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依據思辨能力測評理論和量具,了解應用型大學英語專業學生的思辨能力現狀,啟發學生自主判斷、分析、評價、推理、提出問題、解決問題,擺脫傳統的語言學習者重語言技能訓練輕思辨的模式,具有重要實踐意義。
【關鍵詞】應用型大學;英語專業;思辨能力
一、引言
據筆者多年在應用型大學英語專業教學的經驗,發現學生分析、綜合、判斷、推理等思維能力嚴重欠缺。具體表現為:課堂辯論需要說理時邏輯不清;寫作文需要論述時沒有獨立創新的觀點;聽講座需要提問時無話可說等。這種思維能力的欠缺,上海對外經貿大學黃源深教授稱之為“思辨的缺席”。思辨的缺席直接影響人的創造力、研究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影響人的素質。英語專業在語言技能訓練中強調模仿記憶,而忽略了學生思維能力、創新能力、分析問題能力的培養,這不符合培養學生思辨能力和創新精神的國家標準。在當前越來越看重創新人才、競爭力日益增強的就業市場上,思辨能力、創新能力缺乏的英語專業畢業生無疑是沒有優勢的,而專業基礎本就比不上重點大學的應用型大學英語專業學生更加沒有優勢。在這樣的背景下,借助科學的量具對應用型大學英語專業學生的思辨能力進行測評,并針對測評結果發現的問題研究相應的對策,整理出一套系統科學的方法解決當前應用型大學英專學生思辨缺席、創新能力不足的問題顯得尤為重要。
二、國內外研究現狀述評
近20年來,西方學界非常關注大學生思辨能力研究。綜述國外研究,發現其大致分為思辨能力的分項能力界定、思辨能力量具的構建、思辨能力的培養三類。研究目的主要有二:一是構建思辨能力量具,并基于這些量具測量和考核學習者的思辨能力;二是培養學習者的思辨能力以提高他們的批判性意識和學思結合的綜合素質。國外已經構建了“雙維結構思辨能力模型”(The Delphi Project)和“三元結構思辨能力模型”(Richard Paul)等理論框架;已經研發出International Centre of Assessment & Testing: Critical Thinking Essay Test(ICATCTET)和Cambridge Thinking Skills Assessment (CTSA)等20 多種思辨能力測量工具。在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發面,澳大利亞的MyRead 項目和美國印第安納大學Critical Web Reader項目等已經取得突破,建構了培養學生思辨能力的理論框架,如“四層學習身份模型”(the four resources /roles model),“三維模型”(the three-dimension model)以及“多元化素養”模型(the “multiliteracies”model)等。
國內對英語專業學生“思辨能力缺席癥”的關注始于1998 年。盡管培養“獨立思考的能力和創新的能力”已經寫入《高等學校英語專業英語教學大綱》,但是直到近幾年思辨能力才引起教育部門、學術界的廣泛重視。國內研究成果主要包括文秋芳、林崇德等學者的思辨能力模型建構;文秋芳等學者的大學生思辨能力量具建構;黃源深等學者的英語專業教學改革和思辨能力培養。總體而言,這些研究主要是從心理和認知的角度幫助國內學界了解了思辨能力的基本概念,用量具對我國英專學生的思維能力進行了測評,并研發了適合我國國情的新量具,然而對思辨能力培養措施的探討還是基于宏觀的“自上而下”的角度,同時,專門針對應用型大學英語專業學生思辨能力的研究比較稀缺。因此,構建一個針對應用型大學英語專業教學中具體問題的、立竿見影的、系統科學的方案顯得十分緊迫。
三、理論依據與現實意義
應用型大學英語專業學生分析、綜合、判斷、推理等思維能力欠缺,思維人格傾向不足和思辨技能欠缺,創新能力不夠。這個問題的具體表現和嚴重程度需要通過思辨能力量具進行測評驗證。綜合國內外相關研究成果,Bloom-Anderson 認知能力六級模型和“四層學習身份模型”,即學習者同時是文本解碼者身份(code breaker)、意義建構者身份(meaning maker)、文本使用者身份(text user)、以及文本分析者身份(text analyst)可以作為研究英語專業學生思辨能力的有力理論依據。國際通用的思辨能力測試量具CTSA和(ICAT- CTET)就是基于認知能力六級模型建立的。劍橋思維能力評測(CTSA)可以從思辨技能的角度對學生的問題解決、概括推論、識別假設、評價信息、識別推論錯誤、匹配相似推理和運用潛在規則的能力進行測評;國際思辨能力評測中心思辨短文測試(ICATCTET)從思維人格傾向的角度對學生在面臨解決問題、評價觀點和作出決定時,使用思辨技能的傾向進行測評。對測評結果進行數據分析,就能發現并綜合學生在思維人格傾向和思辨技能上存在的問題。
四、結論
依據思辨能力測評理論和量具,了解應用型大學英語專業學生的思辨能力現狀,啟發學生自主判斷、分析、評價、推理、提出問題、解決問題,擺脫傳統的語言學習者重語言技能訓練輕思辨的模式,具有重要實踐意義和價值。
參考文獻
[1]孫有中.突出思辨能力培養,將英語專業教學改革引向深入[J].中國外語,2011(03):49~58.
[2]黃源深.英語專業課程必須徹底改革——再談“思辨缺席”[J].外語界,2010(01):11~16.
作者簡介:張含悅(1983.08—),女,漢族,湖北鐘祥人,武漢大學英語語言文學碩士,武漢東湖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英文詩歌翻譯及研究、英語教學研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