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菲菲
[摘 要] 在青少年成長與發展的過程中,同輩群體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對青少年價值觀與行為方式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對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來講,同輩群體也是最主要的途徑,是學校、家庭與社會等其他思想政治教育途徑難以比擬的。基于此,將同輩群體作為重點研究對象,闡述其在當代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具體應用,希望有所幫助。
[關 鍵 詞] 同輩群體;當代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
[中圖分類號] G712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8)12-0168-02
一、同輩群體概述
(一)內涵
所謂的同輩群體,一般也被稱之為同輩集團抑或是同齡群體,具體指的就是在同一年齡階段中,愛好、生活態度、價值觀念以及興趣相同或者是相似的人,形成互動性強且關系緊密的非正式化群體。其中,同輩群體屬于普遍存在的人際交往環境,廣泛存在于青少年的群體中[1]。
(二)基本特征
1.成員意愿自由。同輩群體中的成員,其個體始終遵循平等原則進行自由組合,能夠綜合考慮群體內部絕大多數成員的意愿,對群體內部活動內容加以安排。即便有一部分成員要妥協、服從與遷就,也都是經過協商以后的結果,并不具備強制性,通常都能被個體所接受。
2.行為規范且價值準則獨立。在同輩群體中,其具備了行為規范與價值準則。在發型與服裝等審美標準、溝通語言習慣、交往的方式以及消費標準都具有個性化特征。在此特征的影響下,對個體思想價值觀念產生了一定的積極影響。一般來講,為有效地規避群體內部壓力抑或是排斥,成員會嚴格遵循內部行為規范要求。
3.核心人物權威性。在同輩群體中,核心人物具有非正式的性質,并不是成員在內部選舉形成,也不是其他人派遣亦或是任命。核心人物的產生是通過內部活動,憑個人閱歷、修養、知識以及閱歷等多樣化內化因素,獲取群體絕大多數成員認可而產生的。由此可見,核心人物對群體成員的影響力并不是以權力為基礎,而是群體中成員追隨而形成的感染力與號召力。
4.群體成員交往形式多種多樣。隨著通訊工具的進步與發展,青少年之間交往的方式發生了改變且更具多樣性,具體表現為電話溝通、信息溝通與互聯網溝通等[2]。在多樣化交往方式的作用下,同輩群體的交流日漸頻繁與日常化,使內部成員關系更加密切。
5.價值追求多元。長時間以來,受消極文化的影響,大部分傳統道德標準與價值規范受到了嚴重的沖擊,導致其自身的理想與價值取向模糊,而青少年同輩群體價值追求也逐漸呈現出多元化趨勢。
二、同輩群體給青少年發展帶來的影響
在青少年發展過程中,同輩群體的意義特殊,是其他教育途徑所不能比擬的,特別是價值觀、人際交往能力與興趣情致等多個方面:
(一)積極影響
1.強化群體交往能力。通過同輩群體,青少年與同伴的日常交往,使其能夠養成和他人有效溝通與合作的良好習慣。一旦發生了矛盾與摩擦,可以主動讓步、諒解并且寬容他人,并且能夠進行換位思考。這樣一來,就為青少年后期在工作以及生活中和其他人的團結協作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并且始終遵循社會公德規范與相關規章制度。
2.與青少年情感交流需求相適應。青少年在成長的過程中,渴望能夠和同齡人交往并得到理解,進而在交往過程中形成心靈依賴,使內心溝通更加真實,互相尊重并給予支持,使其自身的心理歸屬感以及價值認同感不斷增強,為其身心的健康發展提供必要的保障[3]。
3.學習更多經驗并產生深遠的影響。在同輩群體中,各成員互相信任,青少年可以將個人意見與想法表達出來,并在群體中探討問題。通過同輩群體這一載體,青少年交往更直接與親切。由于青少年的好奇心強且具有一定的求職欲望,可以通過其他成員獲取豐富的新聞信息、常識經驗以及價值觀念等。通過這種方式獲得經驗,較之于教材更加隨意,能夠形成更加深刻的印象。通常情況下,青少年確定生活目標的時候,很容易受家庭因素的影響。而在校園環境中,所接觸的人會更多。正是因為同輩群體在心理上存在相似之處,所以家庭影響程度逐漸消減,而同輩群體之間的交流和影響逐漸增強。
4.同輩群體提出的批評與建議,很容易被青少年所接受。因為青少年正處于成長的特殊時期,所以存在較強的逆反心理,很難接受家長與教師的批評以及提出的建議,但是對同輩群體所提出的意見與教育卻很容易接受[4]。在同輩群體中,青少年能夠分享學習的心得與經驗,實現成員的同步發展。在同伴榜樣的作用下,將行為功能價值信息有效地傳遞,對同伴加以激勵,進而在群體中不斷完善并提升自我。
(二)消極影響
1.穩定性缺失。青少年的自我意識與人格正處于形成的起步階段,通過同輩群體交往,受成員交流溝通內容不穩定的影響,會使青少年和家庭以及教師的情感交流不斷被削弱,使其對群體過度且盲目依賴。特別是低頭族與拇指一族等群體,很容易使青少年在同輩群體中迷失自我,不利于其自身獨立意識的培養與發展,使其情緒自控能力受到影響,甚至還會出現自我認知障礙的問題。
2.如果同輩群體核心人物意識不正確,會引發群體性的消極問題。在同輩群體中,青少年在思想與行為方面會以核心人物為標榜,因此,如果群體核心人物言行舉止與社會主流價值觀相脫離,其他成員也會受到直接的影響,在價值觀念和道德準則方面出現問題[5],一旦在行為上外化,就會對社會產生不利的影響。
3.成員感性建議沖淡理性指導,影響青少年價值觀的樹立。同輩群體內部價值取向具有多元化特征,很容易使青少年價值取向出現錯位。其中,最明顯的就是由注重精神轉變為注重利益,由注重集體轉變為注重個人。長此以往,青少年的感性色彩會更加明顯,致使其價值觀錯位,影響其健康成長。
三、同輩群體在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中產生積極影響的有效路徑
(一)通過同輩群體了解青少年心理
