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小蔚,王娜娜
[摘 要] 當今社會網絡新媒體技術的發展給高職院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帶來了新的變化和挑戰,如何積極應對新媒體技術帶來的變化并加以利用成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應該思考的問題。對新媒體視角下的高職院校學生思想教育工作的變化和特點進行了探討,并試圖提出一些切實可行的應對策略。
[關 鍵 詞] 新媒體;高職院校;思想教育
[中圖分類號] G712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8)12-0142-03
信息技術的高速發展加速了新媒體時代的到來,其適用領域幾乎涉及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在高等教育領域,新媒體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新媒體形式的多樣化使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更加豐富,學生的視野更加廣闊,信息來源不再單一。但新媒體作為一種全新的傳播手段,在改變大學生生活學習習慣的同時,也在影響著大學生的思想意識和價值觀念。大學生是使用新媒體最廣泛、最直接的群體,新媒體在傳播過程中的積極方面和消極方面勢必會對大學生造成影響。
高職院校學生相較于普通高校學生而言,一方面思想活躍,好奇心重,敢于嘗試新事物。另一方面,高職院校學生的自控力和鑒別能力弱,防御意識差,對社會認知不到位,信息篩選和理解存在偏差。新媒體信息的“無屏障性”導致部分學生在價值判斷上出現偏差,影響到學生的學習、生活和交往,甚至出現道德失范現象。這使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形式和內容上都發生了很大變化。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對網絡新媒體的認識還有不充分之處,也未能對其加以充分的利用。本文立足于新媒體在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進行分析,試圖提出一些切實可行的策略來推進高職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
一、新媒體的內涵及特征
新媒體主要是指建立在計算機信息處理技術和網絡技術上的具有傳播功能的媒體總和。新媒體與傳統媒體相對,具有交互、延展、融合等特征,又稱為數字媒體或網絡媒體。新媒體相較于傳統媒體而言,具有更為先進的傳播方式、更為豐富的傳播內涵、更大的傳播影響力。其中,自媒體(We Media)技術的爆炸式發展,3G、4G技術及智能手機的普及運用,直播平臺井噴式發展,標志著自媒體時代全面到來。新媒體、自媒體已成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一個新的重要陣地。
(一)信息傳遞“碎片化”,用戶定位更精準
信息碎片化已經成為新媒體背景下傳媒的重要特征:事實性信息來源多元化、觀察視角的分散化、信息文本的零散性和信息要素的不完整性日趨明顯。與傳統媒體相比,新媒體發布的信息不只是官方的、正式的,更多的是個人用戶通過及時快速更新信息、利用圖片鏈接多媒體形式推送、轉發評論,并以“1—N—N”的傳播模式迅速覆蓋大量受眾,廣泛影響其他人的思想意識與行為。其中,微信公眾號信息發布后,發布者可以通過后臺顯示的閱讀率和分享率準確知道信息的傳播效果,信息到達率很高。高職院校學生也都更愿意選擇更加高效、快捷、定位精準的新媒體,獲取和傳播具有個性化的新鮮資訊。
(二)信息傳播“無屏障”,參與度極大提升
在新媒體時代,信息的發布和傳播相較傳統媒體更加自由,不受時間、空間的限制。這顛覆了過去信息傳播者對信息傳播過程的壟斷狀況。信息發布傳播沒有屏障,使平臺中的任何人都可以成為主體。媒體使用用戶既是信息的接受者,也是信息的創造者和傳播者,這能夠滿足當前年輕人的個性化需求,也是在高職院校中新媒體技術能夠迅速獲得學生青睞的主要原因。
(三)信息傳播“互動性”,溝通更具實效性
新媒體時代使人人都可以便捷運用媒體。即時通訊使人們的互動交流沒有時間地域限制。精短的字句、即時生動的圖片或視頻,相比傳統媒體需要花費更多的時間閱讀長篇幅的文字報道,高職院學生在信息資源大爆炸的時代更愿意選擇快捷的新媒體。新媒體代表的是一種貼近民情的平民文化,一種去精英化時代的草根文化。可以用風趣幽默的方式表達嚴肅的正式話題,突破了傳播的常規方式。如深受大學生群體喜愛的網絡動漫《領導人是怎樣煉成的》,受關注度之高,遠遠超出了同類視頻。該視頻被大學生稱為“接地氣”“親民”“很萌”。
