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江西南康家具產業作為南康的首位產業、富民產業和扶貧產業,歷經20多年的發展,已成為贛南蘇區最具特色、規模最大的產業集群之一。2016年,南康家具產業集群突破千億大關,達1020億元,家具電商產值突破百億,達到118億元。2017年1~8月,產業集群繼續保持高速增長態勢,實現產值811億元,增長21.6%,已接近2015年全年產值。本文作者通過走訪南康區政府、南康家具產業促進局、南康家具協會以及實地考察南康家具品牌聯盟的企業,掌握了大量的一手資料,通過對調查資料的分析,本文闡述了江西南康家具產業集群發展基本情況以及面臨的困難挑戰,并提出了相應的發展對策。
【關鍵詞】南康;產業集群;對策
近年來,江西南康搶抓蘇區振興發展的歷史機遇,緊緊圍繞“打造全國乃至世界家具集散地”的目標要求,充分發揮《若干意見》政策紅利,堅持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大力推進現代家居城建設,促進家具產業轉型升級,徹底改變了原來“小打小鬧”層面,使得南康家具產業持續呈現出逆勢增長、快速裂變的良好發展態勢。2016年,南康家具產業集群突破千億大關,達1020億元,家具電商產值突破百億,達到118億元。2017年1~8月,產業集群繼續保持高速增長態勢,實現產值811億元,增長21.6%,已接近2015年全年產值。
一、南康家具產業集群發展基本情況
南康家具產業作為南康的首位產業、富民產業和扶貧產業,歷經20多年的發展,實現了“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到強”的“化蛹成蝶”的躍變,成為贛南蘇區最具特色、規模最大的產業集群之一。特別是近年來,通過頂層設計、開放發展、升企入規、研發設計、招大引強,產業集群建設實現了五個重大轉變。
(一)抓頂層設計,產業鏈條實現“由低小散弱向全產業鏈發展”的重大轉變
南康家具作為“草根經濟”,產業大而不強、企業多而不精,“低小散弱”問題突出,難以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并伴隨著用地、環保、安全等系列問題。2013年以來,南康緊緊圍繞打造“全國乃至世界家具集散地”和建設“現代家居城”的工作定位和目標要求,牢固樹立全產業鏈發展理念,編制了《贛州市南康區家具產業發展規劃》,在更高層次、更寬視野、更大領域明確了產業發展方向和實現路徑,不斷拓展產業發展空間,培育傳統產業新動能,助推家具產業集群效應不斷提升、效益逆勢上揚。同時,堅持問題導向,圍繞家具全產業鏈建鏈、補鏈、強鏈,打造了國內家具制造平臺最完善、鏈條最齊全、成本最低廉的產業基地,進一步豐富和完善了集研發設計、加工制造、銷售流通、專業配套、家具基地等為一體的產業集群。
(二)抓開放發展,家具貿易實現“由單一內貿市場向內外貿市場并重”的重大轉變
南康每年對進口木材的剛性需求達到500~600萬方,基本要從東南亞、非洲、北美等地區進口。在贛州港未建成之前,進口木材絕大部分要從沿海口岸轉到廣州、順德等地,經“多道販運”再進入南康,輾轉運輸環節多、時間長、成本高;南康家具成品也以內貿為主,出口極少。為破解南康家具所需木材難以保障、成本高和家具銷售渠道單一的問題,南康區掘金富礦,在質檢、海關、口岸等部門的支持下,創造性地建成全國首個進境木材直通口岸——贛州港,并以最快速度成功使贛州港獲批成為全國第8個內陸對外開放口岸和內陸首個國檢監管試驗區,使南康、贛州乃至江西省對外開放競爭優勢得到重大提升。
(三)抓“升企入規”,發展方式實現“由粗放分散向集約環保”的重大轉變
南康家具產業長期以來拼資源、拼人力、拼價格,發展方式比較粗放。為加快產業集聚發展、集約發展、集群發展,增強競爭力,南康區在打造產業鏈的基礎上,按照“眾創業、個升企、企入規、規轉股、扶上市、育龍頭、聚集群”的發展理念,學習借鑒溫州、義烏經驗,充分發揮政府“有形之手”和市場“無形之手”的作用,以“升企入規”為抓手,瞄準“兩個1000”(實現1000家家具企業升規、建成1000萬平方米標準廠房)發展目標,推動企業入規、入園、入標準廠房。一方面,在全省率先大規模啟動“升企入規”。以“入園必入規”為總要求,以土地為杠桿、稅收為標尺、入園進區為抓手,出臺6個方面18條“真金白銀”的政策扶持,把有限的優質資源傾斜支持“升企入規”企業。另一方面,既扶也打,對“潛水企業”采取環保消防、安全生產、產品質量、畝均稅收等措施進行整頓,營造公平競爭的有序環境。
(四)抓研發設計,產業層次實現“由家具制造向家居智造”的重大轉變
針對家具產品附加值低的問題,南康區按照劉奇省長指出的“要引導產業鏈向研發、銷售兩端延伸”的要求,強化創新驅動,向“微笑曲線”兩端發力,向研發、銷售要效益、要市場競爭力。一是著力提升研發設計水平。積極探索“互聯網+”的實踐路徑,打造了國內首個“互聯網+家具”綜合服務平臺“康居網”,推動線上線下同步,逐步改變傳統家具產業的研發、設計、生產、營銷模式。二是加快推動智能制造。策應“中國制造2025”,引進國內最專業的實木半自動生產線所用機器設備,打造家具生產“機械化、智能化、定制化”的標準車間并復制推廣,引導企業發展智能家具、定制家具、生態家具,徹底改變南康家具產業的發展層次。
