逄強,王智洋
[摘 要] 學生事務管理工作是高校學生工作的命脈,而《學生手冊》則是學生事務管理服務水平的集中體現,北弗吉尼亞社區學院《學生手冊》中體現出來的美國高校在服務理念、管理理念和育人機制等方面的先進經驗,對我國高等教育有著良好的借鑒作用。
[關 鍵 詞] 人本主義;高校學生管理服務;育人機制
[中圖分類號] G717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8)12-0228-02
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指出:“建設教育強國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基礎工程,必須把教育事業放在優先位置,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現代化,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1]在學生工作視域下,學生工作者開始反思在過往工作模式下的弊端和短板,形成了學習國外高校先進學生管理服務體系的浪潮。然而,目前部分高校學生管理服務體系改革并不徹底,表現在實施管理過程中依舊沿用學校本位的學生管理服務體系,這種舊的管理體系阻礙了我國高等教育接軌國際的步伐。本文從北弗吉尼亞社區學院《學生手冊》入手,通過對其《學生手冊》內容的解讀,對北弗吉尼亞社區學院乃至整個美國高校的育人理念、學校文化進行探究。
一、人本主義的服務理念
審視美國的高等教育,其在近幾個世紀的長足發展使美國高校縱橫馳騁高等教育界,并成為享譽全球的高等教育典范。這其中,美國高等教育的學生事務管理模式也成為我國高等教育,特別是高等職業教育借鑒、學習的范本。美國高等教育的學生事務管理模式在其發展過程中,經歷了史前期的替代父母制(約1636—1890年)、萌生期的學生人事工作模式(1890年—1920年)、發展期的學生服務模式(1920年—1960年)和成熟期的學生發展模式(1960年—1990年),最終形成了有其理論體系的管理模式。
在北弗吉尼亞社區學院《學生手冊》中,以學生發展為本的培養模式得到了淋漓盡致的體現。在基本信息模塊(General Information)中,校方模擬學生的口吻,對學生關心的問題進行了問答。如,“我如何知曉學校因為天氣原因而停止教學活動?”“我應該打電話給誰來確定學院是否正常進行教學活動?”[2]學校通過這種第一人稱問答的形式,給人以身臨其境之感,讓學生讀起來更加簡單明了,將校方和學生進行角色交換,展現了美國高校在學生管理服務中的親切感和感染力;在涉及學校方針、政策等較枯燥、乏味的條目中,校方運用第二人稱來模擬師生對話的內容,如,“你可能會獲得來自學生信息服務中心的關于學生醫療保險的信息。”“如果你想在儲物柜存放個人物品,必須自己提供鎖具。”[2]通過這種面授的形式,減少學生了解學校政策的語言壁壘。瑞士語言學家索緒爾認為:“符號能指和所指之間沒有必然關系存在,它們之間的關系由社會慣例、規范或約定而來。”[3]在實際運用中,北弗吉尼亞社區學院《學生手冊》這種規范、約定更容易使人接受,也讓其教育、警示意義得到充分的發揮。《學生手冊》從學生出發,體現學生本位的服務理念,無論是從教育意義還是實用價值,都收到了良好的成效。《學生手冊》中也體現了其他一些展現人本主義教育的服務方式。如,北弗吉尼亞社區學院設有資料辦(CRO),學院資料辦可以給所有學生提供諸如畢業證書查驗、成績單出具、相關記錄存檔等服務。學生可以通過學生服務中心聯系學院資料辦獲取相關服務。我國高校行政辦公效率低下一直是學生詬病的問題。相較于我國學生工作的效率低下,美國高校從學生角度出發,整合行政部門資源,為學生提供了高效、便捷的服務。此外,資助模塊中關于學院不會讓任何一個合格的學生因學費問題而失去求學機會的表述同樣契合了美國高校以生為本的治學理念。美國高等教育以學生發展理論為導向的實踐模式,注重人的參與和人的發展,衍生出像SLI、WELLNESS和美國高等教育工程等百花齊放的學生管理模式,各種管理模式的探索實踐是美國高校學生管理工作“以生為本”發展理念的基石,這種理念需要我們高等院校的學生工作者思考。
二、基于法律基礎的管理觀念
教育部在2017年12月發布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工程實施綱要》中明確提出了健全依法治校、管理育人制度體系的要求。因此,依法明確高校管理育人的內容和路徑,成為我國高等教育發展的必然要求。美國國家法律來源于英國,又根據美國政治、經濟和文化特點做了因地制宜的改變。悠長的法制史也使美國高等學院責權分明的治學理念得到了實踐的充分檢驗。而這種以法為綱,剛柔并濟的管理模式也取得了良好的育人效果。北弗吉尼亞社區學院《學生手冊》的首頁內容便體現出法制在學校管理中的地位和威嚴:“該手冊僅供提供相關信息之用,學校規章制度始終遵循社區學院州委會相關法律和政策要求;該手冊提供的相關信息不作為校方和學生間的合同要約,無追訴權;校方在有授權的情況下可以對相關政策、專業、課程和學費等進行調整;手冊中提及事項不違背弗吉尼亞聯邦和社區學院州委會相關法律法規之權益。”[2]此描述為整個《學生手冊》奠定了權威性,并為后面整個手冊內容的描述提供了依據。這些法律條款不僅給學生展現了法律意識,也展現了美國高等教育法規的完善。關于法律條文的引用在《學生手冊》中隨處可見,學生的權益、義務等各種校園生活的內容在其中一覽無余。例如,“根據《美國教育權和隱私權法案》,學院每年會向你報告你的教育記錄查詢情況。”[2]成熟的法律條例在約束人的行為的同時,也為學生的人身安全和健康發展提供了保障和支持。美國高等教育以法律作為支撐,恩威并施,在堅持底線的前提下盡可能地給學生提供發展資源。結合中國學生的教育背景,這種類似于結合了“嚴父”和“慈母”的管理風格,在心理上給予了學生以安全感,可供我國學生工作借鑒。完善法制的存在,同樣給學生展現了學校與學生人權平等的理念。“你在教室、學生休息區、戶外的照片可能會被校方用于報紙等宣傳物,如果你被拍到,我們保證在未得到你的書面認可前,不出現能夠識別出你姓名、地址等的個人信息。”[2]學校作為管理方并沒有以高高在上的言語措辭對學生進行說教,而是以地位平等的姿態對學校事務進行解讀,從中也傳遞了在學校內人人平等的觀念和辦學理念。近年來,高等院校與學生的法律糾紛數量持續增加,也使我國高等教育的法制辦學更加必要。因此,健全我國的法律法規,結合大學章程、校規校紀完善管理育人制度體系已是高校學生工作改革的時代要求,而以《學生手冊》為媒介,宣傳并推廣法制觀念,不失為一種好的做法。