二、新媒體對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響
筆者對南京城市職業學院部分一、二年級學生開展了問卷調查和個體訪問。調查主題是新媒體使用情況以及新媒體對自己學習、生活、交友方面的影響。發放問卷200份,其中有效問卷178份。調查顯示:大部分學生擁有新媒體產品,所有學生接觸新媒體的時間要多于舊媒體,大部分學生每天上網超過3個小時,使用新媒體的目的主要是為了休閑娛樂、獲取信息等。從數據可以看出,當前高職院校學生使用新媒體工具的時間明顯偏長,雖然部分時間是用于專業學習、查找學習資料等上的,但也有很大一部分時間用于娛樂等非學習上。由此可見,新媒體在給學生帶來諸多便利的同時,也給對高職院校學生思想工作帶來了嚴峻的挑戰。
(一)學生獲取信息方式更加快捷且多元化
在新媒體環境下,高職院校的學生已經不滿足于通過傳統形式的報刊書籍等來獲得知識和信息。多數學生選擇通過新媒體來獲取信息資料。學生普遍認為新媒體可以讓他們及時了解時事政治、獲得學習、生活資訊,同時信息更新速度更快、更具有時代感、觀點更加客觀和多元。
(二)新媒體的運用使高職學生學習自主性加強
新媒體的使用使高職院校的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需求、自己的學習節奏隨時獲取自己所需的信息,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使學習更加自主,極大提高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三)新媒體時代學生人際交往空間明顯擴大
高職院校學生在人際交往中經常使用QQ、MSN、微信等即時通信工具進行交流,傳統的面對面的交往方式受到身份、空間、時間等條件的限制,而新媒體沒有這方面的限制,擴展了學生的人際交往面。新媒體以其匿名性和便捷性等優勢獲得了高職學生的廣泛認可。
(四)信息傳播的無屏障性增加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難度
高職院校學生信息來源廣,實踐愿望強。同時他們思想不夠成熟,辨別能力差,自我控制能力相對較弱。學生在網絡論壇、網絡社區中都以匿名的方式進行交流,言行得不到約束和規范。新媒體時代鋪天蓋地的信息真偽難辨,加之自己缺乏一定的鑒別能力,有可能成為虛假信息、不良信息的傳播者。學生對權威信息的質疑和排斥,使他們更易于接受不良虛假信息,造成價值取向的偏差。有的學生不同程度地出現理想信念模糊、社會責任感缺失、協作意識淡漠、誠信意識缺乏、心理素質脆弱等問題。在復雜的網絡信息包圍下,新媒體傳播內容的多元化也導致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弱化。
(五)過度使用網絡對大學生健康人格產生負面影響
在調查中關于校園文化生活的選項統計我們可知,學生除了上課時間以外,上網是學生最主要的文化生活方式。新媒體傳播內容豐富繁雜,信息傳播呈分散狀態,充滿娛樂、游戲內容,嚴重干擾學生的學習生活。學生投入社團活動、班級活動、體育鍛煉、技能競賽訓練方面的時間相對較少,降低了大學生活的豐富性、多樣性。網絡中的海量信息、互動趣味性使學生深陷其中,懼怕真實生活中的人際交往。他們往往脫離集體,逃避現實,心理健康受到一定程度的影響。
由于新媒體本身具有高度的自主選擇權、自由參與權,使原本就比較自我的“90后”“00后”高職院校學生更加強化了自我為中心的思想。由于在網絡世界可以隱蔽身份,因此他們在網絡上表達一些觀點、實施一些行為的時候不會去考慮要承擔的社會責任,使道德感、責任意識越來越淡薄。
(六)對新媒體的依賴影響高職學生課堂教學效果
由于網絡使用的便利以及智能手機的普及運用,使學生隨時隨地可以上網玩游戲。不小比例的高職院校學生自控力差,對學習失去興趣,整日沉迷于虛擬社交網絡,而學習成績一落千丈。
由于網絡搜索的便利性,學生獲取知識的方式產生了極大的變化。網絡公開課的發展實現了教育資源的傳播與共享,學生可以輕松獲取比課堂教學更為豐富、更有實效性的知識,學生對老師的依賴感和信任感大大降低,學生對傳統課堂的接受興趣呈下降趨勢,傳統課堂單向“灌輸”效果不斷衰減。
三、應對新媒體時代高職院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挑戰的策略
