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凍 張玉霞 劉月琴
【摘要】文化旅游是文化產業的一個組成部分。文化旅游資源的開發,就是要挖掘旅游資源的文化內涵與特質,將其開發成為旅游吸引物,以實現旅游活動的文化產業經濟過程。
【關鍵詞】酒泉;民俗文化;旅游發展
酒泉是一個古老的城市,地處絲綢之路的咽喉要道,是敦煌藝術的故鄉、中國航天的搖籃,以古代“飛天”和現代“航天”而著稱。戈壁綠洲、瀚海沙漠、冰川濕地、雅丹地貌、大漠草原、高原湖泊、古郡重鎮、絲綢古道、西漢勝跡傳說、關隘要塞、長城烽燧、石窟寺廟、石室文書、流沙墜簡、地下墓葬、古代飛天、現代航天、石油、夜光杯……這一切構成了其獨特的自然和歷史文化風貌。
酒泉有著深厚的文化積淀,這里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交相輝映,景點數量多,類型分布廣,文化品味高,為發展文化旅游產業提供了豐富的資源。特別是習總書記提出“一帶一路”的號召,為酒泉的發展提供了新的契機。但目前對這種文化資源的旅游開發基本還處于初級階段,尚缺乏系統深入的整理和開發。因此,選擇將文化旅游作為酒泉旅游業未來發展的一個突破口應該是當務之急。
民俗文化是非常重要的文化旅游資源,是吸引異地旅游者的重要因素。地方特色和民俗特色,因其具有獨特性與不可替代性,故視之為文化旅游資源開發的靈魂,也是最為重要的傳承文化的一種方式。民俗文化旅游屬于高層次的旅游,已漸漸成為現代旅游的主流之一,如何能把握好并利用好這一優勢資源是提高酒泉地區文化旅游品位的關鍵所在。
一、酒泉地區民俗文化旅游資源的主要表現
(一)各具特色的服飾、飲食、居住習慣
酒泉各民族服飾風格各異,有著獨特的地方性和濃厚的文化底蘊。如肅北蒙古族傳統服飾設計以御寒和方便為宗旨,男女老幼皆喜歡穿長袍,多用紫紅色長巾纏頭或戴帽子。男士多用平頂雙層圓形帽,女士多用圓錐形高尖帽。袍子講究身端肥大,長袖,下擺不分衩,顏色因人而異,男子多用紅、黃、棕、藍、青色,青年婦女多用綠色和各種花色,老年婦女喜用紅、紫、青色。喜愛在袍子的襟領、袖口邊用彩線彩條刺繡鑲邊裝點出許多美麗的花紋,尤其喜用貴重的水貂皮鑲邊,并配上珠寶裝飾。眾多的民族服飾,魅力奇異,構成了各地獨特的民族風情。古今往來,素有“民以食為天”的說法,在少數民族地區的飲食也充滿了亮點。打酥油茶是酒泉蒙古族、哈薩克族、裕固族的一個特有的飲食習俗。“有客到我家,不敬清茶敬油茶”是各族的規矩。酒泉的酒文化也是非常有內涵的:漢族的酒泉酒、少數民族的馬奶酒、青稞酒無一不承載著各民族的熱情與好客。此外,酒泉各地區的特色小吃也應有盡有:哈薩克的“金特”“那仁”手抓肉,奶疙瘩、奶皮子等奶制品,拉條子、麻什子、搓魚子等面食,油馃子、火燒、甜米黃、鍋盔等點心等,也頗具特色。在建筑的風格獨樹一幟。蒙古族的蒙古包、哈薩克的氈房、裕固族的帳篷都充分體現少數民族人民的智慧。目前,這些文化習俗也逐步被人們所挖掘出現在一些民族風情園中,受到了人們的歡迎和認同,收到了理想的效益。
(二)豐富的民俗旅游節慶
酒泉是多民族聚居地,自古就有豐富的節慶文化。蒙古族的敖包會、那達慕大會等節日,哈薩克族的肉孜節、古爾邦節、那吾魯孜節等少數民族的傳統節日內容豐富多彩、形式多樣,在形式和內容上都滲透著濃厚的民俗文化內涵。這些現代節慶活動,在傳播文化、促進旅游,擴大各地的知名度、樹立各地的旅游形象等方面也發揮了積極而深遠的作用,有較高的開發和旅游價值。
(三)精彩紛呈的民間歌舞
