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經義
[摘 要] 高職學生經典誦讀能力培養越來越受到重視,從高職院校對經典的界定與誦讀內容的選取、經典誦讀意義的闡釋、經典誦讀培養方法的研究以及經典誦讀培養存在的問題等四個方面進行了梳理與分析,旨在從高職學生經典誦讀能力培養的現狀中尋找問題從而提升其培養質量。
[關 鍵 詞] 高職學生;經典誦讀;能力培養
[中圖分類號] G715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8)12-0072-02
2017年初,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聯合印發了《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專題,闡述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傳承與發展的具體工作。正因如此,加強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已被各高職院校融入人才培養體系并具體實施。作為高等職業院校,經典誦讀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中最主要的形式之一。然而在實際教學中,高職院校對學生經典誦讀能力培養的現狀如何呢?我們將從以下四個方面進行梳理與分析:
一、對經典的界定與誦讀內容的選取
何謂經典?這是進行經典誦讀之前必須界定的概念。看似一個很簡單的問題,回答起來卻異常復雜。因為中華文明延綿了幾千年,成就了博大精深的文化體系,處處都是經典。例如,從學術層面上看就有先秦諸子經典、兩漢的經學經典、魏晉的玄學經典、隋唐的佛學經典、宋明的理學經典、清代的樸學經典等;從文學層面上看又有上古的神話經典、兩周的詩歌經典、先秦的散文經典、漢代的辭賦經典、唐代的詩詞經典、宋代的傳奇經典以及明清的小說經典,這一切經典構成了中華民族的精神氣脈。
那么在高職學生經典誦讀中,如何界定經典,從而選擇經典誦讀文本呢?從現有的文獻資料來看,很多高職院校界定經典,皆是從漢語語境下“經典”一詞的含義入手的。“經典”的含義,原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經典是指包括學術和文學兩種不同形式下的權威性和典范性著述。而狹義的經典是指以儒家和道家為主的根源性典籍。所以概括性地說,經典就是具有超強生命力,始終活在當下并持續不斷地影響、潤澤著一個國家和民族的著述。然而從現有的高職院校經典誦讀實施情況而論,絕大多數院校劃定的經典范圍都只在《大學》《中庸》《論語》《孟子》《老子》《莊子》《詩經》《易經》等為代表的先秦諸子之學中。換而言之,當下高職學生誦讀的經典文本幾乎都是以儒、道兩家為主的學術經典。似乎在高職院校經典誦讀的概念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就約等于“四書”與“五經”。
將經典范圍框定在學術經典的范疇,原因何在呢?筆者認為,這是混淆了“優秀傳統文化”與“國學”的概念。優秀傳統文化的范圍囊括了上文提到的學術經典和文學經典,但是國學的范圍卻比優秀傳統文化的范圍小得多。國學原本是晚清時期區別于西方學術而誕生的新概念,所以國學的概念是指中國的固有學術傳統。著名學者馬一浮先生就主張,所謂國學就是研究《詩》《書》《禮》《易》《樂》《春秋》的“六藝之學”,可見國學的范圍只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學術經典部分。當下我們常常將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籠統地稱為“國學”,這勢必誤導了大眾。所以在高職教育中原本應該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的內容就被不自覺地框定在了固有學術的范疇。這就是造成經典誦讀內容選取局限在“三玄”“四書”“五經”之中的根本原因。
問題隨之而來了,雖然“四書”“五經”都屬于華夏文化的元典,理所當然是經典誦讀的對象,但是這些著作幾乎都是理論性較強的學術經典,其中所闡釋的學理與哲理可謂博大精深,很難通過一般的誦讀掌握其精髓。現實也告訴我們,高職學生對學術經典的誦讀效果并不理想。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情況?是因為我們界定經典以及選擇經典文本時忽略了一個重要的前提,那就是學情分析。高職學生的文化基礎原本薄弱,在此基礎上去應對廣博的學術經典,心有余而力不足,久而久之學生誦讀的興趣就會消耗在學術經典的浩繁之中。所以,此時我們應該回過頭來重新界定經典內容,準確地說是為高職學生劃定符合他們學情的經典范圍。這是提升高職學生經典誦讀能力從而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第一步。
二、對高職學生經典誦讀意義的闡釋
高職院校開展經典誦讀意義何在,從現有的研究文獻中概括起來主要有以下四個方面的詮釋:(1)著眼于學生自身,經典誦讀有助于學生健全身心人格,端正禮儀行為,固化倫理道德,提高感悟力、審美力,加強記憶力等。(2)著眼于教育,經典誦讀有助于專業學習的提升,能構建和諧校園,引領企業的精神文明。(3)著眼于社會,經典誦讀符合社會發展需要,可以為社會輸送品學兼優的高技能人才。(4)著眼于文化傳承,經典誦讀是民族文化得以延續的最好方式。綜合起來看以上四個方面的意義闡釋都指向一個方位,那就是經典誦讀培養的是學生的素質,以素質目標作為經典誦讀的終極意義,這當然不會有錯,似乎也是一個不需要再加以闡釋的話題。然而,當我們縱觀各類詮釋高職學生經典誦讀意義的時候,總覺得其中少了一項最為重要的意義闡釋,這項意義直接關乎高職學生經典誦讀培養的終極效果。那么這項意義是什么呢?
