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語言的學習歸根結底是文化的學習。英語教學中,師生雙方因為現實語言環境和教學情況,在有限的課堂教學中往往把英語單純看作一門語言來教來學。不管課內還是課外,在老師的指導下,學生花大量時間學習、掌握這門語言,即使通過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但學生仍然發現他們在與說英語國家的人們的實際交流中,真正的英語運用效果其實并不好,回頭反思的時候仍然覺得是自己單詞記得不夠多、語法掌握得不夠到位。但說到底是教學雙方都忽視了語言覆蓋下的英語文化的學習、掌握和精通。老師必須要重視課堂英語的文化輸入教學,從文化層面才能有效激發學生的英語學習興趣。
【關鍵詞】語言學習;英語文化;課堂輸入
一、引言
平時大家談起學英語,常提起新聞中看到的其他亞洲國家比如印度人或菲律賓人說英語,一方面感慨他們的英語口音比大多數學英語的中國人都重,一方面又感嘆可人家偏偏就是敢說而且說得那么流利。然后自嘲我們自己學了幾十年英語了還是啞巴英語,不敢開口說英語,尤其是在課堂上永遠都能聽到學生那句理直氣壯的“Sorry,myEnglishispoor.”其實這個問題細想起來凸顯的恰恰就是語言映射下的文化影響。我們都知道,因為歷史和政治的原因,印度和菲律賓曾長期是英國和美國等國的殖民地。像研究人員所說的那樣,印度和菲律賓可以算作是“外圈”英語學習國家。“外圈”國家雖然比不上那些以英語為母語的“內圈”國家,但是這些國家由于長期受西方殖民的影響,對西方文化和價值觀有著較大的甚至是本質上的認同感,從內在因素上來說就具備了一定的英語思維偏向,對于作為文化表征的語言———英語,自然就有著很大的認同感,尤其是英語在印度和菲律賓還是他們國家的第二語言(官方語言)。而像中國、韓國等這樣學習英語的國家被算作“延伸圈”,英語只是在各行業各領域中起到輔助語言的作用。當我們的英語教學脫離了文化學習,而只是單獨學習語言知識點的時候,學習的效果自然就大打折扣甚至是無效的。
在中國“一帶一路”業已取得喜人成績的當今,作為國際通用語的英語,其使用已涉及中國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漢語熱持續提高的同時英語學習一如既往的重要,其重要性難以忽視。但大多數中國人學習英語就真的是把它當作一門語言來學,背單詞學語法,恰恰忽略了對語言層次下的英美文化甚至是西方文化的深入了解和學習。
二、問題
說起語言和文化的關系,學習語言的人都會脫口而出“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文化是語言的內涵和本質”,以此來強調兩者的不可分割性。作為英語教師,在實際的課堂教學中,因為種種客觀和主觀因素的限制,很多時候,我們并不能完全做到以語言學習來引導學生獲得相關的文化知識。我們的英語教學模式還是以最基本的單詞和語法學習的語言知識體系講授為主,反復強調學生的語言能力的培養和提高,聽、說、讀、寫技能不僅是老師的教學重點也是學生給自己提出的明確提升目標。不斷花時間在學習單詞、記憶單詞、鞏固單詞、學習語法、了解語法、掌握語法上,忽略了文化教學、文化學習和文化植入,從而也讓學生誤以為學習英語就是學習英語單詞和語法,而不是更深層次地對英語文化、英語思維和英語所體現出來的世界觀、價值觀的學習。這樣的英語教學和學習,由于缺乏有效的文化穿插、講解和學習,到了“譯”的高階段英語技能學習時,即使是那些詞匯量豐富、語法基礎扎實的學生,也無法取得良好的翻譯效果。不管是英翻漢還是漢翻英,都做不到地道表達,很多時候就是字對字、詞對詞的直譯,甚至到了寫畢業論文時讓很多老師悲嘆“英語非但沒學好,怎么連漢語都不會表達了!”
