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團體輔導方案主要是針對青年學生,發揮學校教育的重要作用。以心理學理論為依據,團輔的形式展開,幫助青年學生學會時間管理,提高自我管理能力,完善人格,積極面對學習生活。
【關鍵詞】時間管理;團體心理輔導
一、團體主題
戰勝拖延:做時間的管理者。
二、團體目標
(1)組建團體,建立關系,了解團體成員,形成良好的團體氛圍。
(2)幫助團體成員認識時間及時間管理,剖析自己的時間管理模式,認識其中的不合理信念。
(3)幫助成員修正不合理的時間管理認知,學會制定目標與計劃,掌握時間管理的方法。
三、團體性質
封閉式、發展性團體。
四、理論依據
(一)團體動力學理論
團體動力學理論主要探索團體發展的規律,研究團體的形成與發展,團體內部人際關系及對其他團體的反應,團體與個體的關系、團體的內在動力、團體間的沖突、領導作用、團體行為。
團體動力學的理論基礎是勒溫的場論。場論借助物理學中場的概念來解釋心理活動的理論,它把人的心理行為視為一種場的現象,是人與環境的函數,用公式表示為B=f(PE)。B是行為,P是個人,E是環境。場理論研究個人與心理場之間的相互作用,它的基本特征是:第一,場是將行為主體及其環境融為一體的整體;第二,場是一個動力整體,具有整體自身獨有的特征;第三,場的整體性在于場內并存事實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關系。其主要研究團體氛圍與團體凝聚力兩方面。
(二)人際溝通理論
人際溝通是指人與人之間運用語言或非語言符號系統交換意見、傳達思想,表達感情和需要的交流過程,是人們交往的一種重要形式和前提條件。人際溝通的特點有:溝通雙方互為主體,都是以積極主動狀態參加交流;溝通能夠調整雙方的關系,溝通的結果是要改變行為;溝通雙方具備統一或相近的符號系統,如果符號不一致,就會出現溝通障礙;溝通中可能出現社會性、心理性、文化性的障礙。
人際溝通理論為團輔過程中人與人之間如何交往,怎樣增強溝通效果、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避免和減少交往障礙提供了參考,也為團體領導者怎樣選擇團體溝通方式,如何觀察、指導團體成員的溝通提供了依據。
(三)社會學習理論
社會學習理論是一種在行為主義刺激—反應學習原理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理論,著重闡明人是怎樣在社會環境中學習的。最早在1941年由米勒(C.H.Miler)和多拉德(J.bollard)提出。他們以社會刺激取代物理刺激,運用刺激反饋和強化的基本概念來解釋人們的模仿行為。后來,班杜拉發展了社會學習理論的觀點,他主張依靠直接經驗的學習和依靠間接經驗的學習(觀察學習)綜合起來說明人類的學習。班杜拉的社會學習理論強調人的思想、感情和行為既受直接經驗的影響,也受間接經驗的影響;強調行為與環境的交互作用、強調認知過程的重要;強調觀察學習;強調自我調節過程。
社會學習理論的研究成果對團體心理輔導中如何改變成員不適應行為提供了方法。社會學習理論認為人們通常是通過對他人的行為進行觀察和模仿來學習和形成一種新的行為方式,尤其是對人們在社會生活中的各類行為進行觀察學習。如果為那些適應不良的來訪者提供多個可模仿的榜樣,將有助于他改變不適應行為。團體心理輔導就是為團體成員創設一個特殊的情境,促使成員間的交流、分享、學習,這種充滿豐富刺激的環境必將引起個體行為。
(四)個人中心理論
羅杰斯創立,羅杰斯認為,人具有自我實現的內在動力,在尊重和信任的氣氛中,人有一種以積極及建設性態度發展的傾向。他深信人最基本的生存動機就是全面地發展自己的潛能,以使自己成長并實現自己。這種積極的人性觀對心理咨詢與治療具有深遠的意義。因為深信人天生具有從不適應朝向心理健康發展的能力,輔導者便可把最基本的責任放在當事人身上。輔導者的責任是為當事人提供具有建設性的充滿真誠、尊重、信任的人際關系。在這種人際關系中,當事人會減少防衛心理,并對自己和世界更開放,能界定和澄清自己的目標向建設性的、朝向心理健康的方向走下去。羅杰斯認為,構成尊重、平等、協調的治療關系的核心是治療者的三種個人特質或基本態度:真誠、無條件的積極關注和共情。個人中心治療理論的創立為團體心理咨詢指導者建立民主、寬松的團體氛圍打好了基礎。
(五)黃希庭的時間管理傾向維度
時間管理是個體在時間價值和意義認識的基礎上,在活動和時間關系的監控和評價中所表現出來的心理和行為特征。時間管理傾向的概念是他們在分析了國外有關時間管理的心理學研究的基礎上,從個體支配和利用時間的人格特質的角度提出來的。他們認為,在一天中,每個人所擁有的時間在數量上是一樣的,但是每個人對時間的認知、態度和行為是不同的。個人在利用和支配時間上的人格特征不僅表現在行為上,而且與其對待時間的態度以及對時間的價值觀念密切相聯系。對待時間的態度和時間的價值觀念促使人朝著一定的目標行動。個體在運用時間方式上所表現出來的人格差異明顯地表現在時間管理傾向上。所以把時間管理上的人格特征稱為時間管理傾向。這種人格特征具有動力性,在不同的人身上有不同的表現程度、跨情境性和潛在的可測度。
對于時間管理傾向維度的劃分,黃希庭初步提出時間價值感、時間監控觀和時間效能感的三維度結構。在此理論假設的基礎上,他們編制了時間管理傾向量表把時間管理傾向劃分為時間價值感、時間監控觀和時間效能感三個維度。
五、團體領導者
時間管理組的2位成員。領導者:XX;觀察者:XX
六、團體招募對象及規模
XXXX大學XXXX學院的10名大一新生。他們有改變拖延,學會時間管理的意愿
七、時間地點
每周一次,周X下午14:00—15:30,每次90分鐘,共8次。
地點可在空曠教室或者戶外草坪。
八、活動材料
厚紙板、彩筆、黑色簽字筆,A4紙,投影儀,音樂。
九、活動評價
(1)自編團體活動反饋表。
(2)團體輔導的觀察記錄。
(3)時間管理問卷前后測。
十、團輔設計方案

參考文獻
[1]樊富珉.團體心理咨詢[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宋梅歌,蘇緹,馮廷勇.拖延行為的時間取向模型[J].心理科學進展,2015(07):1216~1225.
[3]黃希庭,張志杰.青少年時間管理傾向量表的編制[J].心理學報,2001(04):338~343.
[4]陳琦,劉儒德.當代教育心理學[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
作者簡介:李晶(1988.01—),女,漢族,云南昆明人,碩士,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