不言而喻,新媒體時代給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帶來了極大的機遇和嚴峻的挑戰。唯有充分了解新媒體的特點,最大限度地運用新媒體的科技優勢,準確把握新媒體對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不斷拓展思想政治工作的途徑,才能有效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
(一)正確認知新媒體,加強對學生思想動態的把握
隨著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現在的高職院校幾乎形成了“無人、無處、無時不網”的狀態。面對新形勢,思想教育工作者在深刻認識到任務的艱巨性的同時,要有責任主動作為,加強對學生思想動態的把握,積極占領新媒體思想政治教育陣地,使之成為高職院校開展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陣地。要細致了解學生狀況,通過日常觀察、留意QQ狀態、微信狀態,感知學生是否家庭遭遇變故,或人際交往遇到障礙,是否沉溺于網絡不能自拔,失去學習動力。要幫助學生正確認識新媒體,幫助他們處理好虛擬與現實、休閑與學業、現在與將來的關系。對網絡信息能夠理性分析,不盲聽盲從。
(二)創新思想教育載體,合理利用新媒體開展教育活動
近兩年來,很多高職院校充分意識到要讓思想政治工作搭上互聯網快車,紛紛踏上網絡思想政治動作的探索之路。建立網上思政教育平臺,把傳統的課堂拓展延伸至虛擬的網絡平臺中,運用新媒體新技術使學生思想教育工作活躍起來,努力推動思想教育工作與信息技術的高度融合。
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往往明確告知學生該做什么,不該做什么,這是一種單向強制性的教育,不利于學生主動性的發揮。而新媒體可以突破這些限制,通過豐富多彩的表現形式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將社會熱點通過微博、微信等平臺發布,將正確的有利于學生成長成才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嵌入教學內容中,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學校官微逐漸成為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個重要陣地。官微充分重視互動性的特點,在注重內容的思想教育功能的同時,在表現形式上、語言特點上精心打磨,發揮其與青年學生的溝通交流作用,激發與學生的共鳴。除官微外,高職院校在專題網站、微信公眾號的建設上也努力發揮新媒體優勢,應對新形勢下的學生思想教育工作,提高工作的針對性和時效性,達到思想性、服務性、趣味性的和諧統一。
(三)掌握新媒體技術,借助新媒體平臺建立與學生的平等對話
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既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導者、發起者,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施者與組織者。因此,老師自身的專業技能水平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而言是極為重要的。時代在飛速改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能繼續保持傳統的工作模式,而是應當順應時代潮流和發展,積極主動地去掌握新的技能和技術,在思政工作上進行實質性的創新。
對“90后”“00后”大學生而言,傳統的單向灌輸方式已經很難被學生接受。“南航徐川”面對年輕的大學生群體,能夠運用新媒體,把高深的理論融匯在學生樂于接受的媒介形式中,受到廣大學生的喜愛。對我們高職院校思想教育工作者而言,要向徐川學習,順勢而為,積極提高自己對新媒體時代各種網絡技術的學習和掌握能力,搭建一條與學生溝通的暢通無阻的信息交流渠道,更好地為學生成長成才服務。
在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學生往往不愿意面對老師吐露自己的真實想法,有時會錯失最佳教育時機。而在新媒體環境中,由于網絡本身的虛擬性,學生更愿意在網絡平臺上表達內心的想法。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熟練運用新媒體平臺,就可以營造融洽的交流氛圍,拉近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間的距離,增強工作實效性。
