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宇靖 潘成剛
【摘要】本文在分析影響高校創新創業教育因素的基礎上,運用管理協同理論分析學校與家長、學生與家庭、老師與學生三個不同維度對在校生和畢業生創新創業參與度的影響,并提出了構建家校協同創新創業育人機制的具體途徑。
【關鍵詞】家校協同;創新創業;教育
一、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的重要性
2015年《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深化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實施意見》(后簡稱《實施意見》)中提出,深化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是國家實施創新驅動戰略、促進經濟提質增效升級的迫切需要,是推進高等教育綜合改革、促進高校畢業生更高質量創業就業的重要舉措。與此同時,我國發展進入新階段,迫切需要各級各類創新創業人才為市場注入新活力。大學生作為高知識分子群體,有著創新創業的內在基礎和外在動力,是全民創業的中堅力量,是國家未來發展重要的儲備人才,大學生進行創新創業教育對國家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同時,創新創業教育也是綜合素質人才培養的重要組成部分,創新創業教育的目的不僅在于產生經濟利潤,更在于通過有效地教育途徑來培養學生的創新創業意識,提升他們的創新創業能力。作為綜合素質人才培養的組成部分和國家戰略性的教育改革,創新創業教育在高校教育的各個階段、各個方面都顯得尤為重要。
二、影響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的因素分析
首先,家庭作為社會最小的構成單元,是大學生創新創業協同推進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血緣關系在大學生創新創業活動中起到的作用不容輕視,對于大學生而言,自身缺乏社會資源,創新創業意識模糊,他們更依賴于家庭群體的啟發和幫助。其次,學校是創新創業教育的主導者,制定人才培養體系、設計第一、第二課堂,是開展創新創業教育的基礎。最后,教師是創新創業教育的指導者,負責落實培養體系,開展教育教學,建設實踐平臺,指導學生參與實踐,是創新創業教育的落實者。
家庭、學校、教師三個不同因素獨立存在,各自發揮作用,但難以對教育對象形成教育合力,對推進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的貢獻有限。協同論認為,千差萬別的系統,盡管其屬性不同,但在整個環境中,各個系統間存在著相互影響而又相互合作的關系。其中也包括通常的社會現象,如不同單位間的相互配合與協作,部門間關系的協調,企業間相互競爭的作用,以及系統中的相互干擾和制約等。因此用協同論的觀點對三者進行有效整合勢在必行。
三、構建家校協同創新創業育人機制的思考
(一)學校與家庭建立有效地家校協同共育溝通機制
教育實踐中學校更多的強調了學校的主導作用和老師的引導作用,忽視了家庭因素對大學生成長的基礎作用。一些家長由于學歷文化層次和個人素質的限制,其價值觀念不可避免出現功利性和短視性。所以需要學校轉變傳統溝通方式,利用移動互聯時代新媒體技術的優勢,增強家校互動的實效性。一是建立院系微信公眾號,向學生家長定期推送國家、學校關于大學生創新創業的相關信息,組建家長微信群,由家長引導家長,進而引導學生;二是每年新生入學期間,開放專業課理論教學課堂,學院實驗實訓平臺、院系大學生創新創業實踐基地、大學生創新創業中心供學生家長參觀體驗;三是成立學生家長委員會,家長委員會由各界精英人士組成,每年定期到校開展學生創新創業教育沙龍,舉辦主題報告。以上措施在一定程度上能確保家長對學生參加創新創業活動一貫保持支持態度,實現家校協同育人效率最大化。
(二)實行“師生雙提升計劃”
提升指導老師指導創新創業的專業能力,科學引導學生開展創新創業活動,同時提升學生參與創新創業教育的積極性與專業能力。創新創業教育是一項專業性強的系統工程,涉及教育的全過程,創新創業教育需要輔導員、專業老師優勢互補形成一支專兼職結合的指導老師隊伍。一是增強教師創新創業教育的意識和能力。二是鼓勵教師開設創新創業課程和指導創新創業實踐。三是鼓勵教師創新教學及考核方法。四是吸引校外師資參與創新創業教育。
(三)建立對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雙主體”雙向激勵制度
創新創業教育的雙向激勵機制包括對學生和教師兩個主體的共同激勵,學生是受教育的主體,充分調動大學生接收創新創業教育、參與創新創業活動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充分挖掘學生的創新創業潛能,鼓勵創新創造,支持創新創業。加強對學生的教育引導,讓學生了解自身未來發展方向,明確自身發展目標。
(四)創造條件、搭建平臺、開放平臺
實踐平臺基地是開展創新創業教育工作的重要載體。建設“五個基地”,即校內創新實踐基地、校外實踐教育基地、創業服務基地、大學生創業園、校友基地。通過大學生創新實踐基地,提高學生的創新實踐能力。通過校企合作,建設校外實踐教育基地,加強與企業的合作,積極開展校外實踐活動,讓學生收獲切身的體驗。創業服務基地的定位是大學生創業項目的研究和創業實踐,為大學生創業提供實踐的平臺。大學生創業園是大學創業教育的高級階段,是大學生創業的實戰平臺,大學生創業團隊經過校內的實訓和實踐,具備創業條件后,到大學生創業園進行真正創業的實戰。建立優秀的校友基地,通過校友資源推進實踐育人工作。
實踐證明,在大學生參與創新創業活動過程中,家校協同共育模式有效發揮學校、家庭、教師三者各自優勢,突出專業,信息共享,資源整合,將對于大學生創新創業意識提升,能力提高,濃厚創新創業氛圍產生重大影響。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組編.創業教育在中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曾獻輝,陳昕.高校大學生就業創業教育的對策研究[J].山東青年,2014(02):59~60.
作者簡介:龔宇靖(1999.07—),漢族,浙江義烏人,外國語言文學類學生;潘成剛(1980.01—),漢族,浙江紹興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