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萌 劉粲
【摘要】保定市社區老年群體與公益平臺形成了“信任、依戀、支持、保護”這種“勝似親情”的穩固關系,更凸顯出“生態化教、管模板”設計的科學性和生命力。社區教育學院終將成為保定文化的聚焦點,協助國家解決社會老齡化問題的開拓者,成為全民素質提升的中流砥柱。
【關鍵詞】創新社區;教育;模板
一、模板生成,借力發力
初到社區我便發現,其“核心精神”與我方“課題理念”一拍即合, 正如校長在與社區老人的見面會中提到的:“遍地開花”的實踐,終“松散無依”,唯有通過歸納、總結、提煉、升華到理論層次,才能生成“清晰、系統”的觀照和反思,煥發出新的生命力。
(一)“課程模板”的打造——拓展課程“廣度”“深度”
課程廣度即以“全面、豐富”的藝術活動“吸引、感召、集結”具備使命感,可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群體。
課程深度即通過更具“文化內涵”和“設計感”課程的開發,實現對群體素質教學的“高端、高效”,“拋磚引玉”挖掘市民文化潛質。
價值定位即在完成社區工作的基礎上,聚集、培訓“互助教、管”隊伍,搭建“義工”人才庫。依托社區老人文藝團隊,鑄成“具備保定文化特色、藝術深度”的社區文化“培訓模板”,進而通過“公演”宣傳擴大影響力,社區工作最終將成為“呈現我市文化軟實力的重要窗口”。
如果可以“借力發力”,將這一支支聚集保定藝術人才的隊伍統領起來,借助電大設備齊全卻閑置的音樂廳、形體房,和我校荒了業務的藝術專業教師調動起來,把交響樂團、聲樂、舞蹈等的教學力度給上,打造呈現保定文化軟實力的“保定文化的音樂史詩”不成問題。正如“青幼”帶領孩子們組織的“兒童劇團”定期在百世開利、外地市巡演,當我們扶植老人們有朝一日將“劇目”送到“關漢卿大劇院”,亦可成為一枚呈現保定文化底蘊的“家鄉名片”,共建市民家鄉自豪感,為雄安新區增色。
(二)“互助、自營”的管理模板——“義工”與“培訓”共進
我國社區“教育資源短缺”在于大量的“具備開拓性、培訓水準、使命感和熱情”的教管服務人員。正如社區方所言,我國在“專業養老服務”上預計有一千萬人的就業缺口,需培訓做填補。
1.義工隊伍打造
“自建、自管”社區教育義工隊伍,在滿足老人們“服務社會”內在需求的同時,還可打破社區教育“一線服務人員短缺”的困境。
首先,以文藝培訓,鑄教管團隊。
該社區豐富的培訓活動,為形成“自我教管隊伍”做足了準備。我校中專教學中“我教為我用、學而優則演、練而優則管”的實踐,證實過這種構想的可行性。
其次,聚文人義工,向社會感召
路徑一:本校教師、教師家屬提供教學服務。
路徑二:電大杰出學員表達愿到社區教授國畫、瑜伽等課程,協助感召社會各界文人義工。
路徑三:面向社會、培訓機構、高校,以職業資格實踐、畢業生實習平臺名義感召義工。亦為社區教育物色“具能動性、創造力和高素質的”人選。
2.培訓項目探索——供給國家“養老服務業缺口”
當“社區教育模板”得到政府推廣、支持時,即生成“專業養老服務人才”就業缺口,培訓處便可承辦相關職業資格培訓,形成:培訓——就業——擴大——培訓,互促相生的需求循環鏈。
(三)“永續發展”的結構模板——引企業資源,創互助人文
一篇切合當代“城市共同體”的理念,主題為《不想當老師的圖書館,不是好超市》的文章談到:世界最大的跨國意大利食品超市Eataly,每一家剛開業都能創造單日12800以上的到訪記錄。除了最全創意的人性化設計外,其更主要的科學設計在于“超市、廚房、培訓、休閑、娛樂”多種功能于一身,引領人類進入到一種“逛、買、學、做、吃、玩、分享、交友、種植……”全新生活方式的“綜合體”性質。一家超市以當老師的心態,詮釋著“透過教育才能創造新客戶”的理念。它的形式甚至承載起“社區教育學院”的職能,那么我們的社區教育學院更能從中借鑒打造出特色!
