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順應新時代中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謀劃新時代鄉村振興的頂層設計相繼出臺,因此明確鄉村振興戰略的歷史定位,緊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轉化,回應億萬農民過上美好生活的新期盼是各級政府新時代做好“三農”工作的總抓手、新旗幟。本文主要探討了新時代下的鄉村風貌改革與治理,實現鄉村的繁榮,實現城鄉融合發展,以建設滿足人民美好生活向往的生態鄉村為目標,實現新農村的復興和再造。
【關鍵詞】新時代;鄉村風貌;鄉村環境;改革;治理
一、前言
吉林省梨樹縣位于松遼平原腹地,根植在廣袤的黑土地上,是全國糧食和蔬菜大縣之一,縣委縣政府按照這一目標導向與問題導向,即深謀遠慮、又腳踏實地選準了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幾條路徑。
二、廣泛利用棚膜種植方式,以提高村民收入
錢是掙出來的。改革開放的大旗已經招展了幾十年,國家在“三農”方面的政策以及現代科技的發展有如神助一樣,助推農民的財富快速增長,改變了農民貧窮代代傳遞的宿命,農民的腰包鼓了。
鄉村振興,產業興旺是重點。要堅持質量興農、綠色興農,大力發展農村新產業新業態。“棚膜經濟”已經成長為現代農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推動農業種植結構調整、加快農業轉型升級、實現瓜菜產業優質、高效發展、促進農民增收的重要舉措。
2017年梨樹全縣棚室總量達32700棟,年生產瓜菜41萬噸,實現產值11.5億元。“特色產品一畝園,勝過往年十畝田”。對比每公頃玉米和棚室的生產效益,日光溫室效益是玉米的35倍,標準大棚效益是種植玉米的20倍,那種簡易小拱棚的效益也是玉米的5-6倍,這么簡單的數字農民都會算。但是,受東北氣候的影響,廣大農民蔬菜大棚冬季種植效益下降,梨樹縣委通過解放思想大討論,于2016年引進了覆土式三面墻體日光溫室。這種建筑方式采光好,保溫性強,土溫集白天吸熱、晚上放熱功能與一身,在提高越冬溫室蔬菜溫度的同時,更能節約取暖成本,增加效益。這一溫室技術改變了梨樹乃至四平市冬季不能生產果菜類蔬菜的歷史,實現了冬季生產草莓、西紅柿等綠色果蔬。棚膜經濟的快速發展,已成為梨樹縣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主攻方向,推進農民持續增收的重要途徑,走出了一條既有梨樹特色,又可廣泛推廣的棚膜經濟發展之路。
思路一改天地寬。這幾年,縣里一直在“改”上下功夫,積極培育新產業,農民賺錢的法子更多了,梨樹縣城周邊的幾個鄉鎮,借助棚膜這一載體,積極謀劃發展這幾年悄然興起的鄉村旅游產業。將休閑農業與旅游巧妙地結合到一起。以農村田園景觀、農業生產活動和特色農產品為看點、開發主題休閑活動,這樣既能順應休閑農業自身發展,也可滿足都市人休閑旅游需求。
梨樹縣把休閑采摘作為農業產業發展的主要方向之一,扶植建設四季采摘示范園區,抓住現在人們對農業不再滿足于提供吃飽喝足穿暖的基本需求,而往文化體驗、休閑娛樂、教育科普、健康養生等高質生活需求的轉變。采摘品種日趨豐富,有草莓、大櫻桃、香瓜、西紅柿、葡萄多種水果和蔬菜。即使是隆冬時節,四平市首屆果蔬采摘節于2月1日在梨樹縣梨樹鎮泉眼溝村“梨樹縣興寶農業科技有限公司”開幕,一棟棟“土堆式”溫室大棚區,抬眼望綠,低眉聞香,紅彤彤的西紅柿,鮮香甜的草莓,不施加任何農藥和化肥,肆意生長,即采即食,綠色安全。吉林龍行天下旅游團180多名游客前來采摘時,連連夸贊:“這西紅柿不僅汁多,瓤滿,味甜,果皮也脆...”。進園30元一位,隨便吃,帶出去每斤20元的價格,平均每畝溫室年純收入5.6萬元。鄉村旅游、棚膜經濟帶領農民走上致富路,村民在家門口就能掙工錢。鄉村振興,產業興旺邁出了堅定的步伐。
三、新時代下鄉村環境改革路徑分析
環境是整出來的。農民口袋鼓起來之后,腦袋就富有了,對村容村貌有了較高追求。所有的農民都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改變自己的居住環境,期待房屋更敞亮,道路更寬超兒,屯子周圍樹木成蔭,小河蜿蜒流過,要求居住環境更舒適更靚麗。
