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斌
【摘要】土木工程抗震設計是一個復雜的工程。其設計的質量直接影響著建筑的穩定和人民生命財產的安全。因此,應選擇科學的抗震設計方法來提高土木工程結構的抗震性能。本文主要分析了土木工程結構設計的抗震設計,為實際工作提供參考。
【關鍵詞】土木工程;結構設計;抗震設計
目前,隨著地震發生的可能性越來越大,人們越來越重視建筑的安全,在施工中,必須確保結構設計的良好抗震性能,這就要求一定要在建筑設計中,確保高精度,確保地震,帶來的是最小的損失。
一、土木工程抗震結構設計中的重要性
對于地震結構設計的重要性,我們主要討論以下兩個方面。一是當今社會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各行各業的要求都在逐步提高,而準確度也越來越高,計算機逐漸取代了傳統的人工綜合計算,同時,對安全、認知和關注的意識逐漸提高,在土木工程結構設計過程中,建筑工程師將重點關注地震分析。此外,土木工程結構復雜,地震產生的動力也不同。這使得抗震設計成為土木工程結構設計中最重要的部分。二是為了保證建筑質量的安全性和實用性,我們必須保證設計理念的實用性和合理性,這主要是基于實體的實用性和真實性,使抗震設計不斷優化。
二、土木結構設計的現狀
(一)土木結構設計的特點
在建筑用地的特定情況下,房屋的數量越多,房屋的適應程度就越高。土建結構本身及整體重量附件,土木結構樓層較低,軸承重量較輕,但對于土木結構樓層,除此之外,還需承受重力作用,還需要承受風和其它自然因素的承載能力,需要土木結構堅固抵抗橫向力。因此,在設計高層民用結構時,首先考慮側向力,然后考慮水平荷載。此外,對于高度特定的民用結構,其抗震性能將受到風荷載和地震聯合作用的影響。
(二)木結構抗震要求更加苛刻
在民用結構設計初期,必須考慮到抗震要求時正常運行的承載力,使民用結構具有良好的抗震能力。土建結構延性的計算是一項繁瑣的工作。唯一簡單的方法是計算民用建筑的結構設計。在高層民用結構設計中,為了使結構具有良好的延性,嚴格要求結構構件的規格、材料和配筋率。此外,土木工程結構剪力墻的橫截面面積往往很大,因此土體結構的變形不可忽略。
三、土木工程結構設計中的抗震設計
(一)建設過程中的場地選擇
在土木工程設計之前,必須通過的一個環節就是選擇合適的場地。在調查中,我們先要了解整個地區的地形地貌,避免曾經有過凹陷和斷裂的地層,從而確保建筑工程具有良好的防震作用。如果不能有效避免,應采取相應的預防措施,加強和保護不良地區。
(二)使用特殊的防震材料
用于地震處理的土木工程建筑的防震材料,主要是指土木工程建筑地基抗震處理,以減少地震發生時強地震能量造成的破壞。在傳統的方法中,在地基基礎上鋪設了砂土和粘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地震的負面影響。近年來,隨著我國對建筑業的投資不斷增加,相關部門在土木工程和建筑防震方面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如在建筑地基上鋪設一層瀝青,其阻尼效果要優于砂或粘土。在材料的選擇中,如圍墻和建筑物的墻壁,材料中較輕的材料被盡可能地選擇,以減少在地震發生時的傷害。
(三)合理布置結構
土木工程結構設計的布局是一個重要的環節,可以有效地提高建筑的抗震性能。在設計土木工程布局時,應充分考慮建筑平面的大小、建筑面積的地形、荷載分布以及建筑物的橫向受力分析等因素。這些布局雖然表面上看起來簡單,但實際上是由于各種因素導致不能有效地實現預期的效果,尤其是外部土木工程的復雜設計,設計師很難遵循簡單的方案施工,只能將其控制在允許的范圍內。此外,我國有關政府部門應制定明確的土木工程結構設計規則,提高設計人員的實踐經驗,確保土木工程結構抗震設計要求得以實現。
(四)建筑平面抗震設計
均勻對稱是建筑布局設計的核心。同時,勻稱對稱也能更好地體現建筑各種空間功能的需要。如果建筑墻體和鋼構件不對稱,地震發生時建筑結構的不均勻力會發生,造成不均勻的變形現象。當地的城墻甚至建筑物都將被破壞。平面組合設計和單室設計是建筑平面設計的核心要素。在單人間的設計中,需要準確地確定每個房間的面積、門窗的位置等。建筑的組合形式具有多種特點。如集中式和單元型應結合施工現場的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的平面組合形式。以單元式為例,在優化利用垂直交通的基礎上,使各個使用空間有機融合,這種形式大多用于商住樓、高層辦公樓。要盡可能把豎向交通設置在平面內,提高建筑結構的整體剛度、抗扭轉能力等。
四、結語
綜上所述,隨著土木工程行業能源的增加,其地位也在不斷提高。目前,建筑物的穩定性和地震已經成為土木工程結構設計中的一個重要話題,因此,設計人員應加強土木工程結構的抗震性能設計,提高他們的專業技能和知識,促進土木工程行業的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梁棟.土木工程結構設計中的抗震設計要點[J].建材與裝飾,2016(36):55~56.
[2]郭浩.土木工程結構設計中的抗震解析[J].四川水泥,2017(02):97.
[3]王芳芳.土木工程結構設計的抗震性問題探討[J].智能城市,2017,3(10):129,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