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啊俊 曹晨
【摘要】當前,我國農業進入土地改革和農業供給側改革的新時期,農業供給側改革更是適應農產品消費結構升級的迫切需要。隨著中國城市和農村經濟的不斷進步,新的農業發展方式需要農村土地進行大規模流轉,以提升規模效益和農業現代化水平。伴隨著新時期農業供給側改革,如今小崗村土地流轉在日趨利益化的背后也存在眾多問題。文章結合小崗村土地流轉的現狀與問題,提出了相應的解決對策,以推動土地流轉政策的落實,推進農村土地流轉的發展進程。
【關鍵詞】農業供給側改革;土地流轉問題;小崗村
一、小崗村土地流轉現狀
小崗村土地流轉逐漸市場化協調了土地流轉過程中公平和效率的要求,也是實現農業現代化和農業供給側改革的要求。在進行土地流轉中,小崗村通過對市場機制不斷的合理運用,實現了分散經營的農戶與農業企業和工商企業之間的土地流轉。習近平總書記在小崗村指出,改革要常講常新,希望小崗村繼續在深化農村改革中發揮示范作用。嚴金昌再次踐行“大包干”精神,把“互聯網+土地流轉”引入小崗村,在信息化時代中,闖出一條創新土地流轉、深化農村改革的新路。加入“土流網”,即加快流轉速度,又能讓土地增值。小崗村總面積15萬平方千米,其中可耕地面積1.9萬畝,水田800畝。目前,小崗村土地流轉工作已經有了初步的成效,2013年已經流轉的土地有8400畝,占小崗村可耕地面積的44.2%,到2016年底,小崗村土地流轉提高至66.2%,被集中用于蘑菇、花卉、葡萄規模種植和家禽養殖。
二、小崗村土地流轉中存在的問題
(一)存在工業化與城市化水平的限制
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農業化的發展有利于更好地實現工業化與城市化,工業化和城市化對農業的發展具有反作用。各地區的工業化和城市化水平制約著該地區的農業水平,很大程度決定著該地區農村勞動力能否實現有效轉移以及土地流轉的水平。由于安徽省地處中部,經濟發展水平相對落后,工業化水平與農業化水平依然比較低,處于全國平均水平,工業化的發展和城市化的推進對農村勞動力的吸納能力明顯不足,嚴重制約了安徽農村土地的流轉。小崗村地處安徽滁州,工業化和城市化水平有限,也受到一定的影響。
(二)受相關政策和流轉期限約束
土地流轉單純依靠市場的調節遠遠不夠,還需要政府部門在土地流轉的過程中積極發揮宏觀調控和管理引導的作用,以克服市場的局限性。小崗村4000多口人中,不同的文化程度對土地的價值理念和政策解讀不同。企業在流轉期限和流轉目的上受到一定條件的限制,導致一些有意向的企業流轉興趣喪失。政府在土地流轉方面的政策宣傳和法律條文制定方面有一定的不足。進行土地流入的企業和種植大戶主要目的是為了盈利,對供給側改革認識不清,但土地流轉期限短,面對其基礎設施建設和農用工具的升級成本較高,可能就不會加以改造和建設,影響農業的現代化發展和土地流轉的速度。
(三)土地流轉經濟收益依然有限
土地承包權就如同一個游戲規則,但是當地村民在游戲規則土地交易過程中獲得收益太小。村對土地的依賴程度不像以前那樣濃烈,面對耕地價值不高,自身又無力轉變種植結構的現象,村民選擇外出務工或者農家樂的方式增加家庭收入,部分村民認為拋荒不如流轉出去,即便收益較小。但他們心中對土地流轉收益的增加都有一定的期盼,國家在農業供給側改革中,如何提升土地流轉的經濟收益,滿足村民的期盼是不得不解決的問題。
(四)投資流轉土地企業隱性問題突出
小崗村規模化流轉土地只是在初級階段的實驗階段,隱性問題較多,有待進一步考證。有些公司征用土地進行原料生產,未考慮環境的污染。他們在買斷集體用地后建設廠房,破壞生態系統,給農戶的用地補貼和工作機會,農民是否得到長期的收益滿足感。解放出的部分農民選擇務工是否真的能逐漸富裕,這種土地流轉經濟收益模式以及穩定性是否長期值得深思考慮。