對高職教育,其總目標是為國家培養高素質技能型人才,服務經濟社會發展和人的全面發展。其中有五個“對接”及其關鍵,它們分別是專業設置與產業需求對接、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對接、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對接、畢業證書與職業資格證書對接、職業教育與終身教育對接。那么,高職學生經典誦讀能力培養屬于哪一個“對接”呢?應該是職業教育與終身教育對接。高職學生經典誦讀能力培養正是實現職業教育對接終身教育的基礎。所以被遺忘的這項意義就是經典誦讀可以實現職業教育與終身教育對接的意義。這項意義為什么關乎高職學生經典誦讀培養的效果呢?因為職業教育和終身教育對接靠的是一種惠及終身的學習能力,這種能力分解之后就是一個人的閱讀能力、思考能力和表達能力,而經典誦讀正是培養這種能力的最佳做法。如果沒有這項意義的闡釋,這項意義不被重視的話,經典誦讀就只能浮在表面成為一種形式,而不能落到實處升華成能力培養,如此一來勢必影響高職學生進行經典誦讀的價值。在當下的高職學生經典誦讀過程中,我們確實看到了這種遺憾的普遍出現。所以這個時候我們似乎看清楚了一個問題,高職學生經典誦讀首先培養的是一種能力,只有能力目標達到了才能實現素質目標。
三、對高職學生經典誦讀培養方法的研究
高職學生經典誦讀能力培養最重要的環節就是方法的運用,各高職院校在此方面都做了不同程度的研究與實踐。概括起來有如下五點:
(一)從制度上保障經典誦讀能力培養的實施
例如,出臺相應的文件,健全領導制度,加大師資力度,明確相關責任,建立激勵機制,配備經典誦讀活動經費。從制度上構建一個良好的循環工作機制,從而保障高職學生經典誦讀能力的培養。
(二)從教學模式上設定經典誦讀能力培養的框架
例如,“理論講授+琴棋書畫活動”“國學教育+社區教育”“理論第一課堂+活動第二課堂+網絡資源第三課堂”等。從現有的實際情況而論,對經典誦讀教學模式的研究還不深入,淺嘗輒止居多。另外,固有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對經典誦讀影響太大,很多所謂的經典誦讀模式也沒有擺脫其束縛。所以,真正的適合高職學生經典誦讀能力培養的教學模式還沒有完全形成。
(三)從教學方法上落實經典誦讀能力培養
各類高職院校對經典誦讀能力培養仍然是以課堂為主,所以其教學方法有專題教學法、原點閱讀教學法、多媒體教學法、案例教學法、游戲活動教學法等。同時也嘗試性地編撰相應的誦讀教材與文本。在公共基礎課上增加誦讀課時,將經典誦讀的內容與專業課程教學融合。這些具體的方法確實收獲了一定的效果,然而不難看出,經典誦讀教學方法的探究還停留在宏觀層面,針對不同誦讀內容的教學法研究還沒有得到重視,例如詩詞的讀法、小說的讀法、散文的讀法等。
(四)從課外活動上促進經典誦讀能力培養
各高職院校在這一方面做得最多,效果相比較而言也最好。這些活動主要有名家講座、建立學生誦讀社團、組織經典誦讀比賽等。諸如此類的課外活動確實能激發學生的誦讀激情,但是從現有的情況而言,無論是名家講座還是活動比賽都沒有形成系統化,所以從整個經典誦讀能力培養層面看,用課外活動來促進經典誦讀能力培養其力量仍然顯得太小。
(五)從校園環境上營造經典誦讀氛圍
環境育人逐漸被高職院校所重視,本著“潤物細無聲”的理念建設校園環境,從視覺感官上凸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風貌,例如在校園中建立各類博物館、打造適合經典誦讀的建筑環境、借助各種場景將學生帶入優秀傳統文化氛圍之中,從而達到經典誦讀能力培養的目的。這種方式固然有它的優勢,但是它所耗費的財力、物力相對較大,所以推廣難度可想而知。
四、高職學生經典誦讀培養存在的問題
在教學過程中不斷查找問題從而加以修正是提升教學質量的重要路徑,所以各高職院校也在不斷反思并尋找影響經典誦讀能力培養效果的根源。那么是什么原因導致經典誦讀能力培養的效果欠佳呢?總結起來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
首先,從觀念上看,無論是高職教育還是高職學生,都把學習的目標定位在技能培養和實用技術的學習上,在潛意識里“文化無用論”仍然存在,這就導致高職院校對經典誦讀教學重視不夠,學生不愿意參與經典誦讀。其次,從高職教育學制上看,無論從時間長短上還是專業課程設計上都很難安排足夠的時間來專門開設經典誦讀課程。最后,從教學方法上看,教學模式陳舊,教學方法單一,經典誦讀內容選取零碎,內容不成體系,活動多而雜亂無統一的目標。
對高職學生經典誦讀能力培養的現狀我們已經做了較為詳細的分析,筆者認為要想改變現狀,各高職院校必須認真思考以下四個問題:(1)經典誦讀到底要培養學生的什么能力?(2)在基于真實學情之上的經典內容如何選取?(3)如何構建一種適合高職學生的經典誦讀能力培養模式?(4)在教學模式框架下深入研究適合現實的教學方法。只有將以上四個問題解決了,才能從實質上提升高職學生經典誦讀的效果,從而達成培養的目標。
參考文獻:
[1]宋婕.高職院校國學教育模式新探索[J].廣州城市職業學院學報,2008(6).
[2]雷洋.國學經典教育在高職教育中的探索與實踐:以中華文化原點課程為例[J].太原城市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6(2).
[3]曲文軍.中華經典誦讀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