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霄明
【摘要】隨著人們對建筑工程造價管理的重視程度越來越高,如何進一步提高建筑工程造價動態管理控制的管理效率,成為建筑工程管理人員關注的重點問題。文章通過對提高建筑工程造價動態管理控制的方法進行研究,提高了建筑工程的施工質量,降低了建筑工程的施工成本。由此可以看出,對提高建筑工程造價動態管理質量的方法進行研究,能夠為工程造價動態管理控制在建筑工程中的發展奠定基礎。鑒于此,本文主要分析建筑工程造價的動態管理控制。
【關鍵詞】建筑工程;工程造價;動態管理
一、建筑工程造價動態管理控制的重要性
目前,由于我國建筑行業存在的時間比較長,所以建筑行業的發展受到傳統管理模式的影響比較大,直到前幾年一致保持著開放性的管理模式,對其建筑中的各個流程沒有制定詳細的管理計劃,導致建筑企業在施工過程中出現許多問題。如果建筑團隊在施工之前沒有對本次的建筑工程制定詳細的規劃方案以及資金預算,那么,建筑團隊在施工的過程中非常容易出現施工延誤以及預算超支等現象。一旦前期的預算超支,施工團隊為了在規定時間內完成施工任務,有可能出現偷工減料的情況,導致最終的建筑質量出現問題。
二、建筑工程造價的動態管理控制
(一)多角度分析工程造價動態管理影響因素
工程造價是一項較為復雜的工作,在具體工作過程中要樹立全局意識,多角度分析工程造價動態管理影響因素,只有這樣,才能促進工程和社會實際情況的有效聯系,提高工程施工效率。在工程施工中,除了要多方面挖掘潛在因素與具有動態性的危險,還要在充分了解與掌握問題性質的基礎上結合工程進度進行優化措施制定,將相關制度規定落實到實處。
(二)提高對工程造價動態管理的重視
在傳統觀念的影響下,我國建筑企業依舊沿用粗放式的管理模式,作為建筑企業重要組成部分的建筑工程企業自然也不例外,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這種管理模式下的建筑工程企業逐漸暴露出一些弊端,所以,優化建筑工程企業管理模式與制度已經成為必然趨勢。就目前來說,雖然我國建筑企業積極實施了工程造價動態管理,但有一部分企業并未取得理想的效果,因為其對工程造價及其動態管理缺乏充分的認識與了解,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阻礙工程造價管理發展的負面作用。針對這種情況,相關部門與人士應加大工程造價動態管理重要性宣傳力度,建筑工程企業也應在充分了解與掌握工程造價動態管理重要性的基礎上,結合自身特征與優勢進行對策制定,充分發揮其對提升自身競爭優勢與地位的積極作用。
(三)創建系統化的動態管理體制
相關單位應以工程的實際情況以及具體需求為依據,著重于創建科學、客觀的造價管理系統,其中應著重控制工人工資、工程中的各種變量等極易對工程造價產生影響的因素。同時,要對工程造價實行有效的系統化管理,就需要充分地考量可能對其造成影響的各種因素;要求相關企業以及單位具備可以處理常見突發問題的能力,最好可以同時具有隨機應變的能力;應依據建筑市場的實際情況,適時更新、完善相關的管理手段,從而有利于相關企業可以工程造價實行更具實效化的管理。
(四)依據工程現實情況進行動態管理
首先,在對工程實施造價控制時,重點對其工程的施工工作量預算及其現實數值之間的具體差異進行詳細考察以及分析;其次,在具體實施造價動態管理的過程中,應依據相應工程的現實情況對相關的造價數據進行實時的完善以及整改;最后,通過有效的動態管理工作,使相應的造價數據得以符合實際的工程現狀,以達到有效的控制其施工投入成本的目的。
(五)施工階段造價動態管理
建筑工程施工階段的質量好壞直接決定著整個建筑工程的施工質量,所以,對建筑工程施工階段實施工程造價管理能夠有效提高建筑施工的最終施工質量。建筑工程主要包括兩個階段,一階段是建筑施工的施工階段;另一階段是建筑工程施工的竣工階段,在對這兩個階段進行工程造價管理的過程中,由于各階段的施工類型不同,所以要制定有針對性的工程造價管理方案。
在建筑施工過程中進行工程造價管理時,由于建筑施工涉及的技術手段比較多、施工范圍較大以及施工人員范圍較廣,所以在進行工程造價管理時,首先,要對建筑施工中的各個部門進行協調配合,使各個部門認識到工程造價動態管理的重要性,并積極配合工程造價管理工作,將每一項管理工作落實到實際施工過程中去。如在對建筑施工中的施工人員進行管理的過程中,要求施工人員在施工過程中避免浪費施工材料,對每一塊施工材料都要做到合理的應用,進而降低建筑施工的施工成本。
總之,建筑工程相關領域的飛速發展,對國家所具有的意義重大。由于相關企業在實行具體的工程造價時,所需要考量因素較多,因此,想要對其實行有效的控制以及動態管理,需要以工程的實際情況為基準,從多個角度入手,充分考量施工前、施工中、施工后等各個環節影響工程造價的因素,進而保證其動態管理的成效。
參考文獻
[1]唐碧.動態管理控制在建筑工程造價中的探討[J].建材與裝飾,2017(32):150~151.
[2]陳巧巧.淺析建筑工程造價的動態管理與控制[J].四川建材,2017,43(01):189,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