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 程洪濱 張誠 田靜 朱章鎖
【摘要】地方文獻是一個地區文化的縮影,是地方歷史文化的沉淀,是歷史的文字熒幕,本文以保定學院地方文獻資料庫、保定市圖書館、保定市方志辦和保定檔案館為研究對象,對上述館的地方文獻種類、數量、開發利用情況進行調查研究,并對相關的專家學者、從事研究的科研人員進行訪談。
【關鍵詞】地方文獻;保定;開發;利用
一、保定地方文獻的內涵及價值
(一)保定地方文獻的內涵
杜定友先生認為:“地方文獻是指有關地方的一切資料,表現于各種記載形式,如圖書、雜志、紙、圖片、照片、影片、畫片、唱片、拓本、表格、傳單、票據、文告、手稿、印模、薄籍”等。在此概念的基礎上指出地方文獻包括地方史料、地方人物與著述、地方文獻出版物三個部分。地方文獻是以文字、圖像、符號、聲頻、視頻等手段記錄某一地方人類知識的各種載體,對于人們研究一個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地理、歷史、教育、科技、宗教等各個方面有著重要的作用,建立地方文獻資料庫成為地方高校圖書館、市圖書館、機關、檔案館等一大特色。
春秋戰國時期的燕國、中山國,西晉末年的后燕都曾在保定轄區內建都。清朝成為直隸省會,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曾兩度為河北省省會,顯示出河北中心城市的重要地位。為更好地挖掘、集成保定地方文化,展現地方風采,為區域政治、經濟、文化及社會發展提供文獻信息服務,近年來,保定各個收藏單位更加重視地方文化、政治和經濟的發展,從特設立保定地方文獻中心,以建立地方文獻資料庫的方式來搜集和保存地方文獻資料,最大限度地保持地方文獻資料的完整性,對于保存即將消失的文化資料,傳播保定地方文化,促進保定地方資料開發有著重要的作用。
(二)保定特色地方文獻的利用價值
1.為地方發展提供有效的信息
本文四個研究對象中,地方政治和經濟發展的信息資料,為保定政府或有關部門的決策提供相應的資料支持,并且遵循具體的發展狀況,決策前充分了解當地情況,提高決策的科學性。此外,有力的資料支撐,通過收藏館鄉土活動的開展,能有效地構建具有當地特色的精神文明建設,以鄉土文化為背景,開展與宣傳文獻資料的閱讀,能有效提升廣大群眾的鄉土意識,并且在青少年的本土鄉情教育中,強化青少年樹立為家鄉事業建設的偉大理想,還能有效傳遞當地的文化,又能為當地和諧發展貢獻力量。
2.為保定地方高校和教學提供文獻資料
保定是國務院命名的歷史文化名城,擁有大慈閣、直隸總督署、清西陵、狼牙山、白洋淀、冀中冉莊地道戰遺址、古蓮花池等眾多名勝。保定市高等院校眾多,有華北電力大學、河北大學、河北農業大學、中央司法警官學院、河北金融學院、保定學院等著名高校。地方文獻不僅為高校教師教學和科研提供資源文獻信息保障,有效地提升本校的科研水平,還為學生了解保定文化,全面認識保定社會狀況,為將來在保定就業打下基礎。保定學院圖書館作為學院文獻信息中心,擔負有收藏、管理、開發、利用各類文獻資料,為學院教學、科研服務,為區域政治、經濟、文化及社會發展提供文獻信息服務的雙重職責。
地方文獻的價值,要說很直觀的,很少,因為文化的力量是隱形的,是保定人文、歷史、經濟、風土人情的感受,是一種潛移默化的力量,他們是活的歷史,是老祖宗留下的文化遺產,用好是保護遺產的最佳方式,所以它的價值是獨特的、永久的。例如地方文獻用于旅游產物,太行水鎮建設,這些都是歷史的沉淀,是文化底蘊的魅力,是地方文獻的二次加工的活的歷史。
二、保定地方文獻的數量、特色及其開發利用情況
保定地方文獻的地域范圍包括保定市直機關,保定市圖書館、保定各高校,保定方志辦等,作為一種重要的文獻資源,在保定地區各類圖書館及研究部門的藏書體系中占有特殊的地位。本文調查的主要對象是保定學院圖書館,保定市方志辦,保定市圖書館,保定檔案館。
(一)保定地方文獻的收藏的數量與特色
保定學院圖書館在地方文獻的收藏方面主要分了三大類,第一類是地方專志,第二類是年鑒、圖表、圖冊、大事記等工具書。第三類是凡保定人編著或與保定有關的其他作品,截止到2017年12月31日,收藏達到5056種,15000余冊。保定作為國家第一批歷史文化名城,出現了經典故事和人物,隨著雄安新區的設立,保定學院圖書館地方文獻中心建立了雄安新區地方文化展臺,將有關新區的文學作品、方志、年鑒、歷史人物、地方經濟發展等單獨展出,為專家學者研究雄安新區提供了有利的資源保障。
保定市圖書館歷史淵源可推溯到元代賈輔的“萬卷樓”,保定市圖書館在古籍收藏方面獨占鰲頭,是館里的特色收藏,但是目前整理出來的有關保定地方文獻只有576種,1006冊,主要是地方志收藏和部分保定人編著或與保定有關的其他作品。值得提到的是市圖書館珍藏了稀見方志叢刊,本刊是“著名圖書館藏稀見方志叢刊”之一,共收錄保定市圖書館所藏稀見方志6種,其中河北地區方志4種,北京地區方志1種,海南地區方志1種,有兩種僅為保定市圖書館所藏,其余幾種也僅為兩到四家圖書館所收藏,對研究相關地區的歷史、地理、政治、軍事等具有較高的參考價值。
