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琦
[摘 要] 湖南高職院校正在積極向國際化大學邁進,對職業院校而言,“雙一流”建設就是建設一流的高職院校,一流的專業群。在此背景下,由政府搭建平臺,湖南高職院校積極推進教師的國際化發展。以湖南大眾傳媒職業技術學院為代表的湖南省卓越高職院校為教師建構國際化發展機制。此外,教師自身應積極抓住國際化契機,打造國際化格局,充分吸收國內外行業的最新成果,推進職業教育國際化發展。
[關 鍵 詞] “雙一流”;高職;教師;國際化;發展
[中圖分類號] G717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8)12-0044-02
2015年底,我國政府頒布《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總體方案》,其中,“推進國際交流合作,加強與世界一流大學和學術機構的實質性合作,加強國際協同創新,切實提高我國高等教育的國際競爭力和話語權”是五項改革任務之一。湖南高職院校正在積極向國際化大學邁進,對職業院校而言,“雙一流”建設就是建設一流的高職院校、一流的專業群。在教育國際化的大環境下,培養具有國際化教育教學能力的師資隊伍是“雙一流”的關鍵任務之一。
本文以湖南省高職卓越院校之一的湖南大眾傳媒職業技術學院為例進行探析。
一、發展途徑
(一)政府搭建平臺,選派優秀青年教師國外訪學
1.政府提供教師國際化培養途徑
湖南省政府提供多元化途徑促進高職教師國際化發展。近年來,湖南省教育廳與國家留學基金委合作,共同選派優秀青年高職教師國外訪學。湖南省教育廳在高職院校中選拔一批英語基礎較好、具有一定的專業能力、具備創新能力的人才前往國外相關大學進行訪問學者的學習交流。項目由政府提供往返交通費用,提供訪學期間的基本生活費,專業教師學習結束后需提交一份訪學報告。以湖南大眾傳媒職業技術學院為例,學校已派出青年骨干教師去德國進行了為期三個月的高等職業教育的訪問學者研究和在新加坡的職業教育學習。青年骨干教師通過一段時間的學習,親身感受了當地的職業教育,并將先進的高職教學理念運用到教學中去。2017年,湖南省教育廳又推出公派出國留學團隊項目——“高校科技創新團隊子項目”,該項目是為加強國際協同創新,推動我省高校科技創新團隊與國外高水平大學和學術機構的合作,加強創新團隊人才隊伍建設而設立的項目,相關項目的開展,能夠讓湖南省越來越多的優秀骨干青年高職教師獲得國際化交流的機會。
2.依托地域優勢,加強與世界各國間的合作交流
湖南大眾傳媒職業技術學院是湖南省的卓越校之一,“雙一流”的建設任務與改革任務包含在卓越校建設基本要求之中,要求更高,也更具體。該院依托湖南省文化產業發展的優勢,進行國際化社會服務,傳播中國文化。該院歷年來承辦國家漢辦與湖南廣播電視臺合辦的《漢語橋》節目。節目的漢語教師和拍攝制作團隊都由該校的教師團隊帶領學生共同完成,在節目的拍攝制作過程中,漢語教師帶領參賽者前往我國各地進行VCR的片段拍攝,帶隊老師為這些國際友人進行中國傳統文化的介紹,讓參賽選手感受到了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國際項目的開展,鍛煉了教師的國際化交流能力,開闊了教師的國際化視野。
(二)學校建構教師國際化發展的學校機制
1.構建國際化教師團隊
近年來,湖南大眾傳媒職業技術學院通過國家骨干校建設項目和國家留學基金委與地方政府合作項目,選派骨干教師團隊分別到美國、德國和新加坡等國家學習。經過幾年時間的發展,這些骨干教師已經成長為專業帶頭人或是走上教學管理崗位,其中,在專業能力、科研能力、職稱晉升和社會服務能力方面都有明顯提升。
2.依托湖南電視產業的區域發展優勢
湖南傳媒產業發展一直領先,由商務部湖南培訓基地和湖南廣播電視臺聯合舉辦發展中國家傳媒品牌研修班,為湖南傳媒高職院校提供國際化交流的平臺。該校自2011年起每年派出數位傳媒學者組成的專家團隊為由國家和湖南衛視主辦的商務部發展中國家傳媒品牌運營班(英語)進行專題講座。傳媒品牌運營班已開展7年,由一年一次到一年兩次,由英語國家發展到法語國家,每一個研修班都有來自數十個國家的幾十名傳媒工作者。該班主要是為非洲和其他發展中國家傳媒工作者提供中國電視的發展經驗。該校的專家學者團隊從不同領域為發展中國家的傳媒工作者進行講解,由青年骨干教師直接用英語授課。這樣的國際化社會培訓,促進了中國與發展中國家的傳媒行業國際交流,傳播了中國文化,也促進了高職院校傳媒教師國際化社會服務能力的提升。
(三)教師積極把握國際化契機,打造國際化格局
由于傳媒專業的獨特屬性,傳媒專業的教師首先應具備國際化理念。職業院校教師在“互聯網+”的背景下,首先應具備國際化的思維和對政策的敏銳把握能力。湖南大眾傳媒職業技術學院傳媒營造了一帶一路的校園文化,教師具備敏銳的信息傳播和接受能力。
