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坤倫,石貴瑩



[摘 要] 采用父母教養方式問卷(EMBU)、癥狀自評量表(SCL-90)對612 名甘肅高職學生的父母教養方式及心理健康狀況進行調查,探討了高職學生父母教養方式與學生心理健康的關系。
[關 鍵 詞] 父母教養方式;學生心理健康;關系
[中圖分類號] G712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8)12-0078-03
一、前言
近年來,國家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視程度日益增加,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已成為我國高等教育中必不可少的內容,高職教育作為我國高等教育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要關注其普遍性,也要把握其特殊性。在高職教育工作中,了解高職學生的心理發展特點,進一步加強高職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學校教育中必須加以重視的部分。
本研究旨在了解高職學生的父母教養方式以及學生心理健康狀況,討論兩者之間的關系,并根據研究結果對高職學校教育工作提出合理化建議。
二、研究方法
(一)調查對象
在甘肅省三所高職學校發放問卷612份,回收有效問卷571份,有效回收率為93.3%。
(二)調查工具
1.父母教養方式問卷(EMBU)
岳冬梅(1993)對父母教養方式問卷進行修訂,中文修訂版共包括66條項目,其中父親教養方式包括情感溫暖理解、懲罰嚴厲、拒絕否認、偏愛被試、過度保護、過分干涉6個因子,共有58道題目;母親教養方式共57道題目5個因子,將過度保護、過分干涉合為一個因子,即過分干涉過分保護。量表采用4級評分,回答“從不”記1分,“偶爾”記2分,“經常”記3分,“總是”記4分。
2.癥狀自評量表(SCL-90)
SCL-90用于對各類人群的心理測查和心理疾病的預防,是國內應用最廣泛的心理健康評估量表(王征宇,1984),共有90個項目,包括軀體化、強迫癥狀、人際關系敏感、抑郁、焦慮、敵對、恐怖、偏執、精神病性、其他等10個癥狀因子。采用自我評定5級評分,其中“沒有”記1分,“很輕”記2分,“中度”記3分,“較嚴重”記4分,“很嚴重”計5分。SCL-90粗略的判斷標準為:單個因子分小于2分表示個體無異常狀態,單個因子分大于等于2分表示個體有輕度心理異常,單個因子分超過3分表示個體處于中度心理異常狀態。該量表內部一致性系數在0.61~0.96之間。
三、結果及分析
(一)高職學生心理健康水平基本狀況
用SCL-90測量高職學生心理健康水平,結果見表1。
表1中,高職學生癥狀自評量表軀體化、抑郁、焦慮、人際關系、偏執、恐怖、敵對性、強迫癥狀、精神病癥九項因子得分均高于2分,這可能與學生的成長經歷、自卑等心理問題有關。高職學生心理健康水平顯著低于全國常模,存在較為嚴重的心理問題,應該引起關注和重視。
(二)父母教養方式與高職學生心理健康的相關
用父母教養方式問卷(EMBU)測查高職學生的父母教養方式,結果見表2;父母教養方式與學生心理健康相關關系見表3。
注:Fl—父親情感溫暖理解;F2—父親懲罰嚴厲;F3—父親拒絕否認;F4—父親偏愛被試;F5—父親過度保護;F—父親過分干涉。Ml—母親情感溫暖理解;M2—母親懲罰嚴厲;M3—母親拒絕否認;M4—母親偏愛被試;M5—母親過分干涉過分保護。
從表3中可以看出,父母親情感溫暖理解與心理健康各因子存在正相關,說明父母親情感溫暖越高,學生心理健康水平越高;父母教養方式其他因子與心理健康各因子存在正相關。父母親情感溫暖理解度越高,孩子的需要更能得到滿足,會更有安全感。
(三)父母教養方式對心理健康的回歸
考慮到年級、是否獨生子女、是否學生干部對心理健康的影響,進行分層回歸,父親教養方式對心理健康的回歸分析結果見表4,母親教養方式對心理健康的回歸分析結果見表5。
表4顯示,控制人口學變量后,R2的改變值為0.05;父親情感溫暖理解(F1)、懲罰嚴厲(F2)兩個變量可以顯著預測心理健康水平,父親過度保護(F5)對心理健康的預測邊緣顯著,解釋的差異為20.0%。
表5顯示,在控制人口學變量后,R2的改變值為0.05;母親情感溫暖理解(M1)對心理健康的預測作用邊緣顯著,母親懲罰嚴厲(M2)、母親過分干涉保護(M5)對心理健康有顯著預測作用,解釋的差異為20.0%。
父母教養方式對學生心理健康的回歸分析結果表明,父母情感溫暖理解、懲罰嚴厲、父親過度保護、母親過分干涉過分保護對心理健康的預測作用顯著,與仝文(2013)研究結果相似。如果父母對孩子常常懲罰嚴厲和拒絕否認,會讓孩子產生不滿、敵對、偏執、抑郁等情緒,容易傷害到子女的自尊,嚴重的還會導致相關的行為障礙及心理障礙。父母過度保護和干涉,不利于孩子獨立性的發展,容易產生依賴,自理能力差,缺乏自信,不利于孩子的健康發展。馮選潔(2008)研究表明,父母理解和溫暖,有利于孩子人格平衡健康的發展,適應力較好。
四、結論及相關建議
本研究得出如下結論:(1)高職學生父母教養方式與學生心理健康之間存在顯著相關關系;(2)父親情感溫暖理解、懲罰嚴厲、過度保護、母親懲罰嚴厲、過度干涉保護五個變量對學生心理健康的預測作用顯著。
根據本研究結果,高職學生心理健康狀況不容樂觀,從學校、家庭等方面提出教育建議:(1)學校方面,可以設立專門的心理健康中心,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的體制建設;重視輔導員、學生管理人員的專業素質培訓;在班級選出心理保健委員,定期培訓,及時關注每個學生的心理發展狀況,營造良好的校園師生溝通氛圍。(2)家庭方面,溫暖理解的父母教養方式有利于孩子健康人格的形成,家庭是學生社會支持的主要來源。父母教育的質量受到經濟條件、父母受教育水平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學校需要在了解學生家庭狀況的基礎上,緊密配合家長,一同教育孩子,充分發揮學校和家庭的互動教育作用。學校可以定期召開家長會或開設針對家長的講座,讓家長能夠更加有策略地與孩子溝通交流。
參考文獻:
[1]馮選潔.貴陽市高中生心理健康狀況與父母教養方式的相關研究[D].貴州師范大學,2008.
[2]仝文,劉潔.中學生心理健康水平與家庭教養方式關系研究[D].蘭州教育學院學報,2013(3):151-153.
[3]王征宇.癥狀自評量表SCL[J].上海精神醫學,1984(2).
[4]許麗芬,張野,姜俐彤.論家庭環境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響[J].遼寧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15(5):43-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