保定市方志館是保定方志辦的展館,位置設在曹錕(民國第八任總統)任直隸督軍時的公館,主館是保定抗日戰爭史料館,目前藏書1574種,5978冊,其特色就是由地方志展室、抗戰史料室、光園與民國風、方大曾紀念館幾個展館組成等,各館內收藏全市范圍內歷代志書、年鑒、地情書和歷代保定學人的著述、與保定有關的著述,保定抗日戰爭時期的相關史料等具有典型的教育意義。
保定市檔案館,年代最早的為清雍正十一年二月(公元1733年)的田房買賣契約檔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保存比較完整的有保定商會檔案(1907-1949年),是研究保定和河北工商業發展的珍貴史料和革命歷史檔案、照片檔案以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的各種檔案。
(二)目前各收藏館地方文獻的開發利用
保定學院圖書館根據各縣(市、區)編寫、出版的區域、山水、名勝、風土、物產、人物、藝文、宮殿、祠廟、陵基、書院等對專志進行了分類,排架,又根據各縣(市、區)編寫、出版的年鑒、圖表、圖冊、大事記等對館內收藏的工具書細化,分類排架,又把保定人編著或與保定有關的其他作品歸為一類,并且建立了相應的電子目錄,針對的讀者主要是在校大學生和本院的教師,極少的社會友人。
保定市方志館充分利用不同的展館,將文獻展覽,讀者的權限設為館內閱覽,不能借出。
保定市圖書館,地方文獻中心比較簡陋,只是把關于地方文獻的書籍放在書架上,沒有分類,沒有標架,不方便讀者查閱文獻,雖然有收藏地方文獻的電子目錄,但是沒有公布在官方網站上。
三、目前保定文獻開發利用存在的主要問題
(1)收藏單位,一般都是企事業單位,或者是私人藏書,無論哪個單位,收藏的根本都是為了閱讀,而現在的普遍現象是館藏的種類和數量不斷增加,卻由于種種原因,閱讀的人卻越來越少,一是沒有做到主動去找讀者,二是讀者不知道自己需要的文獻從那里獲取,長期下去就成了無人問津的死書。
(2)如今是網絡時代,收藏單位有的也建立地方文獻數據庫目錄,可是互聯網官方網站上卻沒有電子目錄可查,經調查發現,收藏館也沒有開發地方文獻的電子數據庫,相應的宣傳也不多,這樣的狀況直接導致需要地方文獻的讀者沒有途徑可查,不知道需要文獻是否被收藏,收藏在那個館,是否能被借閱等。通過調查得知,保定學院圖書館和保定方志館有官方網站,保定學院網站沒有地方文獻的信息,保定方志館,網站由于其獨特的收藏性質,涉及的地方文獻的信息比較多,有地方志目錄展覽,但是沒有具體的目錄,而保定市圖書館和檔案館沒有自己的官網,只能通過電話方式查詢。
(3)地方文獻開發利用中的人員不足,技術人員更加缺乏,各收藏在館藏種類上幾乎沒有互通有無。如果要把地方文獻社會化,網絡化,作為一個公共事業來做,就要在館內部抽調人員從事地方文獻的數據庫建設,但是每個收藏單位的人員配置和勞動分配都是固定的,都有自己的崗位,如果抽調人員,原有的崗位人員配備不足,一些技術人員和設備沒有資金的保障也無法滿足需要。
四、保定地方文獻開發利用的對策
(1)針對重藏輕用,地方文獻的收藏部門應該定期或不定期的推廣閱讀,文化是社會的,我們要想辦法把文化資源推廣出去,找讀者,通過讀者社會性進行再宣傳,讓地方文獻成為真正的為地方可用可讀的資料,可以針對具體的問題進行專題推薦,例如,2017雄安新區設立,國家的千年大計,很多的學者都要對雄安進行研究,保定學院圖書館針對此情況,進行了雄安新區的專題服務,把涉及的資料擺在桌面上,資源目錄發布給個系部,讓老師和學生第一時間或取資料,受到老師和學生好評。
(2)針對文獻數字化進程慢,可以實施共享共建策略。地方文獻資源建設的過程中要制定“共建共享”的策略,要有領導者,有分工,建立必要的信息交流和傳遞機制,把收藏地方文獻的館聯合起來,保定市圖書館、保定學院圖書館、保定市方志辦、檔案館等共同建設聯合目錄,做到平臺的開放性、資源的共享性、建設的標準性。根據保定地方文獻的地域范圍特征,在聯合大目錄的框架下,讀者通過網絡隨時隨處就能查到所需資源的有無和方位。
(3)針對地方文獻開發的人員不足和人員技術水平參差不齊,聯合各館之間可以先進行培訓,提高地方文獻數據開發人員的水平,政府出資制定一系列相關政策法規,協調人員配比和資金不足的問題,或者靠社會公益行為,招募志愿者,捐贈設備,提供技術,促進地方文獻的開發使用行為,在此過程中,對保定地方文獻的宣傳工作也是一個不錯的渠道。在服務過程中,可以引入相關服務的效能評定機制、訪問人數、訪問時間、訪問停留時間等綜合評價,最終應用于地方文獻數字化的建設上。應用各種技術手段,滿足讀者的閱讀權限,擴大數字資源在互聯網、物聯網、移動智能終端等領域的使用授權。
地方文獻的征集利用與當地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有著緊密的聯系,因而應重視圖書館地方文獻的征集可行的方法,發揮政府和社會的作用為征集活動的開展貢獻力量,成立聯合行動組,分工協作,達到預期的效果,紙質書網上看,這是一個長期的建設過程,并且針對地方文獻的特點,積極挖掘其中的利用價值,為當地發展提供信息背景支持,從而構建具有當地特色的和諧發展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