三、促進小崗村土地流轉的對策
(一)加強工業化、城市化的建設
農業不單單是產業的轉型升級,更重要的作用在于保障國民經濟有著可持續發展。中國土地由于長期分散經營,在對抗自然風險的能力上較弱,隨著國家經濟的發展以及工業化時代的步入,農業的經營模式和農村土地的利用方式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有專家指出:一個地區的土地利用狀況受到了經濟的實際發展狀況的制約,人口的外遷,勞動力的大量流失對土地資源的浪費顯而易見,土地的流轉也受到了經濟的制約 。小崗村應積極招商引資,加大城市化、工業化進程,以此提高閑置土地利用率。
(二)創新土地流轉政策和完善法律法規
政府和相關的農業主管部門要及時進行政策落實情況的調查和監督,保障農民的合法權益,加大農業發展的投入力度,增強農民土地流轉的信心和決心。建立和進一步完善相應的法律法規是應該堅定的目標,優化資源的配置離不開市場良好的法制環境。集體土地的流轉,涉及法律問題較多,業界討論也較多,必須清晰地辨別集體土地用于非農建設的合法路徑。另外,在對集體土地的用途進行分類時,須嚴格依法、依規確定,否則會引起集體土地流轉過程中法律適用的混亂。隨著農戶承包土地經營權流轉交易需求的增加,近年來,圍繞土地流轉也產生了各種糾紛和問題,因此必須完善法律法規,為小崗村土地流轉開辟一條綠色通道。
(三)調結構、轉方式、重品牌化
在土地流轉過程中,以調整優化農業供給結構為切入點,在品種品質結構上,促進品種升級換代,擴大有效供給和高端供給。在種養結構上構建糧飼兼顧、農牧結合和循環發展的新型種養結構。穩定小麥、水稻生產基礎糧食作物的同時,積極研發適應本地氣候的經濟作物,增加農產品附加值,將小崗村農產品塑造一個品牌形象。培育和創建一批有較大影響力的知名皖字號小崗村農業品牌,以此增加土地流轉的經濟效益。
(四)創建環境友好型綠色型土地利用模式
土地是不可再生的資源,對其利用必須樹立可持續發展的觀念。土地效益的提高,一方面來自于如何整合,一方面來自整合后如何利用以及利用的具體內容, 科學地利用土地是提高土地流轉效益的要求,更是獲得持續效益的保證。因此,小崗村在土地規劃時也要與時俱進,把握土地流轉利用的總體方向,并且堅持科學的土地流轉整合后的具體利用。例如小崗村一些投資企業在土地上建設廠房,應科學的策劃評估。對土地流轉的非農耕地或山地,不能完全的砍伐,而要考慮植被的保護,建立良好的生態系統,創建環境友好型綠色型土地流轉模式。
四、結語
小崗村在新時代背景下,必須繼續發揮發揚“小崗精神”,繼續做中國農村土地改革的領頭羊。本文通過實地考察和文獻梳理,發現小崗村存在工業化城市化低、土地流轉相關政策受限、土地流轉隱形問題突出等問題,小崗村必須加快城鎮化、工業化建設,創新土地流轉政策,創建環境友好型土地利用模式,以集體利益為核心,維護本村利益的基礎上不斷完善土地流轉機制,實現最大的經濟效益。在招商引資中,加大投資企業的審核力度,避免不良投資企業損害小崗村名譽。認證和管理一起抓,加強認證體系建設,切實抓好農產品檢測、流轉土地督查,構建監管長效機制,為中國土地流轉制度改革貢獻力量,推動農村土地流轉改革發展。
參考文獻
[1]尚賢俊.村土地流轉效益調查分析——以懷遠縣為例[J].南方農業,2017(14).
[2]譚鑫.農業需破“四困”促“六化”[J].社會主義論壇,2017(04).
[3]劉肇旺.小崗村土地流轉隱性現狀及相關問題探索[J].法制與經濟,2014(18).
[4]李新一.李麗純.長沙市農村土地承包流轉調研與思考[J].湖北農業科學,2012,51(15):3401~3405.
作者介紹:蔣啊俊,安徽阜陽人,滁州學院經濟與管理學院學生;曹晨,安徽全椒人,滁州學院經濟與管理學院,助教,研究方向:農業科技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