青少年正處于成長的關鍵時期,其身心發展速度相對較快,具備強烈的人格獨立愿望,但是卻很難被家長與教師理解。在這種情況下,青少年在心理方面與同齡伙伴貼近,更喜歡和同齡人一起,向同齡人訴說個人的煩惱和憂慮。為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員要想更深入地了解青少年內心與心理,就應當積極地調整個人角色,以交朋友的心態接近青少年,進而結合其實際需要以及內心想法,貫徹并落實思想政治教育。
(二)同輩群體道德素養的培養
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同輩群體的作用就是對青少年進行引導,使其成長為合群的人。但需要正確認知的是,一旦形成同輩群體,就會出現封閉的傾向,使青少年的活動范圍被局限在成員內部,進而形成偏激與狹隘文化[6]。在這種情況下,為了將思想政治教育融入群體生活中,使青少年能夠通過更加健康的群體活動不斷完善與發展自我,就應當借助多樣化的課外群體活動,為其創設并搭建同輩群體的平臺,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主流文化逐漸滲透在群體活動中。
(三)樹立并增強群體意識
所謂的群體意識,具體指的就是群體中成員形成的共同意識,會對群體行為產生決定性的作用。由于同輩群體基于相同或者相似愛好而形成,所以群體內部成分相對復雜,群體意識并非都是積極向上的。所以,作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員,應為青少年提供幫助,使其能夠形成正確的群體意識,并積極鼓勵其參與到群體活動中,對其進行合理的指導,進而形成交友準則,對其判斷力進行全面培養,正確認知不健康的關系,保證不斷強化個人的交友辨別能力[7]。
(四)對青少年人格獨立性的培養
青少年在形成群體意識的基礎上,也一定要具備自我意識。在同輩群體中,青少年對群體會產生較強的依賴性,雖然能夠使其人際交往能力得到提升,但也很容易使其出現自我意識缺失的情況[8]。針對這一情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員應為青少年提供幫助,使其能夠在其中找到平衡點,在遵循群體行為規范的基礎上,始終保證內心和思想的獨立性,以免在群體中迷失自我,實現自我教育與管理的目標。
(五)強調榜樣作用
作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員,應重點培養同輩群體的核心人物,以保證其典型示范作用得以充分發揮。針對同輩群體中具有積極影響力且領導水平較高的核心人物,需要將其引入學生管理隊伍中,并且為其提供發揮模范帶頭作用的平臺。如果群體核心人物的主流價值觀不正確,則要重視對其的教育與管理,積極開展思想工作,糾正其不良習慣,進而在同輩群體中樹立正確價值觀以及行為方式。若同輩群體的性質惡劣,特別是青少年犯罪團伙,必須借助法律手段進行制裁。
(六)加強家庭和學校溝通
家庭和青少年應始終保持溝通與交流,以保證彼此情感共鳴[9]。特別是涉及青少年問題的時候,不應一味地對其責怪,而是要規避沖突并展開理性指導。與此同時,應當和學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互配合,增進和學校以及教師的溝通。通過這一路徑,對青少年在校的表現以及交友情況加以了解,并不斷鼓勵青少年進步和發展,積極引導并糾正青少年思想方面的偏差與困惑。
綜上所述,在社會多元化發展的社會背景下,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臨全新的形勢與狀況。為了全面增強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必須深入研究青少年同輩群體的特點,并且對同輩群體中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產生的積極影響加以利用,有效克服消極的影響,才能為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順利開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趙榮鋒.同輩群體環境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相互性作用路徑探微[J].現代職業教育,2017(16):72.
[2]孫苓,徐成芳,劉巖.大學生同輩群體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述評[J].江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5):68-73.
[3]李慧萍.同輩群體與當代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探析[J].學理論,2014(12):282-284.
[4]軒閣.積極引導同輩群體有效開展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J].教育教學論壇,2014(46):66-68.
[5]黃治皓.同輩群體現象在青年軍人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J].南方論刊,2017(5):107-109.
[6]趙浴宇,蔣玉雪.思想政治教育環境理論視角下的高職同輩群體分析[J].經濟研究導刊,2012(18):260-261.
[7]韓曉婭.同輩群體對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J].四川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4(5):73-76.
[8]龐宏娜,任思緣.論大學生同輩群體的思想政治教育[J].邢臺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6(1):34-36.
[9]顧瑤.同輩群體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的影響及對策研究[J].青年與社會,2014(5):8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