(四)提高學生媒介使用素養,幫助學生增強信息鑒別力
現在的新媒體時代,人人都可以是信息的“傳播者”,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應該用積極的態度引導學生提高自己的媒介使用素養。高職院校可以開設信息素質教育課程,對大學生進行信息素養宣傳和教育,推廣以信息技術之類的實踐課程;建立網絡信息資源導航,引導學生正確利用互聯網資源,提高信息資源的利用率。
除課堂教學之外,在信息的浩瀚海洋中,思想教育工作者要真正走到學生中去,引導大學生正確地篩選、獲取、吸收利用信息資源,培養他們利用信息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幫助鑒別力不強的學生學會用自己的視角和鑒別力審視各類信息,從中獲取對自己有益的健康的內容。引導學生獲取諸如國內外新聞、專業拓展知識及各種傳達正能量的有用信息源。通過正負面典型案例的分析提升學生甄別不良信息的能力,并自覺抵制不良信息的影響,提升自己應對網絡世界的能力。
對熱衷于小視頻發布、網絡直播形式的大學生,我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還要引導他們正確運用新媒體所賦予的話語權,培養他們做正能量、負責任的信息傳播者,避免發布低級趣味的信息,或傳播信息斷章取義。
(五)合理利用新媒體平臺,發揮同伴教育不可替代的教育功能
新媒體從知識和技術兩個角度對思想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他們能夠根據新媒體背景下學生的不同情況不斷調整自己的教育引導方式,了解學生的思想動態,積極引導,才有可能做好學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大學生以共同的愛好、興趣通過微信群、QQ群、貼吧等形成不同的“圈子”,經常在一起交流分享,有著學校老師、家長、親友難以達到的影響力。思想教育工作者要重視并合理利用學生中的“圈子”,在圈子中尋找培育意見領袖并通過意見領袖傳達正向信息。通過同伴的力量將有意義的信息傳達給“圈子”里的成員,使他們找到努力的方向、成長的動力。減少說教,多用事實說話,使微信圈、QQ群都能成為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動載體的有力補充。思想教育工作者要不斷探索新型的活動載體,發揮新媒體的優勢,提升學生認知社會的能力和綜合素質。
總之,新媒體時代給當前的社會生活和工作帶來了深刻的變革,新媒體的廣泛應用還在不斷沖擊著現有高職院校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模式。只有率先號準時代脈搏,掌握學生思想動態,敢于嘗試,敢于創新,才能讓思想教育工作真正貼近學生、走進學生內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須有清醒的認識,并且要與時俱進,積極創新教育方式和開拓教育途徑,將新媒體技術與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進行有效融合,全面提升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實效性和感染力,培養更多符合社會需求的合格人才。
參考文獻:
[1]李杉.媒介生態視覺下看新媒體時代媒介環境變化對大學生的影響[J].湘潮(下半月),2012(3).
[2]苗陽.微時代語境下微博媒介在獨立學院中的應用與探析[J].現代物業(中旬刊),2011(11).
[3]陳華,何林智,安德志.新媒體時代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載體的多維路徑探析[J].湖北函授大學學報,2014,21(6):49-50.
[4]李良進.文化育人背景下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創新研究:以深圳職業技術學院為例[J].職教論壇,2015,17(5):49-54.
[5]張娜.新媒體時代下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實踐創新對策分析[J].高教學刊,2015,15(5):112-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