酒泉各族人民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用美妙的歌聲贊美著自己的勞動,用多姿的舞蹈表達著自己的情感。酒泉是敦煌藝術的故鄉,是民族歌舞的海洋。蒙古族的馬頭琴、哈薩克的冬不拉,裕固族姑娘美麗的歌聲,以及以莫高窟壁畫中的素材為原型的敦煌舞和敦煌古樂,隨著“肅北烏蘭牧騎”“絲路花雨”“敦煌之夏”等大型歌舞表演活動及各種媒體的傳播和推廣也樹立了一定的品牌效應。這些具有濃郁絲路文化特色、反映酒泉地區漢族、回族、藏族、維吾爾族、蒙古族等多民族風情的歌舞藝術,更是讓歌舞與歷史文化得到了完美的結合,并走向了國際的舞臺,被越來越多的人們所接受和傳唱。這從某種程度上也推廣了酒泉的民俗文化,近年來成為酒泉的又一旅游新亮點。
(四)民俗旅游專線產品嶄露頭角
經過幾年的發展,酒泉已逐步發展出擁有自己特色的和較為科學合理的有強烈震撼力和吸引力的一些旅游精品路線:酒泉敦煌“絲綢之路精華游”,哈爾騰國際狩獵專線游、雪域蒙古族風情游,裕固文化采風游,透明夢柯冰川探奇游,大漠航天科技游等。這些線路都充分體現了民俗旅游,得到了當地政府的重視。
二、酒泉民俗主要特點
一是觀賞性。酒泉民俗文化是當地廣大人民生活智慧和藝術的結晶,經過千百年的傳承和積淀,形成許多富有觀賞性的文化形式,較具代表性的有歌舞戲曲、民間工藝、民間建筑、民俗服飾、游藝雜耍等。如正月十五民俗文化廟會、農歷四月初一的文殊山廟會等,集各種民間藝術形式于一體,民俗藝人的精彩表演,特別是舞獅、太平鼓、社火等活動,令人嘆為觀止、流連忘返。在傳統節日展出的民俗商品也常常是令人愛不釋手的藝術品,如剪紙、彩塑、年畫等,形象生動,工藝精湛,充滿了地方文化色彩和生活氣息,具有較高的藝術觀賞價值。
二是豐富性。酒泉民俗文化是一座內容豐富的寶庫,涉及人們日常生活的每一部分,滲透到社會的各個領域,從物質到意識,從生活到藝術,僅僅目前流行的酒泉地方戲劇、歌舞、民間游藝,就達數百種之多。其它如飲食、服飾、居住、禮儀、行業、節日、神話傳說等可謂不勝枚舉。僅從飲食一項來看,就有日常飲食、待客飲食、節日飲食、民族飲食、祭祀飲食等多種類型。
三是獨特性。游客參與民俗文化旅游,能夠了解觀賞到獨具個性、原汁原味的文化才是最大的收獲。酒泉民俗里面,有許多都是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內容,如聞名遐邇的那達慕大會敖包會、古爾邦節等。其他如酒泉太平鼓、社火、舞獅、民間工藝等,都具有鮮明的酒泉地方色彩。
四是參與性。大多游客都希望親自參與、體驗那些充滿情趣、活潑歡快的民俗旅游活動。酒泉許多民俗活動富有強烈的動態特征,適合廣大游客的參與,如肅北哈什哈爾、阿克塞哈爾騰狩獵專線游、蒙古摔跤、叼羊、賽馬、姑娘追盛會、敦煌鳴沙山滑沙、騎駱駝、放風箏等民間體育活動。
三、開發酒泉民俗旅游的幾點思考
(一)開發民俗旅游是由酒泉地區的區情決定的
酒泉是絲綢之路上有名的旅游城市,旅游資源十分豐富,且品位高。酒泉是多民族聚居的地方,而且酒泉少數民族居住比較集中,其民俗風情古樸原始,傳統文化完整,對于開發民俗旅游有著極大的優勢。同時,作為一個農業城市,經濟發展相對落后,旅游業的發展可以帶動其它產業的發展。因此,大力開發酒泉民俗旅游是時代的要求,必須與時俱進,抓住時機發展。
(二)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實施,為我們開發酒泉民俗旅游、創建酒泉旅游名城提供了良好的社會環境條件
旅游業因其較短的開發收益期和較強的產業關聯性,而成為國家西部大開發戰略中帶動相關產業發展,推動西部產業“非農化”、國際化、現代化及結構優化的龍頭產業、主導產業和優勢產業。目前,在西部地區投資旅游產業的國內外企業已達數百家,投資額數10億元。西部地區旅游資源優勢開始了較大規模地通過資本運作而向資產優勢轉化的市場化過程。因此,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實施,為我們開發酒泉民俗旅游、創建酒泉旅游名城提供了良好的社會環境條件。
