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菊慧
【摘要】近年來,伴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人們越來越重視孩子教育的問題,這給我國教育事業的快速發展帶來了新的機遇。但是隨之而來問題也非常多,尤其是給教師帶來的壓力非常巨大。本文首先分析了影響教師幸福感的主要因素,然后對教師幸福感獲取提出了有效的策略。
【關鍵詞】教師;幸福感;因素;有效策略
一、教師幸福感缺失的主要因素
(一)學校因素
首先,學校領導的評價會影響教師的幸福感。教師每天全身心地投入到學校教育工作中,是為了從“教師”這一職業中獲得成就感和認同感,一旦學校領導對他們的工作沒有給予及時的肯定或者贊賞,就會降低教師的工作積極性,從而造成教師幸福感的缺失。其次,學校的環境會影響教師的幸福感。從理論上講,學校既是學生接受教育的重要陣地,也是教師進行教育活動的主要場所,學校應該給教師創造良好的環境和氛圍,特別是人文環境的創造。如果學校過于重名和重利,就無法給教師創建一個輕松舒適的人文環境,不利于教師未來的人生規劃,還會降低教師的幸福感。最后,學校教學任務量也會影響教師的幸福感。學校的任務量過重,會直接造成教師職業的倦怠,不利于教師獲得幸福感。此外,學生的成績也會影響教師的幸福感,教師的主要工作就是教育學生,一旦學生成績不理想,教師就會感覺自己付出沒有回報,從而無法獲得幸福感。
(二)社會因素
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學生的家長對教師的要求越來越高。從某種程度上來講,家長就是社會的典型代表,它會影響教師幸福感的獲取。首先,學生家長是否信任或支持教師,會影響教師的幸福感。在學生的教育問題上,如果教師不能和家長達成統一的教育理念,或者教師對學生的教育工作得不到家長的信任和支持,教師會產生挫敗感,無法獲取幸福感。其次,社會對教師是否具有尊重意識,會影響教師的幸福感。當今時代,我國教育事業正迅猛發展,教師作為教育事業的主體,理應受到社會的尊重。若在社會生活中,社會對教師不予以重視和尊重,會直接降低教師的社會地位,教師難以獲取幸福感。最后,教師的物質也是教師幸福感缺失的直接因素。教師作為上層社會建筑中的一員,物質基礎會影響教師的生活水平和質量,一旦教師的付出和回報不能成正比,這就會直接影響教師的生活狀態,無法為教師的教育工作提供良好的物質保障。
(三)教師自身因素
首先,教師的自我判斷能力。它主要指的是教師對自己能力的認知,也就是判斷自己在實際工作中能夠及時有效完成教學任務。如果教師的自我判斷過高,會導致無法完成教學任務,還會產生消極工作態度。此外,教師的情緒狀態。教師的情緒狀態會受到很多因素的影響,在實際的教育工作中,教師如果不能保持良好的情緒狀態,就會降低自己的工作效率,從而無法獲得成就感。
二、提升教師幸福感的有效策略
(一)學校要提高教師的工資待遇和福利待遇
教師工資待遇、福利待遇過低,會直接影響教師的工作熱情和穩定性。因此,學校需要提高教師的工資待遇和福利待遇,這樣才能提升教師的幸福感。提高教師的工資待遇,不僅可以提高教師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還會提高教師的穩定性,防止教師的流失。提高教師的福利待遇,也是提高教師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的重要保障。俗話說:身體是革命的本錢,教師擁有健康的體魄,才能保證教育工作的順利進行。提高教師的福利待遇,不僅可以讓教師感受到學校的人文關懷和關愛,還可以為教師的健康提供社會醫療保障,從而增加教師的幸福感。
(二)強化教師的社會地位
提升教師幸福感,必須強化教師的社會地位,這樣才能降低人們對教師不切實際的期望,才能及時地給予教師信任和支持。例如在學生的教育問題上,如果家長認可教師的社會地位,就會毫無保留地相信和支持教師對學生所有的教育行為,同時,教師也會感受到家長對他們的信任和支持,在對學生的教育工作中會更加努力和付出。因此,強化教師的社會地位,會使得教師更加清晰地進行自我認知,并且找準自己的工作目標,從而為我國教育事業做出貢獻,教師也會在教育的過程中,實現自我價值,獲得成就感,增加教師的幸福感。
(三)減輕教師的教學任務和降低教師的工作壓力
教師教學任務的繁重會影響教師獲取幸福感,因此,在實際教育工作中,必須減輕教師的教學任務,降低教師的工作壓力,只有這樣才能增加教師的自由時間,才能讓教師有充足的時間進行休閑活動。如果教師沒有休閑時間,就會對教師職業產生倦怠,不利于增加教師的幸福感。如果教師有充足的休閑時間,教師可以利用這些時間進行自我學習、思考、運動、寫作等其他活動,這些活動可以讓教師進行心情的放松和調節,還可以讓教師的精神世界得到滿足,從而享受愉悅的、自由的生活,增加自身的幸福感。
三、結語
綜上所述,學校、社會和教師自身都會影響教師幸福感的獲取,我們必須從這三方面進行分析和研究,采取有效的措施提升教師的幸福感,只有這樣才能促進我國教育事業的良好發展。
參考文獻
[1]胡朝秀.云南省賓川縣高中教師職業幸福感研究[D].昆明:云南師范大學,2013.
[2]吳潤甫.提升教師職業幸福感的有效策略研究[J].課程教育研究,2017(52):187~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