二、成效體現
在“雙一流”背景下,注重高職教師的國際化發展,能夠促進教師個人提升、學校發展和使學生受益。
(一)教師的國際化發展促進湖南省高職院校發展
首先,教師的國際化發展有利于為我國高職院校營造國際化的校園文化氛圍,創建中西貫通、文化融合的學習和生活環境,能為高職院校的高技能人才培養創設良好的外部環境。此外,湖南省數所高職院校過去幾年已經通過了國家示范校國家骨干校的驗收,現在正在進入卓越校建設時期。湖南省實施的卓越職業院校建設計劃,是根據國家和湖南省委、省政府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要求,通過建設一批一流的職業院校、一批一流的專業群,帶動全省職業院校不斷提高“對接產業、服務產業、提升產業、引領產業”的水平,增強職業教育核心競爭力。
(二)教師的國際化發展使教師全面發展
高職教師應是既有豐富的教學能力又擁有科研能力和職業素養的人才。一位具備國際化觀念、擁有國際化視野的教師,能夠引導學生用國際觀念和全球意識去認識問題、思考問題,培養國際化視野。參與國際交流的教師,能夠借鑒國外成功的高職教育模式,課堂教學往往會轉變教學觀念,構建國際化的課程體系。此外,教師通過海外企業調研,了解海外知名企業生產流程、治理結構和技術發展等,與海外優秀企業的專家研討對話、接受技術指導,可以將課程與行業國際標準進行無縫對接,反哺高職學生。與研究型高校不同的是,高職院校的發展更需要“雙師型”教師,這就需要能夠在外國企業和行業擁有體驗或實習調研的經歷,借鑒國外優秀職業教師發展的經驗和在先進企業研修的經歷。教師在先進企業或行業研修的過程中,取得第一手的資料和信息,能夠在教學時為教學展開豐富的案例,為開展科研工作奠定基礎。
(三)教師的國際化發展促進學生的國際化素養
教師根據高職學生的特點,從教學內容、課程體系設置、教材等方面不斷進行更新,改進課程結構,開發國際化的專業課程,有利于實現學科專業知識結構的國際化,促進學生關注和了解行業前沿知識。在一所擁有國際化校園文化的高職院校,學生的國際化素養能夠得到提升。學生對海外案例的興趣更加濃厚,能夠調動學生的學習自主能動性。此外,具有國際化水平的教師所彰顯出的國際化視野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增進學生的多元化意識,使學生在掌握扎實的中外國際化背景知識的同時,增強跨文化交流與合作的能力。
三、要注意的問題
經過近年來高職教師的國際化發展探索,在發展過程中,有幾點要注意的問題:
(一)政府、學校和企業提供多元化平臺
高職院校對教師的國際化培養是學校實現跨越式發展的必然選擇。首先,高職院校應建構一個由專業帶頭人和骨干教師組成的國際化教師團隊。高職院校可制定教師國際化培養規劃,激勵教師參與國際學術會議進行學術交流,可每年派出教師參加一次高水平國際會議,促進青年教師追蹤國際學界學術動態。激勵教師帶領學生組建團隊參與國際賽事,鼓勵和引導中青年骨干教師申報國家留學基金委的各項高級訪問學者項目。健全對外交流機制,將國際化元素滲入學校治理和發展的各個環節。此外,英語水平是高職教師出國(境)留(訪)學的必要條件。為解決教師出國(境)訪學的語言交流問題,可舉辦英語培訓班,培訓包含聽力、口語、閱讀、寫作等方面的英語能力。
(二)教師的知識儲備和國際化格局的自我提升
教師的英語能力儲備。湖南省近年來在與國家留學基金委合作的項目中,有一部分優秀青年教師因為英語水平的原因而未能選拔上。因此,教師自身應注意對語言能力的提升,做好中長期國際化培訓的規劃。英語水平是訪學的必要條件。學校為解決教師訪學的語言交流問題,可舉辦短期英語培訓班,培訓包含聽力、口語、閱讀、寫作等方面的英語能力。此外,在海外訪學或交流過程中,應注意尊重當地文化習俗,樹立良好的國際形象。學成回國后,應將國外的先進職教經驗和行業發展進行本土化應用,改革教學方法和科研創新。
總之,在教育國際化大背景下,政府搭建國際化平臺,促進高職院校構建創新型、國際化的教師發展體系。學校應注重國際化教師團隊的建構,完善激勵機制,營造國際化校園文化。教師應借力“雙一流”的契機,把握機遇,通過借鑒國際的先進理念,充分吸收國內外行業的最新成果,打造國際化格局,推進職業教育國際化發展。
參考文獻:
[1]李伶俐,羅堯成.高職教師國際化的問題分析及其改革思考[J].職業教育,2013(1).
[2]吳世昌,高廣闊,黃陽陽.關于提升高校教師國際化教學能力的機制探討[J].物流工程與管理,2016(6).
[3]劉陽.關于湖南省高職卓越校與“雙一流”建設的思考[J].長沙航空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6(12).
[4]李紹琳,郭暉云.高職教師發展國際化內涵、動因與路徑選擇[J].廣東教育,20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