如由老人藝術團隊提供演出,滿足一些企業做“公益項目”的需求。公司提供獎品、資金、圖書等到社區。使社區文藝活動,更具社會價值和影響力。還可引進培訓機構的公益課程,促成保定文化民營企業的融合,生成社區教育“文化共同體”。這部分雖初有構想,但卻為社區教育的永續發展,提供了潛在空間。
二、依托電大、復制推廣
(一)微課程開發
在授課過程中,我感觸最深的就是:龐大的社區群體對于“素質提升、高品質課程的渴求”與“教育、管理者內心無力”的反差。
只有將“高效教學”“牧場式管理”經驗,依托我校特有的設備、技術優勢,凝結在“系統微課程”中,才能在更大領域快速推廣,貫徹領導“四兩撥千斤”的社區工作精神,突破社區教育開展“杯水車薪”的現狀。
(二)宣傳和推廣
以民間組織者的力度搭建公益平臺,在規模上難有突破。跨社區的公益平臺模板推廣,只有依托電大、政府的支持才能進行。
平臺一經搭建,即可靠“藝術”“文化”“家庭教育心理學”等課程,集結、帶動社區群體,通過“思維、信念、管理”的培訓,形成穩定的教、管社群。以“節日文化演出”實現進一步的擴大化宣傳,如此循環、衍生,鑄成“社區教育特色人文”。
三、重塑信仰,價值升華
(一)借助“老年社群”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最有時間和欲“發揮余熱”內在需求,需要“智慧填充、與時俱進”的老年人,是保有社會主義價值信仰的群體,也正是社區教育的“群眾基礎”。政府最新下達的文件也表示出,以老年人群的培訓作為率先開展社區教育,帶動全民素質提升的意向。
(二)“敬老、孝道”社會風氣的打造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老人,也都將成為老人。精神養老的社區教育工作是為了民眾,也是為了我們自己和自己的老人。獨生子女政策和社會老齡化問題的沖突,更顯出對“互助養老”的需求。莫等“子欲養而親不待”,對于養老項目“緊鑼密鼓”的規劃和努力,符合社會人內在需求。大規模感召義工,呼喚社會人群,對老年群體進行幫扶、支持,以家庭為單位,樹“家風傳承”人文,恢復“敬老孝道”的風氣,將不僅是一個構想。
四、公益永續,有償支撐
保定的社區服務站位,“生態化教管”模型的科學、永續性,已遠超政府投入大量資金支持的北京社區教育“驛站”。其因設計不夠科學,撥款入不敷出,項目多虎頭蛇尾,以至被保健品、保險行業入侵、變質,對于老年群體形成“反噬”。選擇眾籌形式得以延續的,也出現諸多糾紛,前景堪憂。
在一年多的實踐中,我市社區老年群體與公益平臺形成了“信任、依戀、支持、保護”這種“勝似親情”的穩固關系,更凸顯出“生態化教、管模板”設計的科學性和生命力。這塊無償服務的平臺,一旦獨立出來給到電大,我們即可迅速將社區教育工作鋪展開來。
有償服務的這部分,與我們的社區工作不沖突,其將社區教育轉化為“超輕資產”的項目,更符合我們社區教育“借力發力”的工作原則,支持民營企業創業的同時,豐富我們的社區教育形式,成為我們社區課堂的創新性延伸。
五、范疇拓展,模板衍生
面向不同年齡段群體的“社區教育”思考。
然而,正如校長會議中指出的:電大的社區教育,不僅是面對老年群體,更有來自于不同年齡段人群更廣泛的需求。比如中年人在“夫妻關系”“親子關系”等方面對“家庭教育心理”知識結構的需求。青少年對于“信念打造”“學業規劃”“夢想追求”等方面的匱乏,這些社會問題,對我社區教育,提出了更多的需求。
我們可在社區教育模板成熟的基礎上,通過國際前沿“科學、高效”培訓手段的引入,甚至是培訓并帶動老年群體,對需求人群進行心理疏導,更助老年群體實現“回饋社會”的內在價值需求。
總之,一個是模板研究,一個是高端教學,一個是演出宣傳,一個是微課素材積累,可以說,這種借力發力的協作,只需要我們做一個“時間、人員、智力資本”的投入,是“超輕資產”項目。 一經實現協作,工作即可全面開展,在領導的指引下穩步前行,做出品牌,做成特色。
參考文獻
[1]王惠鯉,方少萌,蔡惠蓮.基于遠程教育的社區教育發展模式研究[J].江蘇開放大學學報,2014(02).
[2]劉莉,張愛文.社區教育:遠程教育的新挑戰[J].中國遠程教育,20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