(三)酒泉開發民俗旅游的空間相對較大,發展民俗旅游前景廣闊
由于地處古絲綢之路的咽喉要道和歐亞大陸橋的黃金地段,古城酒泉的歷史文化可謂綿延久遠、博大精深。這里是古今中外眾多民族活動的大舞臺,因而形成了它獨特的民情、民風、民俗。人民勤勞,民風淳樸,民俗文化即是酒泉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酒泉民俗文化的內容十分豐富,無論是物質生產、衣食住行、人生禮儀、節日廟會,還是手工技藝、游戲雜耍、民間傳說、方言俚語,林林總總,蔚為大觀。
民俗旅游是一種投資少,見效快的旅游開發項目。只要合理開發利用從實際出發,利用本身所特有的優勢如建筑、服飾、風味食品、民族歌舞,只要稍加整理、修飾就能保持古樸的民風,特有的風情就可以招攬游客。而且通過旅游,可以有效帶動當地的經濟特別是落后的少數民族地區經濟,可以幫助這些地區摘掉貧困的帽子,一定程度上達到旅游扶貧的目的。中國的扶貧工作始于1979年,自1986年開始,扶貧工作向經濟開發型轉變,十幾年來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貧困人口由1979年的2.5億減少到1994年的6500萬。旅游扶貧投資是一種投資少,見效快的方式,同時也是無煙工業,對環境保護也非常有好處。從旅游角度來看,目前較有開發價值的主要有下面幾類:以太平鼓、舞獅、舞龍、旱船、高蹺、秧歌、秦腔等為代表的戲曲演藝類,以廟會、元宵燈會、傳統節日、祭祀、婚嫁、生育、喪葬、遠行等為代表的民俗類,以民間小吃(如漿面條、糊鍋、面筋粉湯、鍋盔、釀皮子等)為代表的飲食類,以夜光杯、彩塑、蠟染、書畫、地毯、布駱駝、水晶石眼鏡等為代表的民間工藝類,以雪域高原蒙古、絲路僑鄉阿克賽、游牧裕固等為代表的民族風情類。這些內容無不呈現出獨特的個性和動人的魅力。
酒泉的民俗歷史悠久,內容豐富多彩,只要好好開發利用,必定會取得良好的社會效應和經濟效益,成為酒泉旅游發展的又一亮點。
參考文獻
[1]王三北,歐陽正宇,秦斌峰.導游基礎[M].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2002.
[2]李偉.民族旅游地文化變遷與發展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
[3]馬鴻良,酈桂芬.中國西部名城——酒泉[M].蘭州:甘肅教育出版社,1996.
[4]安邕江.酒泉史話[M].蘭州:甘肅文化出版,2005.
[5]李雄.絲綢古城酒泉[M].北京:東方出版社,1990.
[6]馬鴻良,酈桂芬.中國甘肅河西走廊古聚落,文化名城與重鎮[M].成都:四川科技出版社,1992.
[7]林正秋.中國旅游與民俗文化[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
[8]陳菁.論現代人文旅游可持續發展戰略[J].韶關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11).
[9]蒲朝紱.酒泉漢代墓葬[J].西北史地,1990(02).
[10]于志遠,張旭亮.酒泉絲路文化旅游開發SWOT分析[J].天水師范大學學報,2006,26(06).
[11]何喜剛,高亞芳.絲綢之路文化遺產型旅游景區解說系統研究[J].西北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7,43(06).
作者簡介:孫凍(1965.11—),女,河南洛陽人,副教授,研究方向:英語教育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