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長期以來我們一直專注于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教學改革,從案例教學法到探究式教學法,從開發第二課堂到舉辦專題講座,從追蹤社會熱點經濟問題到引導師范生開展課余試教練習,一年年、一屆屆的探索與實踐,學生的專業素質與能力得到了有效的提升。
【關鍵詞】教學;改革;探索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是我院思想政治教育專業大二上學期開設的一門基礎課,它內容豐富、抽象,邏輯嚴密、體系完整,與西方經濟學不同,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不是停留于分析經濟活動中人與物的關系,而是透過人與物的關系分析經濟活動中人與人的關系,在于揭示經濟事物發展變化過程中本質的、內在規律。學習本課程要求學生不僅要具備很強的邏輯理解能力,才能掌握嚴謹的經濟理論,還要求學生善于思考、勤于思考,具備良好的邏輯分析能力,才能運用所掌握的經濟理論去理解經濟現象背后客觀存在的內在規律。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也不同于思想政治教育專業的其它課程,想“投機取巧”、通過考前突擊記憶“蒙混過關”是非常困難的,它要求學生在整個學習過程中扎扎實實、一章扣一章、一環扣一環,完整系統地掌握經濟理論體系的每一個概念和每一個原理,理順馬克思主義經濟理論內在邏輯關系,才能拿到本課程的學分,因而,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常常被學生戲稱為“文科中的理科”,成為抽象邏輯思維能力較弱的文科學生非常懼怕的一門課,所以,培養學習興趣、打消畏懼心理,是任課教師必須帶領學生闖過的一道難關。
在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教學實踐中,我們不斷探索教學改革,2008年,在教學過程中嘗試運用案例教學法授課,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課堂教學對學生的吸引力,但大學不同于中學,由于課后督促不能很好地跟進,案例教學變成“故事會”,學生記住了案例,往往忽略了案例背后的理論。2013年,為了提升學生專業素質和能力,又嘗試開發第二課堂,組織部分對經濟學感興趣的學生利用課余時間討論社會經濟熱點問題,然后根據這部分學生的反饋,擬定相關專題給全班同學舉辦講座,這次教學改革探索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學生理論聯系實際、運用理論分析問題的能力,但由于參與課后探討熱點經濟問題的學生有限,大多數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也沒有能很好地調動。2016年我們又成功申報了教改課題“政治經濟學教學模式改革的探索”,在承擔本課題的研究過程中,我們堅持從三方面實施改革,一是在對教材內容進行適度調整,盡可能在有限的教學時間內不要割舍內容豐富、體系完整經濟理論;二是進一步推進課堂教學手段的改革;三是利用課余時間,全面開發第二課堂,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近幾年,我們學院一直使用“馬工程”重點配套教材《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概論》做教科書,該教材體系完整、內容豐富,但是,由于學院大幅度裁減課堂教學時數,課時嚴重不足,完成教學任務顯得非常局促,調整教材內容,梳理理論邏輯關系,給學生講授完整的經濟理論,成為任課教師的備課重點,其間我們做了很多嘗試,比如,在開篇導論時就注意引導學生從人類社會歷史演化的進程中去理解人類社會經濟活動發展的內在邏輯,在講解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研究的出發點是物質資料生產活動時,我們從人類社會物質資料生產活動的歷史發展邏輯出發,讓學生認識到:維持人類社會生存與發展的物質資料生產,經歷了從自然經濟到商品經濟,并將最終向產品經濟發展的歷史必然性,讓學生從整體的高度去把握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研究的對象,不是研究在技術上如何創造更多的社會財富和分配好社會財富,而是要揭示人類社會經濟活動中人與人之間的互相關系———社會的生產關系及其發展規律。又如,考慮到課時縮減現狀,我們對教材順序進行一定調整,《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概論》的前三章商品、貨幣、市場經濟和價值規律講授的是馬克思主義勞動價值論,在講授完勞動價值論三章內容后,以“資源配置有并行的‘兩只手”為引出問題的節點,把第十五章“市場經濟中政府的經濟職能”調整到此,在這里講解政府宏觀調控的方式、手段和政策的相關知識,讓學生理解到:政府的宏觀調控可以彌補市場機制導致的市場失靈,這對接下來采用案例教學非常有利,如在講解危機理論時,借助案例分析,可以將危機爆發的根源、市場失靈的原因以及政府宏觀調控對危機的治理,形成一個邏輯閉環,可以避免學生理解危機理論出現知識盲點,提高了案例分析的教學效果。為克服課時不足,我們還與本專業其他課程老師合作,對大一開設的毛澤東思想概論和大二下學期即將開設的馬克思主義發展史三門課程的教學內容進行梳理,對其中交叉重疊的內容進行重新分配,把政治經濟學社會主義經濟理論的相關內容分解到這兩門課,而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課堂就不做專章講解,只是通過運用我國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的案例分析來彌補這部分理論的缺失,這樣適度地刪減與配合分工,既保證了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的完整性,也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內容多、課時不足的矛盾。
在“政治經濟學教學模式改革的探索”課題研究過程中,除了案例教學法,我們還在探究式教學法的運用上下功夫。注重從學科領域出發選擇經濟運動中的相關主題,創設類似于問題探討的情境,引導學生課前自主預習,積極開展調查、廣泛收集、整理資料,進行邏輯推理等探究活動,鼓勵學生獨立尋找答案。其間比較有效的探索是借2016年G20峰會在杭州舉辦的契機,組織2015級學生收集、整理峰會相關報道,理解杭州G20峰會倡導的“構建創新、活力、聯動、包容的世界經濟”峰會主題對世界經濟發展趨勢的準確把握,了解中國對世界經濟影響力的變遷過程,進而認識G型政府間國際組織的特征以及這種以論壇方式建立的國際組織在全球多邊舞臺上迅速發展的原因。學生展示各自收集的相關資料,積極開展交流、互動,獲取到有用的知識,較好地培養和提升了學生的探索與實踐能力。
利用課余時間開發第二課堂,是應對課堂教學時間大幅度縮減的另一良策,由于課時不足,不可避免地會存在課堂上對一些知識點分析不透、不深的現象。為了彌補這一不足,更為了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主動性和探索精神,在2016級“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教學過程中,考慮到授課班級師范生的特點,我們采取分組合作的辦法,要求學生依據人教版高中教材《經濟社會》練習試教,并以每個組的教學試教效果為據評定平時成績。為上好一節課,小組成員分工合作編寫教案、制作課件,擬定教學目標和教學重難點,在練習試教中發現自己在大學課堂上沒有明白的概念、原理,也有了壓力和動力去鉆研教材,弄懂一個個知識點,例如為了完成高一經濟生活第一單元“生活與消費”的教學試教任務,學生們死記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把商品與商品屬性、貨幣的本質與職能、價格的決定及其變化規律、生產與消費的關系以及如何做一個理性消費者等內容講解的生動有趣、深入淺出,這樣的教學實踐探索既提升學生專業能力和獨立思考能力,又提高了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教學效果也得到了明顯的提高。
兩年的教改課題研究結束了,但是政治經濟學教學改革的探索不會停止,我們會繼續發揚成績,進一步克服不足,比如,如何有效監管督促學生的分組合作活動,讓每一個學生真正參與進來,避免“搭便車”混“學分”;如何利用智能校園資源更好地提升課堂教學效率……教學改革的路上還有一個個難題等待我們去探索、去克服和創新。
參考文獻
[1]程恩富.現代政治經濟學案例[M].上海: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2003.
作者簡介:徐京西(1964—),女,貴州遵義人,遵義師范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中國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