聚聚,散散心”。然而奶牛卻是“神情厭煩、腿腳僵硬”。這好似在提醒我們,連奶牛都不接受安恩的這個理由。安恩來集市的目的,在作者的不斷暗示中逐漸清晰:她是為了排遣自己的寂寞,才帶著奶牛來到集市。所以她“隆重”裝扮,重視此次出行。
然而這并不代表安恩只是把奶牛當(dāng)作利用工具。作為唯一陪伴她的這頭奶牛,安恩十分的愛惜和呵護(hù)。她也只是需要排遣作為“人”的寂寞,因為僅僅只有牛的陪伴,對人來說是遠(yuǎn)遠(yuǎn)不夠的。在不傷害奶牛的前提下,安恩把奶牛當(dāng)做借口排遣寂寞我們是可以接受的,這是人的脆弱。在人與動物的相處關(guān)系中,由于沒有“靈”的交流,人和動物的關(guān)系大都如此。下文,通過安恩對不同買家的態(tài)度,我們可以看出安恩是真心實意的在乎這頭奶牛。
第三段中“刷洗的干干凈凈”,可以看出安恩平時對奶牛的愛護(hù)。安恩回答第一個買主的問題后,“像是為了表示謙恭,一只手把毛衣針撂下,使勁地把鼻孔擦個不停”,作者好似隱隱約約的又在暗示著我們什么,“像是為了表示謙恭”,那么真的是為了表示謙恭嗎?筆者認(rèn)為,安恩在掩飾自己的不安。因為她來到了“牲口交易市場”卻不賣牛,但背后的理由又難以輕易向他人吐露。第二個買主是一個對奶牛毫不客氣的屠夫,這次安恩回答問題時沒有表現(xiàn)出絲毫的歉疚,而是深深的不屑,回答問題時都不看屠夫一眼。很明顯,安恩態(tài)度的變化與買主對奶牛的態(tài)度有關(guān),這都說明安恩真正的在乎這頭奶牛。
第十一段寫到,一位買主再次來詢問安恩,并愿意出一個大價錢,但“安恩老太太還是用非常堅定的口氣回答說:‘不!但是她似乎有些窘迫不安。”“堅定”說明安恩是真的把奶牛當(dāng)作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寂寞的歲月里,安恩有奶牛的陪伴得到慰藉,同時安恩也靠奶牛維持生活,奶牛對于安恩的價值不是金錢可以衡量的。而“窘迫不安”是源于面對買主的真誠和自己行為的奇怪(在牲口交易市場不做買賣),更是因為背后的理由難以啟齒。買主繼續(xù)追問安恩:“是嗎?那么干嗎老站在這里?難道光是讓這頭奶牛出出風(fēng)頭嗎?”這個男人刨根問底地追問著,“是你自己的奶牛嗎?”
“是呀,當(dāng)然是的嘍!”在這頭奶牛還是條小牛犢的時候,就是她的了,那是一點都不假的。安恩想,要是同他多說上幾句話能夠消消他的氣的話,那就不妨多同他閑聊一會兒。
重復(fù)肯定和“當(dāng)然”的語氣表達(dá),使安恩的回答透露奶牛和安恩的關(guān)系理所當(dāng)然的密不可分,也透露出安恩的自豪和驕傲。另外從這段話,我們可以看到奶牛曾陪伴安恩度過了一段漫長的歲月,從“小牛犢”到“已經(jīng)可供成熟到屠宰的地步”。安恩面對這一位真心誠意的買主,有了和他交流的欲望,或許是想說說她和奶牛的故事。筆者之所以這樣解讀是因為,在面對那些問過一次就再也不回來的買家,安恩并沒有特地的想要讓對方消氣,而這位買家在意這次買賣,這讓安恩更感到愧疚,也讓安恩更愿意同他“閑聊”,排遣寂寞。
可是他打斷了他:“難道你站在這里是為了拿大伙兒開心嗎?”
這句話對安恩沖擊很大,安恩“氣憤地說不出話,神色有些慌亂”,甚至“睜大了眼睛,用祈求的眼神看著那個人”,為什么安恩會有如此大情緒的表現(xiàn)呢?一方面“拿大伙兒開心”絕不是安恩的目的,她被誤解了,所以很氣憤。另一方面,安恩來此行的目的是想感受這熱鬧的集市,卻沒想到她給大家造成了困擾,這位買主的猜測甚至還會讓大伙排斥安恩,這是安恩不愿看到的。
“這頭奶牛太孤單了!”她終于吐露了真情,“我的小村莊上就只有這么一頭奶牛,它又沒法同別的牲口在一起,所以我就想到不如把它帶到集市上來,至少可以讓它跟同類聚聚,散散心。是這樣的,真的,我們就到這里來了。但是我們不是來做生意的。既然已經(jīng)弄成這樣,我們只好回去了。不過,我剛才應(yīng)該講一句‘對不起,我很抱歉。好吧,再見了,謝謝你。”
在這時,安恩終于說出了理由“這頭奶牛太孤單了!”,這真的是實情嗎?我們思考這個問題,安恩的做法有沒有解決她所說的讓奶牛“跟同類聚聚,散散心”的目的。一方面奶牛“神情厭煩、腿腳僵硬”,是一副不愉快的樣子;另一方面在牲口交易市場,奶牛根本無法和同類相處,“她牽著那頭孤獨的奶牛悄悄地站在一邊”。集市上都是買賣牲口的人,對于奶牛來說,帶它去同類多人少的畜牧場豈不是更好的選擇,而安恩卻頂著被誤解的危險選擇了人潮擁擠的牲口交易市場。這次出行不如說是安恩為了排遣自己的孤單,而她的真情吐露不如看成是對自己孤獨狀態(tài)的真實表達(dá)。
三、總結(jié)
總觀全文,我們看到了一個別扭的老太太,因為太過寂寞帶著奶牛出行,最后卻落得尷尬收場。其實這也是生活中的我們,因為一些無法吐露的傷及自尊的秘密而遮遮掩掩,而我們的目的也不過只是想靠近人群,祈求更多的關(guān)心和呵護(hù)而已。這部小說里沒有誰對誰錯,也沒有教育我們應(yīng)遵循某種行為標(biāo)尺,但它洞察了人性,也吐露了每個人心底不愿給別人看見的傷。在歲月里,我們都是如此隱秘而堅強(qiáng)的生長,如果除掉那些曲曲折折的心路歷程,人也好像失掉了許許多多的色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