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薇
【摘要】近年來,師生沖突問題逐漸成為師生關系研究的主流。對于小學中高年級師生而言,受教育、心理和社會等因素的交叉影響,隱性沖突已成為師生沖突的主要表現方式。因此,探究隱性沖突成因、探尋應對策略,對營造良好的師生關系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小學師生;中高年級;隱性沖突
現今社會,小學中高年級的教師和學生或多或少面臨著各種壓力,所以學生可能會出現自卑、冷漠、過于敏感和自我中心等心理特征,以及消極應對、記憶障礙、厭學和意志薄弱等學習行為,更有甚者形成抽煙、喝酒、上網成癮等不良習慣;而教師方面則會有對學生漠不關心、偏頗評價等表現形式。同時師生自殺和犯罪傷人的現象更是時有發生,家長與教師發生沖突的頻率也在不斷增加。如果僅將這些行為歸因于心理或社會因素,則是對其解釋的一種缺失和不足,它們也可納入師生隱性沖突的范疇之中。
一、不被關注的隱性沖突
在整個教育教學過程中,教師和學生及其周邊與之密切相關的社會群體之間,由于社會文化、心理發展等方面的差異,必然會形成或公開直接、或隱蔽間接的,以影響對方而實現己方目的的教育社會互動過程,師生沖突由此產生。而隱性沖突則是一種通過較為隱晦和間接的互動方式來表達各種消極情緒或狀態的師生沖突。它沒有常規的顯性師生沖突那樣顯著、激烈的表現形式,但又確實體現了師生沖突中所含有的內在聯系。它具有獨特的多變性特質,有可能被壓制暗藏,也有可能被激化擴大,呈現出強烈的顯性特征,因此應該得到更多的關注。
二、隱性沖突的成因分析
師生隱性沖突的發生涉及到教師和學生雙方的問題,所以在研究隱性沖突的形成原因時,不僅需要從教育學、心理學和社會學三個理論分析角度著手,還需要考慮教師和學生兩種異質結構主體的差異。
(一)教育學分析
教育教學活動是師生共同參與的一種互動過程,雙方應處于平等地位。然而在應試教育的環境中,不僅“全權”教師的現象普遍存在,而且教師的教學態度和教育手段也隨之出現異化。他們不再以教書育人作為教育教學活動的根本目的,不再關注學生的情感和心理變化,而是盲目地督促學生考取更高的分數,甚至針對不同學生,形成不同的態度、期待、評價等。面對學習自主權力缺失,身心發展尚不成熟的中高年級學生則大多采取被動接受的態度,即使心生不滿,也會鑒于力量差異而不進行明顯公開的直接對抗,但背后極易生壓抑和反抗心理,這就為隱性沖突的產生埋下了禍根。
(二)心理學分析
埃里克森的人格發展學說和皮亞杰的發生認識論認為,小學中高年級的學生應該是處在一個心理發展由幼稚走向成熟的起始階段。他們在自我尊重和希望他人尊重的意識方面以及對社會的認知程度上都有所提高,心理活動的反應也未必會全部體現在日常的行為活動中。因此,面對不切合自身意愿的家長期待及教師言行,他們或表現出順從假象,或通過其他媒介間接地發泄其不滿、抵觸和厭惡的情緒,進而使原本可能外顯的沖突通過隱性的形式表達出來。而教師肩負將學生培養成才的重要使命,受到來自于學校、家長及社會的各種壓力,極易產生職業倦怠和心理疲憊情緒,這也是導致師生沖突的因素之一。
(三)社會學分析
教師和學生處于不同的教育社會群體,并在教育社會中扮演著不同的特定角色,因此在群體意識、社會地位、角色特征、角色行為方式上都不相同,這種群體與角色之間的異質性特征必然會成為沖突的隱患之一。同時在教育社會中,教師和學生代表了兩種不同的文化,即成人文化和半成熟文化。相對于學生所代表的半成熟文化來說,教師代表的成人文化涉及的程度要更為深刻、范圍要更加廣泛,所以才會存在差異,導致沖突。
三、應對師生隱性沖突的策略
(一)沖突發生前,盡可能消除誘發隱性沖突的因素
首先,教師應該以良好的職業素質和心理素質作為教育教學活動的基礎,肯定學生的主體地位,積極引導并激發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同時,對師生隱性沖突形成系統的科學認知,并以理論為依據,構建沖突的預警機制和應對策略。
此外,教育行政部門、學校及家長也應加強對教師和學生的關注程度,進而提出合理化意見和建議,促進教育相關制度、政策及法律法規的完善,使之成為協調、緩和及解決師生隱性沖突的輔助手段,維護師生雙方的利益。
(二)沖突發生后,穩定、緩和、消除沖突,充分發揮其正向功能
對教師而言,首先,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應時刻關注學生言行舉止、情感、心理的動態發展,以便在沖突發生后能夠做到盡快知曉、解決。其次,需要根據隱性沖突的實際表征做出具體的分析,探究其產生的根源、歸屬的類型及可能造成的后果和影響。最后,選擇恰當的方式手段、制定完整系統的方案進行處理,穩定沖突、緩和矛盾,直至沖突逐漸消除。
在沖突發生后,學校和家長也都應當重視事件的解決過程及發展動態。學校需要對教師的解決措施做出合理判定,爭取在既不損害學生利益的同時,又可以維護教師的正當權益,保證沖突得以順利解決。而家長應清楚認識到解決師生隱性沖突的意義,積極配合教師和學校的行動,促成沖突的協調、緩和及最終解決。此外,如若沖突的情況較為嚴重,影響較大,還需要相應的教育行政部門在旁協同解決,消除不良隱患。
參考文獻
[1]魏換霞,張朝偉.小學生的心理發展特點概述[J].青年文學家,2010(13):178~179.
[2]丁敏.審視師生沖突———一種文化學分析[J].當代教育論壇(上半月刊),2009(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