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朱元璋的“重法治國”從本質上來說是為了維護階級利益的產物,本質上是中央集權的產物,其違背當時明朝發展的現實需要,保護了落后的封建關系,維護統治階級的利益。此外,重農抑商遲滯了商品經濟的發展,扼殺了新的生產關系,進一步激化了封建農民和地主階級的矛盾,具有滯后作用。
【關鍵詞】重法治國;重典重罰;積極影響;消極影響
每一時期都有每一時期的特征,朱元璋從小出生和成長都在普通百姓家庭,經歷過饑餓,經歷過流離,懂得百姓生活之不易,當他成為明朝建立者后,所實施的法令也充分體現了朱元璋對國家的治理思路,難免在治理中也產生了一些極端的想法。明朝建立后,朱元璋積極吸取元朝滅亡的教訓,關注普通百姓的疾苦,采取了一系列制度措施來規范。朱元璋的“重法治國”的推行,是加強鞏固中央集權的產物,是階級斗爭的產物。明朝前期對于鞏固明朝統治,恢復社會發展,加強中央集權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重典重罰的國家政策,踐踏了基本的民生發展,給社會發展造成了消極影響。
一、積極影響
明朝成立初期百廢待興,國家經濟的恢復發展需要強力的中央政權,朱元璋亂世用重典順應了時代發展的客觀要求,對于當時剛剛成立的明朝政權具有積極的鞏固作用,同時也對當時經濟恢復提供了安定的環境。朱元璋利用嚴刑峻法打擊地主豪強,對全國進行土地清查,使得廣大勞動群眾少受地主階級的壓榨。重典治吏,大肆屠殺功臣,對于化解統治階級內部矛盾和加強中央集權具有積極的作用;同時,朱元璋在位時期是國家整治貪官污吏斗爭最為激烈的時候,曾談到這個弊端不革除,國家政治和經濟得不到發展。重法重刑,加強對統治階級內部的治理,使得政治相對元末清明。《明大誥》中“官物起解賣富差貧,誅族”“有司故違不理民狀,斬之”,通過大力整治官吏,明朝前期政治還是比較清明,大部分官員各司其職,莫敢貪腐。
二、消極影響
朱元璋的“重法治國”從本質上來說是為了維護階級利益的產物,本質上是中央集權的產物,其違背當時明朝發展的現實需要,保護了落后的封建關系,維護統治階級的利益。此外,重農抑商遲滯了商品經濟的發展,扼殺了新的生產關系,進一步激化了封建農民和地主階級的矛盾,具有滯后作用。
嚴刑峻法,嚴重的壓迫束縛了廣大的勞動人民。在張居正推行一條鞭法之前,農民與賦稅、勞役緊緊的依附在土地上。沉重的賦稅、勞役加上嚴酷的刑罰,導致農民貧困交加,生活難以維繼。明早期把國民歸為匠、民、軍戶三類,按照朝廷的規定種植農作物和繳納賦稅。建立里甲法,對犯罪實行連坐法,最為著名的莫過于“胡惟庸案”,朱元璋為加強皇權,排除政治異己,打擊對皇權存在威脅的功臣,實行大屠殺,牽連無辜人數和殘忍的手段讓人驚顫。
重典治吏沒有從本質上革除封建官僚的弊端,其只是對沒落的封建地主官僚階級表面的小修小補,其“重典治吏”并沒有觸及到官僚階級的根基,因而注定失敗。明代對官員處罰嚴格,葉伯巨陳述此弊端談道“古之為士者,以登仕為榮,以罷職為辱。現之為官,以無聞混跡為福,受玷不錄為幸”。
明代對于官吏處罰已讓士大夫對為官心驚膽寒,為官的只為明哲保身,只求默默無為,沒有做官的希望不被朝廷征召。由于濫用刑罰,善惡不分,對士大夫動輒施加侮辱之刑(比如杖殺工部尚書薛祥),導致人才流失。同時,國家官僚機構管理混亂,官員不思進取,唯命是從,官場風氣日趨于腐朽,為明末年宦官亂國埋下禍根。朱元璋設立錦衣衛和法外用刑導致國家法制被破壞,“特別法”《明大誥》的實行導致了國家法制混亂,其嚴刑峻法導致社會正常秩序的錯亂,民不聊生。朱元璋的廷杖和錦衣衛制度導致廠衛橫行,國家機構職能混亂,刑部淪為副手。廠衛流毒還對之后的東廠、西廠特務機構設立影響深遠。特務統治和嚴刑峻法把廣大的勞動群眾置于地主階級的血腥奴役之下,嚴重遲滯了生產力的正常發展,為明朝的滅亡埋下隱患。
朱元璋的“重法治國”早期適應當時客觀環境發展需要,對于鞏固國家政權和經濟發展取得一定的積極作用。但是由于其嚴刑峻法違背了當時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造成上層政治和經濟基礎二者矛盾加深,在國家政權穩固后嚴重阻礙國家發展,因此,其給國家發展的消極作用大于積極作用。
參考文獻
[1]朱元璋.大明律[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
[2]吳晗.朱元璋傳[M].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1.
[3]楊一凡.明初重典考[M].長沙:湖南出版社,1984.
[4]張顯清,林金樹.明代政治史[M].廣西: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01).
[5]蔡東藩.明史[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8.
[6]蕭榕.世界著名法典選編.中國古代法卷[M].北京:中國民主法治出版社,1998(01).
[7]張廷玉.明史[M].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
[8]吳晗.明史簡述[M].北京:中華書局,1980.
作者簡介:覃炯榮(1993—),男,漢族,湖南懷化人,碩士在讀,貴州民族大學,研究方向:法律法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