鄉村全面振興,生態宜居是關鍵。新時代新鄉村的正確打開方式不應該是污水橫流、垃圾遍地,普通農民的實際生活和整個社會發展大勢不應該斷裂,經濟發展開始回饋鄉村。農民用積攢了一輩子的錢蓋了一個漂亮寬敞的大房子,不僅用來住,還要留下他們對日子的傳承,有兒子的給兒子做聘禮,有女兒的給女兒做嫁妝。這是農民的夙愿。現在問題是:一幢幢漂亮的紅墻綠瓦之旁,一條條寬闊平整的馬路之間,凌亂的堆放著柴草、流淌著污濁的生活廢水,這不僅影響外來人對村子的直觀判斷,也影響本村居民的心情。
為此,在梨樹縣委縣政府的帶領下,我們這樣干:第一治“氣”,讓梨樹的天更藍。持續加大對燃煤小鍋爐的專項整治力度,強化秸稈焚燒監管,開展餐飲服務業油煙治理,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氣。第二輸“水”,讓梨樹的水更清。全面落實“河長制”,大力加強河道整治,嚴厲打擊非法采砂,深入實施清河行動,實現水質明顯改善,確保河暢水清、岸綠景美,讓每一條河流都成為生態梨樹的風景線。第三建“土”,讓梨樹的地更綠。加強農業面源污染防治,大力推行秸稈還田,加快整縣推進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項目,徹底清理陳腐垃圾,推動垃圾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為子孫后代守好這片寶貴的黑土地。第四修“路”,鄉村因路更美,要讓村民“進得來、出得去、行得通、走得暢”,改過去道路“傷痕累累、坑坑洼洼”,晴天一身水、雨天一身泥的歷史,變現在“出門硬化路、抬腳上客車”的現實,修一段路,即能解決村民出行難的問題,又能給群眾打開一扇脫貧致富的門。城里人來了,帶來了現代生活方式和氣息,也給鄉村聚集了熱熱鬧鬧的人氣。走在綠樹成蔭的鄉間公路上,即看得見青山,又望得見綠水,也記住了鄉愁。全力打造碧水藍天、宜居宜業的城鄉人居環境。
四、新時代下改善鄉村風貌的策咯和建議
鄉風是改過來的。鄉村發展的好不好,不能光看農民口袋里的票子有多少,更要看村民的精神風貌怎么樣。鄉村振興,鄉風文明是保障。既要“塑形”也要“鑄魂”,面子新,里子也要新,讓優秀的鄉村文化留得住、傳得開。1月6日,以“冰雪過年鄉愁四韻”為主題的吉林梨樹首屆關東年俗冰雪文化旅游節在蔡家鎮下坎子村美蘭湖冰雪大世界揭開美麗的面紗,上千人的光顧與流連為旅游節的盛大開幕寫下了歡樂的第一筆。本屆文化旅游節按照“三大板塊”布局和展開,即玩冰雪·美蘭湖冰雪世界、憶年俗·關東農耕大觀園、養身心·禪茶文化中心,共策劃舉辦系列活動14項,涵蓋了冰雪觀光、冰雪體驗、特色民俗、商貿洽談等多個領域,全方位展現關東的美景、美居、美食、美藝。弘揚和傳承關東農耕、年俗文化。引領人們珍視農村特有的“鄉土味道”。
培育文明鄉風要從日常生活抓起,讓鄉村文明之風吹進家家戶戶,占據人們頭腦和時間。過去的普遍現象是一到農閑,大家伙喜歡熬夜打麻將,膩在牌桌上,不僅對身體不好,有的還輸了錢,激化家庭矛盾,現在各村都有活動室、農家書屋、健身廣場,村民休閑娛樂有了好去處,有了好方式,各種主題活動把村民從麻將桌上拉下來,豐富了村民們的業余文化生活、強健了體魄。
在村民文化大院,村民們跳著自己編排的舞蹈,歡快的舞姿,動感的節奏,喜慶的音樂,表達村民對新生活的熱愛。唱著東北人的二人轉,文藝表演精彩紛呈,讓現場的觀眾笑聲不斷,掌聲不斷,喝彩聲不斷。村民們用激情演繹著紅紅火火的日子,充分展現了整個村莊上下昂揚向上、凝心聚力的精神風貌。
五、結語
想讓農民的素質上來、氣質上來,讓鄉風正起來,讓鄉風淳樸起來,唯有讓文明浸潤鄉土、讓文化滋養鄉情,才能為鄉村振興舒展精神之翼,安放好每一個人心中的鄉愁。鄉村振興的藍圖已繪就、號角已吹響,繁榮興盛現代農村的重任落在你我他的頭上,相信經過我們大家的共同努力,一件事接著一件事的干,新時代的新鄉村會以嶄新的風貌向前邁進。
參考文獻
[1]葉陳欽.社會主義改造時期青年在鄉村發展中的歷史貢獻[J].山西青年職業學院學報,2014(02).
[2]秦紅增.農民再造與鄉村發展——文化農民系列研究之一[J].廣西民族研究,2005(02).
作者簡介:趙立艷,吉林省梨樹縣委黨校,基礎理論教研室主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