當一門語言脫離它賴以為生的豐富絢爛的獨特文化時,干巴巴的又有何吸引力呢?這一方面反映出學生英語學習的目標尚不明確,對英美文化的認識不清楚,自然理解和運用英美文化甚至西方文化的能力就不強;另一方面也說明老師在英語教學過程中的態度和認識有著同樣的問題。普通高校英語專業普遍都會開設像英美國家人文地理類的粗略文化課程,所以我們就認為對于英語文化的補充已足夠。但其實文化的學習和理解是需要一點一滴長期緩慢的積累和滲透才行,短期之內的文化學習,就像是中醫中氣血兩虛后的大補,一段時間內看著面色紅潤起來但其實底氣匱乏,不要說改善氣虛了,就連表面的血虛改善也是徒有其表。一個學期一門文化類課程的學習,其實也就是讓學生應付考試而已,結課后考完試,誰還會去記書里面的英美國家人口多少、面積多大。文化學習是短期內無法快速提升的“秘笈”,英語教學的整個過程其實都應該貫穿、包含甚至偏重于文化教學。
三、解決
作為老師,我們必須在英語教學中讓學生對語言和文化的關系有明確的認識。在課堂教學中應該向學生強調的是:英語學習不僅僅是單純的語言學習,只學英語單詞和語法,然后會讀、會寫、會說、會聽、會譯就好;即使英語是一個有效溝通的工具,也要學習語言這一皮毛覆蓋下的文化這一深層東西;單單掌握一門語言而不了解相關的文化,在日益緊密的跨文化交際中對外交流和溝通也是不會成功的。因此,老師們可以在課堂植入更多的文化知識,而不僅僅將文化背景知識的介紹和學習局限在三到五分鐘的課前導入當中。將一部分枯燥的詞匯和語法學習用更加豐富和真實的文化知識代替,我們課堂上問學生的時候可以在“這個英語單詞怎么說?”這樣的問題后,再多問問“如果你是英國人或美國人,你會怎么說?”“如果你是英國人或美國人,你會怎么想?為什么會這么想?”課堂的文化植入也是為了提升學生的英語思維能力,再能加以適當的中國文化的對比和分析,效果應該更好。
要做到這點,老師們的工作量勢必會更加繁重,因為文化覆蓋的范圍更深更廣,要付出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搜集、整理和組織材料。此時老師的個人時間和精力是有限的,所以可以讓學生極大地參與進來,一起完成某個階段的學習任務。在課前可以從相關文化找一個知識切入點,在一定范圍內將任務布置下去,在課堂上鼓勵和引導學生參與進來,在人手至少一部智能手機的今天,也要讓學生的智能手機發揮更好的作用,而不僅僅是去打游戲、看“抖音”。而當老師花費了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努力嘗試時,肯定也希望自己對課堂能有更大的掌控權和自由發揮權,時刻處在學校監控下的課堂,在必要的時候老師特別需要機械化的學校制度的理解和支持,否則也就是根據要求機械呆板地完成課堂教學而已。
下面以本人在本校2017級的中職定向公費師范生一年級第二學期的一節課堂教學中英語文化植入的有益嘗試為例:
學生采用的英語課本是湖南省普通高中英語教材《牛津高中英語》模塊二(譯林出版社,第三版)。在Unit1,WordPower的PartD(Page7)中,當時課堂上引導學生根據圖片分別學習了universe,galaxy,solarsystem,star,planet,satellite,comet等單詞后,針對出現的theMilkyWay這一表達,本人將希臘神話中關于“銀河”的來歷講給學生,并重點介紹了與此相關的古希臘神話中赫拉克勒斯(Hercules)這一英雄人物及他對西方文化的影響。這引起了學生極大的興趣,所以就布置了“中國民間故事中的銀河傳說”的學習任務,要求學生分小組完成,要用生動有效的語言(英、漢皆可)在課堂上講給大家聽,在第二天的課堂上學生除了用漢語講了銀河的故事傳說,還有幾名學生用英語講了“牛郎織女”的故事,沒有高深的單詞和復雜的語法,大家都聽懂了,課堂氣氛當時非常熱烈。事后在進行課堂反思時,個人認為像這樣用文化帶動語言的學習還是很值得嘗試的。
四、結語
我們學了很多年英語卻依然缺乏自信,不敢開口說英語固然是因為缺乏真實語境,基本都是“課堂英語”,課后和生活中都沒有足夠的機會和有效語境來使用英語,不可否認這是個短板。但拋開這樣一些客觀因素,至少我們可以讓自己在有限的課堂教學和無限的課后學習中,除了記單詞、學語法,還可以加大對學生西方文化尤其是英美文化的輸入,以文化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英語思維,比單純的語言學習更有效,也更具有內動力。同時,也要讓學生認真學好自己本國的文化,不斷提升自己的中文水平和漢語知識。
參考文獻
[1]陳桂琴.大學英語跨文化教學中的問題與對策———一項基于黑龍江科技大學的個案研究[D].上海:上海外國語大學,2014.
作者簡介:席蕊芳(1978.01—),女,甘肅定西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外國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