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壇
【摘要】工程造價管理作為工程管理體系中的重要構成部分,其科學化、合理化地控制工作的進行,對于提高建筑工程項目成本投入,既能夠保證工程建設質量,又能夠實現項目建設經濟效益的最大化,從整體上而言,工程造價管理工作是一項較為關鍵的工作。本文對建筑工程造價的特點與影響因素進行探討,并進一步分析建筑工程造價的控制策略。
【關鍵詞】建筑工程;造價管理;因素及措施
一、影響建筑工程造價的因素
(一)設計因素
工程造價在項目建設前期的有效管理往往是非常重要的,而大部分建筑企業卻偏偏忽視了這一點,將工程造價的管理和控制重點放在項目實施和資金計算的后期階段。所以,為了更好地進行工程造價管理,我們要改變觀念,提高管理力度,制定合理的管控計劃,并在工程前期就足夠重視,爭取不在任何階段出問題。
(二)政府政策
建筑工程項目從剛開始的立項到最后的竣工驗收,這期間的各個環節都是受政府政策監督監管的,以確保項目建設的合理科學規范化。因此需要向政府交納相應的管理費用,管理費的交納也是包括在建筑工程造價中的,此外,在建筑工程施工過程中,政府會對工程是否安全文明施工,施工標準與流程是否規范合理展開監管,建筑工程為了進一步滿足政府要求的各項標準,需要建筑單位投放適當的資金,購買改進設備進行規范操作,實現安全文明生產,而這又會導致總的建筑工程造價有所變動。
(三)管理因素
工程施工工作是非常繁雜的工作,這項工作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在施工管理中,管理人員很難對施工過程的具體情況進行全面的了解,也難以對施工進行有效監督管理。如果管理人員責任意識不強,工作懈怠,就必然會導致監管不力的情況,這不僅會造成施工過程中大量資金的浪費,造成大量人力資源和物力資源的浪費,還會影響到工程的施工質量,影響到安全生產問題,對工程造價也會產生不利的影響。
二、降低建筑工程造價的措施
(一)決策階段的造價管理
決策過程中的造價管理直接影響著建筑工程后續工作的造價管理和成本控制,因此,工程單位應積極優化決策過程中的造價管理,全面了解工程建設項目,合理規定工程建設各階段的施工標準、施工工藝和施工設備,提高工程造價管理的可行性。另外,工程造價管理人員要對施工工藝優勢、施工設備優勢和施工人員優勢進行深入分析,并根據施工條件現狀制定施工決策,提高施工決策的合理性。
(二)設計階段的造價管理
在建筑工程設計方面,要注意提高對技術標準和經濟指標的控制力,調動各組設計人員參與到設計招標的制度設計上,要全面地考慮建筑施工的整個過程,制作較為科學有效的招標方案。對限額制度進行改善,合理分析設計內容,改善設計取費制度,建立合理的鼓勵制度。還有就是對施工圖進行合理管理,對于設計內容的更改要有嚴格的管理制度。最后,就是提高招標方案的管理能力,詳細了解中介機構的工作義務和責任,這樣有利于為招標打好基礎,對于招標的中期和后期的管理工作也要進行加強。
(三)施工階段的造價管理
對于施工階段的管理,首先,要做好對建筑工程造價的控制工作。在工程造價洽談中,要對承包商的需求和索賠等問題進行仔細的審核,對材料也要做好提前訂貨和加工。其次,關于開發商方面的變化,我們需要建立相應的簽證管理制度,將方案變更責任詳細到人,而且也要加強簽證的及時性和客觀性的提醒,以及不能隨意的改變。在完工結算的時候,要注意詳細了解造價合同,認真核對材料使用的數據。還要加強工程造價管理體制和市場經濟的一致性,要提高工程造價人員素質,培養全面發展的工程造價管理人才,進而提高工程造價咨詢體系的信息化程度,最后,提高建筑工程造價管理的準確性,以及提高工程造價管理的工作效率。
(四)竣工結算造價管理
竣工結算的編制,首先,是建立完善的資料編制及歸檔制度,及時收集整理實際發生的成本資料,做好造價成本合理性的審查工作。對于竣工結算資料的真實性、可靠性要進行嚴格的審查。對于工程的施工合同、協議以及預算金額、費用金額等內容進行嚴格的審查。工程竣工驗收階段屬于收尾階段的工作,因而作業面較多,同時頭緒也比較繁雜。施工單位要進行合理的安排,同時還要做到井然有序,不能出現窩工、怠工等問題,進而確保工程的順利交付使用。竣工驗收后,相關人員要及時地辦理竣工結算工作,同時還要及時地收回工程款。
三、結束語
對于建筑企業來說,成本以及利潤決定了這個企業是否長遠發展,工程造價作為建筑單位最重要的工作,對于企業的影響是非常深遠的。正是因為工程造價的重要性,對于企業的利潤以及經濟效益有著極大的關聯性,因此在進行工程建設時,一定要將造價進行控制,避免資源和財產的浪費,造成企業的損失。只有將工程造價工作做到最好,才能最終實現成本的優化控制,讓建筑企業提高經濟效益,得到更好的發展,讓企業走上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參考文獻
[1]陳曉婕.建筑工程造價影響因素及降低工程造價措施[J].住宅與房地產,2016(24):103.
[2]劉定智.影響建筑工程造價因素及降低工程造價的措施[J].建材與裝飾,2015(51):152~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