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來,隨著電信技術和銀行支付業的快速發展,電信詐騙案件急劇攀升,給廣大群眾造成巨大經濟損失的同時,也嚴重影響著整個社會的和諧穩定。面對這樣的形勢,公安機關亟需根據電信詐騙犯罪的發展趨勢調整工作思路、更新偵查理念、創新工作機制,切實提高打擊電信詐騙犯罪的能力。
【關鍵詞】電信詐騙;理念;轉變;機制;創新
一、電信詐騙的特點
(一)電信詐騙具有隱蔽性
電信詐騙犯罪主要利用電話、手機、網絡等通信工具進行遠程詐騙活動,同時,行為人從發布虛假信息誘使被害人處分財物的整個行為過程均發生在信息空間當中,犯罪人與被害人并沒有面對面接觸,因而是一種遠程的、非接觸性詐騙,這使得案發后對犯罪分子的指認造成困難。
(二)電信詐騙的行為對象具有廣泛性
電信空間的開放性使得大多數電信詐騙對象是不特定多數人,并且可以同時向多個對象實施詐騙,而不是像普通詐騙罪那樣只能一對一當面進行詐騙。犯罪分子利用現代通訊工具的便利覆蓋某一個不特定多數人的群體進行詐騙,從北京市110報警服務臺報警人的身份來看,受騙人群已不限定于中老年婦女和退休老人,其中不乏國家公務員、高級知識分子、白領。可見電信詐騙犯罪受害面廣,涉案數額大,社會危害性嚴重于傳統詐騙。
(三)電信詐騙手段具有科技性與及時性
電信詐騙依托于網絡技術,網絡技術人員往往服務于多個犯罪團伙嗎,資源共享,有利于技術的更新和提升,目前電信詐騙案件已從最早的運用手機短信群發器、電腦群發軟件、一號通、400捆綁電話技術,逐步發展到利用VoIP網絡電話、黑客技術、U盾轉賬等技術,技術手段迅速升級,利用“透傳”技術可使其撥打過來的電話顯示任意號碼,欺騙性更強,反偵查的能力也更高。另一方面,犯罪集團始終緊跟社會熱點,用心揣摩受害人的心理,與時俱進,不斷更新犯罪手法,令人防不勝防。
二、個人及社會防范
(一)增強個人防范意識
(1)保護好個人信息。包括自己的身份信息、電話號碼、QQ號碼、銀行卡信息、家人的身份、通信信息以及其他可能被犯罪嫌疑人利用的信息等。
(2)對于求助類、中獎類、購車退稅類、要求匯款類的短信、電話、QQ信息等,應認真核實,不要輕易相信他人。例如,犯罪嫌疑人利用盜取他人QQ,假裝他人好友,以遇到困難急需用錢等借口實施詐騙。因此,對于此類情況,公民應提高警惕,多方確認,是否真實存在相應的情況,以免上當受騙。此外,犯罪分子常使用任意改號軟件、改號器等對來電號碼進行修改,因而對于來電顯示為公檢法等部門的電話號碼,以及顯示以400等打頭的電信號碼時,應提高警惕,一旦發現是詐騙電話,應立即掛斷。
(3)避免非正規渠道付款。對于電信詐騙犯罪,其騙取贓款時一般都是通過ATM機進行轉賬的,而往往購物等都是經過正規的方式支付的。因此,人們在生活、工作中,對于一些要求非正常渠道進行匯款或轉賬的應提高警惕,避免受騙。
(二)加大社會宣傳力度,增強公眾的防范意識
為了避免更多人上當受騙,應加強對預防電信詐騙犯罪的宣傳力度。可以通過警民聯手,加大防范,聯合社會各界力量,組建防詐騙志愿隊,在人口密集區,如學校、銀行網點等開展系列服務宣傳活動,幫助群眾了解、識別電信詐騙。公安機關可以聯合其他部門,廣泛進行宣傳,促使人們提高警惕,防止上當受騙。除了利用傳統的電視、廣播、報紙,發放宣傳單、張貼布告欄等形式進行宣傳外,還要更多地利用新型方式進行宣傳。例如,利用微博、微信、群發短信、公交電視平臺以及其他公共視頻播放、LED信息滾動平臺等現代通信方式進行宣傳。
三、電信詐騙的防控策略
(一)降低人們的詐騙欲望
提高犯罪成本,嚴懲協助者。從功利主義角度,使犯罪成本遠大于因犯罪所得的收益,直接打擊行為人的犯罪欲望。同時嚴厲打擊為詐騙團伙招募員工、為提供網絡改號平臺,銷售和使用“偽基站”,“黑廣播”等器材的輔助者以間接控制電信詐騙的發案率。
(二)完善教育制度,落實就業政策
上文分析可知犯罪人多為初中以下輟學人員,年輕,無業,對此應該反思教育制度,找出學生輟學的癥結,完善義務教育與技術教育制度,提高青年人的勞動技能,并落實好青年人就業政策,保證其有穩定的收入來源以防止其通過非法途徑來維持生計。
(三)被害人需要履行謹慎義務
首先要加強保密意識,不要隨意泄露個人及家庭信息。其次,對于親朋好友借錢或者出事急救,政府機關通知等訊息要通過電話或者其他人進行核實。再次,切記天上沒有掉餡餅的好事,禁忌貪圖小利。
(四)提高偵查部門的破案率
一方面建立反電信詐騙服務平臺,提高社會參與度,以便偵查機關及時了解收集詐騙信息,偵破電信詐騙案件。另一方面,建立與電信運營商及金融單位的聯動合作機制,加強同境外偵查部門之間的合作以協同獲取詐騙犯罪分子信息,查找犯罪分子動向。
參考文獻
[1]胡向陽,劉祥偉,彭魏.電信詐騙犯罪防控對策研究[J].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05):90~98.
[2]王珊,黃太云.電信網絡詐騙犯罪的成因及防治對策――基于平臺數據的實證分析[J].天津法學,2017(03):65~69.
作者簡介:黃才溢(1981-),男,上海人,上海大學法學院,研究方向:刑法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