(五)抓招大引強,產業集聚實現由“南康家具”向“世界家具集散地”的重大轉變
南康區憑借贛州港的獨特優勢,加上即將跨入高鐵時代,以及贛南蘇區擁有企業上市IPO“綠色通道”等政策優勢,大力推動招商引資。一是改變招商理念。南康區圍繞臨港產業,推進以商招商、產業鏈招商、精準招商,改變過去單純依靠土地優惠模式和“撿到籃子里都是菜”的理念,打造以贛州港為核心、以臨港工業為主體、以臨港服務業為支撐的臨港經濟發展新格局。二是著力引進德邦物流、申通快遞、順豐速運、香港龍泰安等65個重大項目落戶,總投資192億元。三是主動參與競爭“走出去”。充分發揮中國(贛州)家具產業博覽會平臺作用,真正把家博會辦成發展理念的交流會、時尚潮流的展示會、設計成果的評比會、行業標準的發布會,通過家博會展示家具產業“生態化、標準化、智能化、規范化、環保化”的發展理念,以及各種新材料、新工藝、新設備、新模式的研發設計,引導南康家具企業主動更新觀念,參與全球化的市場競爭中去。
二、南康家具產業集群發展面臨的困難挑戰
南康家具產業集群雖然實現了較快發展,轉型升級步伐也“蹄疾步穩”,但面對綠色發展的新要求,面對百舸爭流發展的新態勢,面對轉型升級的新任務,其發展道路仍然任重道遠、壓力巨大,特別是還存在以下四個方面的困難和挑戰。
一是發展方式仍比較粗放。雖然南康區通過“升企入規”,推動了900多家企業入歸入園入標準廠房發展,改變了企業原有的生產方式和工藝,但相比南康7000多家家具企業,其所占比例還偏低,僅僅超過10%。剩下的企業基本上規模小、抗風險低、管理不夠規范、用地低效,消防、環保、安全不達標現象較為普遍,整體發展方式比較粗放。
二是研發設計水平較為低下。南康企業主大部分為“洗腳上岸”農民所創辦,“小富即安、小進即滿”思想還較為嚴重,普遍存在創新力不足的情況,產品低端化、同質化現象較為嚴重,建立了現代企業制度的新型企業更是寥寥可數。
三是品牌影響力不夠強大。雖然南康家具品牌價值在2016年達到了97.01億元,潛在價值252.05億元,在制造業中位居全省第一、全國前列。但單個品牌的影響力不足,相比芝華士沙發、聯邦家私、左右家私等國內其他知名家具企業,更是差距甚遠,總體仍然是“星星滿天、月亮不亮”現象,標桿企業、龍頭企業,能發揮引領性、示范性、帶動性的產業龍頭企業不足。
四是環保壓力凸顯。南康家具企業歷來對廢氣、廢水、廢渣等“三廢”的有效處理不足。隨著國家對環保問題的高度重視,加之江西省屬國家生態文明創建示范區,對環保的硬約束越來越嚴格。而環保設備購置成本高(一套符合要求的“三廢”處置設備價格在150~200萬),南康家具企業又以中小企業為主,基本難以承受,環保問題將成為家具產業發展面臨的最大問題。
三、南康家具產業集群發展對策研究
一是全力推動家具企業“升企入規”。在已新入規900多家家具企業的基礎上,引導家具企業抱團發展,力爭突破1000家,加快推進標準廠房建設,引導“小散亂”的家具企業入園入區入標準廠房規范發展,實現生產設備、消防、環保設施的標準化、機械化和智能化。
二是全力繁榮提升贛州港,進一步降低流通成本、提高通關效率,加快打造“全國乃至世界的家具集散基地”。
三是全力推動南康家具向“微笑曲線”兩端延伸,從來料加工的低端中走出來,堅決淘汰落后的產能,向研發和銷售要效益、要競爭力。
四是全力推動“互聯網+”,加快家居特色小鎮建設,加速移動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研發創意機構等與產業結合,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推動傳統家居向生態、智能和定制家具轉變,實木家具向家居和家居創意產業裂變。
參考文獻
[1]丁峰.加速推進產業轉型升級———關于南康家具產業發展的調研報告[J].理論導報,2014(01):24~25.
[2]楊巍巍.贛南家具企業轉型研究[J].家具與室內裝飾,2010(04):46~47.
[3]楊鑫暉.基于產業集群的南康家具區域品牌化策略研究[D].南昌:江西師范大學,2015:12~19.
[4]楊巍巍,魯鋒.贛南家具企業設計環節的調查與分析[J].木材工業,2013(04).
[5]劉定榮,陳臻.江西南康家具產業結構轉型初探[J].企業研究,2014(18):117.
[6]呂品,曹靜雅,呂珺.生態位視角下江西省物流企業品牌建設策略[J].企業經濟,2014(11):17~20.
[7]林善煒.產業集群視野下的福州區域品牌建設[J].產業與科技論壇,2009(02):68~71.
[8]張書瑞.基于創建和培育產業集群區域品牌的探究[J].生產力研究,2012(07):196~198.
作者簡介:魯鋒(1983.11—),男,漢族,山東臨沂人,研究生,江西環境工程職業學院工業與設計學院,講師,研究方向:家具設計與制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