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冬莉
【摘要】藤蔓植物在園林垂直綠化中的應用能夠為立面空間的營造、綠化面積的擴大等提供更多支持,并且能夠構建更好的景觀,因此人們將其廣泛應用至園林景觀創造等方面。下面對藤蔓植物在園林垂直綠化中的應用及相應的施工技術進行具體分析,希望為藤蔓植物應用及施工工作的開展提供一定啟發和參考。
【關鍵詞】藤蔓植物;園林垂直綠化;應用;施工技術
園林垂直綠化方面的工作能夠更好地滿足城市生態建設方面的需要,同時能夠對園林造景方面的需求進行滿足,其中藤蔓植物的應用便是實現園林垂直綠化目標的一種重要方式,因此人們需要對藤蔓植物應用及施工技術方面的研究工作更加重視,為園林綠化作用及觀賞價值等方面的提升提供更多支持。
一、藤蔓植物在園林垂直綠化中的應用
(一)有限空間內綠化面積的增加
為了使某一固定空間范圍內的綠化面積增加,人們需要轉換思路,以垂直綠化設計替代水平綠化方式,為綠量、綠感等方面提升提供更多支持,使觀賞者能夠更好地親近自然。例如,某園林中設計了錦屏藤架,在溫度較高、光照較強的情況下,其能夠對空間溫度進行降低,使身處其中的觀賞者感到清爽涼快;藤蔓植物的應用較空調系統相比成本更低,降溫效果更好,因此人們可以結合實際對其進行合理應用。
(二)立面空間的營造
立面空間的營造也是藤蔓植物在垂直綠化中應用的一大亮點。下面對藤蔓植物在園林垂直綠化及造景中的應用進行具體分析:應用藤蔓植物時,可以使立面墻體的硬質感被削弱,產生一種視覺柔軟、溫和的效果,如對建筑磚墻面體、鋼筋等方面的硬質感進行降低等。在某些園林中,人們對立面種植池的設計方式進行應用,并且種植了爬山虎,使其沿著墻體向上攀緣,形成綠墻和綠壁的效果,而這種垂直綠化方式贏得了眾多觀賞者的心。
(三)坡面水土的保持及群落的形成
為了削弱園林中某些墻面的硬質感、石質感,對駁岸上方的種植土進行保護,防止其流入水體中,人們對迎春一類的藤蔓植物進行應用;此外,在比較直的坡面中,人們將護土筋打入其中,并且在筋坑內種植了雞血藤、爬山虎一類的攀緣藤蔓植物,在垂直綠化、造景以及防止水土流失方面均取得了較好的效果。另外,應用藤蔓植物還可以在園林中打造特色的植物群落,形成核心景觀,比如人們對自然景物進行了模仿,將藤蔓植物當成綠化主體,在園林中的某些區域中分層種植各種類型的植物,如大葉綠蘿一類的藤蔓植物、山姜一類的耐陰植物和鳳凰木、扁桃樹木等,并且使植物錯落有致的分布,最終形成了一個喬灌錯落、藤灌相生、彼此扶桿的群落及垂直綠化景觀,獲得了更多人群的喜愛。
二、施工技術
(一)對施工流程進行明確,做好準備工作
對藤蔓植物進行準備時,需要對其根系發達情況、植株是否飽滿等進行掌握,參照事先制定的合理方案對苗木進行選擇。通常情況下人們需要結合地區環境特點、各種藤蔓植物對種植環境的不同要求等進行選擇,對苗木進行嚴格篩選進而提高其質量,如對大、小藤蔓苗主蔓莖進行選擇,確保兩者分別大于1厘米和0.28厘米;分枝數量方面分別需要在4個以上和3個以上等;之后做好場地準備方面的工作,將土壤翻深控制在41厘米以上,避免出現過多的種植土雜質,若發現其中灰渣的含量過多時,需要繼續深挖,做好原土清除方面的工作,以優質的土對其進行替換,最終完成整平工作。
(二)定點放線、挖土放土及種植方面的工作
參照設計坑位完成位置固定方面的工作,對種植溝、種植坑一類的定點形式進行選擇,前者可設置為線形。
對種植槽、種植溝的位置關系進行正確處理,為種植距離控制工作提供更多支持;種植坑需要和四壁成90度角,坑徑需要超過根莖15厘米,在種植栽培藤蔓的過程中,盡量不讓根系暴露在空氣中;種植坑需要和墻體保持一定距離,使根系具有更多生長空間;栽種前需要做好土地平整處理工作,對肥料進行合理添加,比如將每穴施肥量控制在0.7千克上下,并且做好土和肥料攪拌方面的工作等,將其置于坑中;若種植溝深度超過最大值,可以通過土層添加的方式進行處理,之后進行施肥。
通常情況下,種植施工時間在3至4月,為藤蔓植物成活率提供更多保障,若需要在夏季進行施工時,需要做好藤蔓植物枝葉裁剪方面的工作;根莖埋深需要超過原土2厘米左右,并且使根系維持在伸展狀態,在種植環境較差時,對栽植寬度、高度進行增加,同時做好底部排水方面的工作,最終為垂直綠化施工質量等提供更多保障。
三、結語
總結全文,為了促進園林綠化效果的提升,為園林垂直綠化方面的工作提供更多保障,推廣垂直綠化方式,需要對藤蔓植物進行合理應用,加強對其施工技術方面的研究,進而為藤蔓植物特性、功能等方面的發揮提供更多支持,為園林綠化工作的開展及觀賞價值的提升奠定堅實基礎。
參考文獻
[1]陳志崗.藤蔓植物在園林垂直綠化中的應用及其施工技術[J].現代園藝,2017(21):117~118.
[2]廖陽明.藤蔓植物在園林垂直綠化中的應用及其施工技術[J].綠色科技,2014(06):45~47.
[3]鐘思燕.淺談垂直綠化在城市園林中的應用及施工技術[J].房地產導刊,2017(14):2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